刘崇一的个人简介
刘崇一(1899-1938),又名刘永庆、刘东藕,出生在衡水市武强县大刘村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十里八乡的红白喜事都是由他来挥毫泼墨,大刘村的各家家谱也是由他执笔。为人正直,剿匪保民。抗战爆发,他率部勇敢抵御外敌,在激战中壮烈殉国。解放后,这位抗日英烈的忠魂终于回到了故里。
人物生平
由于兄弟众多,生活难以维继,1911年,年仅12岁的刘崇一只身到保定当学徒,尝尽人间酸甜苦辣,但也锻练出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性格。
1918年,在外打拼了近七年的刘崇一回到家乡,参加了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历任班长、排长、连长。
1928年,孙传芳与北阀军在鲁西南大战失利,所部被阎锡山整编入晋军。
1930年中原大战时,刘崇一升任营长,所部驻扎于沧州泊镇一带。刘崇一为保境安民,消灭了盘踞这一带的匪患,当地百姓杀猪宰牛为他庆功。闻知家乡土匪横行,欺男霸女、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他忧心如焚,率部星夜兼程赶回,仅用两天就将以徐庄为中心的土匪剿灭。武强各界百姓特制了一把万民伞送给他,以示敬重。
1931年春,刘崇一所在的晋军第4军改编为第72师。抗战爆发后,第72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61军序列参抗。当时,刘崇一任第61军415团上校团副。
1937年8月,415团在南口与日军血战,团长高金波负伤,刘崇一代理团长。
1937年9月中旬,沿开绥路西进的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八路军林彪所部深入敌后,希望平型关方面友军适时配合。9月25日,林彪所部将日军辎重部队围困于平型关。日军作战部队得知后,疯狂抢占了东跑池阵地,企图救援。为了配合林彪所部全歼日军辎重部队,415团在刘崇一的带领下,集中火力,在付出重大伤亡后,击溃日军夺回了东跑池阵地。但日军得到增援后,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连夜向我阵地猛攻。刘崇一镇定自若,指挥战士同数倍于己的强敌血战三天三夜。415团伤亡大半,刘崇一胸部、腿部各中两弹。但他不顾伤重犹坐地指挥,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确保了平型关大捷顺利实现。
投身抗日
抗战1931年春,晋绥军第4军改编为第72师后,第72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61军战斗序列,参加抗战。1937年7月刘崇一任国民革命军第61军(陈长捷任军长)415团上校团副。虽然是国民党军队的人,但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他以民族大义为重,旗帜鲜明地与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战斗。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了河北全境,闻知家乡惨遭日寇铁蹄蹂躏,刘崇一心急如焚,多次向长官提出率部队开往前线,奋勇杀敌。陈长捷素闻刘崇一作战骁勇,将其所部视为精锐,在日军侵入山西之后,命其作为先锋数次与日军浴血奋战。
1937年8月南口告急,415团奉命支援南口,团长高金波负伤无法指挥,刘崇一临危受命,代理415团团长。他命令部队与敌拼死作战,日军飞机坦克轮番轰炸进攻,炮弹更是倾盆而落,而他却是面不改色,在没有炮兵支援、子弹奇缺的情况下,率部斗智斗勇,硬是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冲锋,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得到了上级嘉奖,并晋升为415团团长。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在与副司令长官、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长官朱德(当时八路军的全称)商议之后,决心调集精锐部队与敌决战。415团作为先锋部队驻扎在东跑池一线,第十八集团军林彪所部深入敌后,希望平型关方面的友军和他的敌后抄袭行动给予适时配合,争取平型关稳准狠地围歼敌人。10月25日,林彪所部将日军辎重部队围困于平型关。得知辎重部队被围的日军部队更加疯狂,妄图抢占东跑池阵地,救援被围的日军。经过数小时激战,东跑池守军寡不敌众,阵地失守。为了配合林彪所部全歼日军辎重部队,415团奉命夺回东跑池阵地。上级命令极其明确,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东跑池,并且坚守至战役结束。415团在刘崇一的带领下,集中全团火力向东跑池阵地发起数次冲锋,东跑池阵地几次易手,在付出重大伤亡的情况下,最终牢牢地掌握在了415团的手中。穷凶极恶的日军得到增援后,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连夜向东跑池阵地发动猛攻,在这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刘崇一镇定自若,指挥战士同数倍于己的强敌血战三天三夜,415团伤亡大半,刘崇一胸部和腿部各中两弹,但他不顾个人伤重和安危,依然坐镇指挥,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确保了平型关大捷的顺利实现。战役结束后,刘崇一被改任434团团长。
林彪1938年2月24日,日军109师团南侵石口,紧逼太原。为了掩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顺利转移,434团奉命阻击敌人,但是由于本应驻守石口的十九军王靖国部擅自撤退,导致434团腹背受敌,形势极其危急,刘崇一几次电告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回电异常严厉:“王靖国擅离职守,必将严惩,你部需坚守阵地,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不许退却,直至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顺利转移。”刘崇一深知此战凶多吉少,但抱定必死的信念与日寇血战。他身先士卒,命令所属1营、2营正面阻击,自己亲率第3营侧击敌人,酣战中为流弹击中,3营战士拼死将其救下,但在送往后方临汾医院途中(当时的化乐镇),由于伤情过重,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8岁。
由于刘崇一所带领的434团以高昂的斗志殊死决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使日军付出巨大的代价,延滞了南侵的速度。英雄气概深深感动了当地军民。刘崇一牺牲后,山西隰县化乐镇的当地百姓为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团长,特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把其遗体葬在了一处向阳的坡上,树有"团长刘崇一之墓"的纪念碑。
人物影响
刘崇一不但自己投身军营,生前还动员自己的兄弟投身入伍,他勉励他们说,祖国要想独立富强,民族要想解放,必须有强大的人民军队作为保障,才能不受列强欺辱,人民才能生活安定,你们是我的兄弟,应该早日投身革命,参军入伍,抗击日寇。在他的动员下,三弟刘东林、五弟刘东旺还有本族刘姓兄弟多人,都参军入伍,跻身保卫祖国的行列。三弟刘东林入伍后,曾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后随部队南征北战,解放战争开始后因病退伍。1974年4月17日去世,在老人弥留之际,还不忘大哥的教导。
刘崇一育有三女一子,牺牲时最小的儿子刘汝勤仅仅三个月,长女也不足八岁,他们随着母亲流离失所,后来在其叔父的帮助下才从外地碾转回到家乡。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刘崇一的儿子刘汝勤到山西隰县迎其父亲的遗体回归故里时,听到当地村民述说此处埋葬着一位抗日阵亡的刘姓团长,并见有残碑为证,尤其是当在现场起出刘崇一的棺木,当地百姓纷纷跪倒在墓碑两侧,失声痛哭,感天动地……这使刘崇一的后人深受感动,一家人觉得父亲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回归故里
1956年,刘崇一的后代到隰县迎其灵柩回归故里。当地百姓还清晰的记得此处埋葬了一位抗日阵亡的刘姓团长,并有残碑为证。经过临汾市委领导的详细调查,确认此为抗日将领刘崇一的墓地。刘崇一的后人起出其棺木之日,当地百姓纷纷跪倒在墓地两侧,失声痛哭。数日后,这位抗日英烈的的灵柩被迎回武强县大刘村,安葬于祖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