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铎的个人简介
李盛铎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书香门第,代传藏书家风。继承父辈嗜好,从小乐于搜集名家著述,数十年如一日,成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藏书家。自编了《木犀轩收藏旧本书目》、《木犀轩宋本书目》、《木犀轩无板书目》。所藏之书,共有9087种,8385册,其中名贵罕见本约占三分之一以上。
人物简介
李盛铎(1859――1934),字 樵,又字椒微。号木斋,别号师子庵旧主人,师庵居士等。晚号麂嘉居士。德化县(今九江市)东乡谭家田人。
人物生平
李盛铎5岁开始读经作诗文,11岁读《说文》、《经典释文》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2岁开始购书、抄书、校书,曾刻《范家集略》等行世,17岁已在江西文坛小有名气。20岁时与归安石子韩宗建合编刊成《俪青阁金石文字》。光绪五年(1879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五年会试中甲进士,授翰林修编、国史馆协修。光绪十七年,南乡试副考官,次年3月,奉旨以御史用。
甲午战败,李盛铎恨“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想“维持振救之”,乘各省举人会试于京城之际,公开出面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并组织保国会,即:“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想“维持振救之”,乘各省举人会试于京城之际,公开出面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并组织保国会,即:“保国家政权土地、保国人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保国会数次遭到弹劾,形存实散,未得善终。同年九月,李盛铎奉旨受赏三品御衔,以四品京堂候补。戊戌政变,盛铎被任命出使日本大臣。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事起,李盛铎回国,补授内阁侍读学士,十二月授顺天府府丞。光绪三十年八月,署理太常寺卿。十月,联合江西籍京官110人上奏申请铁路由江西本省自行修筑,虽经清廷允准,但江西府库“异常支绌”,无力自承,日本则乘机认股银100万两,几达南浔铁路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夺取了铁路利权,去却李盛铎等人初衷。光绪三十一年,清廷派遣亲贵戴泽、戴鸿慈、李盛铎、徐世昌等五大臣分赴东洋西洋各国考察政治,以为立宪之预备。次年六月诸考察政治大臣先后回国,奏请朝廷宣布立宪。考察事毕,李盛铎出使比利时。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回京复命,仍回顺天府任府丞。宣统三年,改任山西提法使,施改山西布政使,旋晋升山西巡抚(一说兼护府理山西巡抚)。是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篡夺了大总统宝座,李盛铎被聘为大总统顾问,并先后担任了参政院参政、国政商榷会会长等职。在此期间,纂修了一部家乡县志――《德化县备考》,今科学院图书馆藏有其稿本。晚年,李盛铎寄居天津作寓公,不再过问政事,唯往来于京津书肆,一意收集古籍。1934年死于天津,享年76岁。
藏书大家
李盛铎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书香门第,代传藏书家风。继承父辈嗜好,从小乐于搜集名家著述,数十年如一日,成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藏书家。他不仅是藏书家,又是校勤家、版本家、目录学家,对所藏善本,皆逐一批订,或考证著者平生,或品译著述旨趣,或叙述得书经过、收藏源流及版本价值。所写“题要”、“题识”共一千五百多条,约十五万字。
著有《樨轩藏书题证及书录》,编有十多种版本的藏书目录、藏书人表。他死前对藏书进行了初步整理,自编了《木犀轩收藏旧本书目》、《木犀轩宋本书目》、《木犀轩无板书目》。死后,其子李滂等于1940年把父辈藏书全部卖给了北京大学。
赵万里等著名版本学家,据此编成《北京大学图书馆李氏书目》,从中可知李盛铎所藏之书,共有9087种,8385册,其中名贵罕见本约占三分之一以上。
交谊考略
李盛铎和黄远生均为清末民初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黄远生留学归国后,与李盛铎曾有密切交往。本文以辛亥前后的报刊报道和黄、李二人往来书札为基础,辅以其他材料,梳理从黄留学归国到遇刺这段时间两人的交往情形,诸如交往的缘起、加入远东通讯社、共同参与宪政活动等情况,借窥在由清末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作为“葭莩”、同乡和士人同道的黄、李二人之间互相借重,以因应时局变化的情形。
【关键词】黄远生;李盛铎;交往
交往的缘起
黄远生①和李盛铎的交往究竟始于何时,据李盛铎在黄远生遇刺后撰写的《黄君远庸小传》记载,黄远生留学归国后,适值李盛铎卸驻比大使任而归国,“同僦居于海岱门内”。[1]李于1905年9月25日被任命为出使比国大臣,至1909年10月18日卸任归国,[2]而黄远生在1909年11月11日之前已参加了进士馆游学毕业考试,②两人归国日期相差不远,交往或始于此时。
但李盛铎还提到,“余以葭莩,交君三世”,[1]作为远亲,两人很可能在1909年前就有过谋面。③
加入远东通讯社
远东通讯社系李盛铎、王慕陶等人创办。李盛铎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比国大臣后,王慕陶充任其使馆随员。王于1907年2月赴比,此时王即有意创办通讯社,盖因其时“外患方亟,交涉著著失败,私心愤懑,颇思于言论上有所补救,抵抗强暴,拥护国权”。[3]经筹备,于“戊申己酉之交”,亦即1909年1月(光宣之交),王慕陶、李盛铎等创办远东通讯社。④黄远生归国后,也参与了该通讯社的活动。这在王慕陶致汪康年、熊希龄的书函中有所提及。
1909年12月30日,王慕陶致汪康年称:“每月须有电十余次,分外邮两处发与木老……如此报不行则用《神州报》,请兄自斟酌,请兄主之,余则托远庸也。”[4]130函中“木老”即李盛铎,而“远庸”即黄远生。据此可知,黄远生参与该社的活动,应不迟于1909年12月30日。
翌年5月11日,王致函熊希龄,声明“上海通信为继兴、景韩担任,北京通信为穰卿、远庸担任,而李木斋先生实综理之。”[4]136据此可知,这时黄远生已正式参与通讯社的活动。稍后,王又介绍黄加入万国记者大会。该年7月24日,王慕陶向汪康年通报该社在欧活动情况,云:“各国记者皆有一团体附于公会中,故其总会长属弟组织一中国记者团体,弟乃以兄名介绍,并为朱季贞、陈景韩、黄远庸诸人介绍,余则皆远东社记者及法文杂志之记者,共约十余人,惟兄等数人不能到会,余则皆到,亦颇盛事。”[4]150汪之胞弟汪饴年撰写的《汪穰卿先生传记》亦有类似记载:“陶即以通讯社各友及《法文杂志》各主笔组成,而以兄及朱季贞、黄远庸、陈冷血四人介绍入会。此会成立后,可以与万国记者接洽。”[5]王之所以介绍黄等四人加入,乃“因此四人皆与通信社略有关系也”。[4]153
李盛铎是该社创办者之一,部分办社资金也源自其捐助。1909年9月8日(宣统元年七月二十四日),他在致枢垣函电中这样说:“铎本年三月捐廉创办远东通讯社。”⑤该社在国外由王慕陶负责,国内事务则由李盛铎主理,即前文所述“而木斋先生实综理之”。[4]136黄远生能够参与该社工作,或即出于李、王之推介。李盛铎在致汪康年一函中有云,“台从晚间如有暇,乞过敝寓便饭,远庸亦在家也。卿得侃叔函,附览。”[4]565这里的“侃叔”即王慕陶,从中可窥当时王、李、汪、黄等人交往情形之一二。
后来,李盛铎回忆说:“君方肆力于文学,又有志于朝章国故,余语君以u2018西人谙近世掌故者,多为新闻撰述家u2019,君从事新闻记者之业,实基于此。”参与宪政运动
黄以进士出身在日习法政科六年,很难说没有一点政治抱负,当其归国之时,宪政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故除从事新闻撰述活动外,他也参加了宪政运动。据《时报》报道,1910年6月,国会请愿团第二次讨论会推举七人修改呈稿,他是其中之一。[6]但清政府不允在1911年召开国会,并迫令国会请愿代表团解散,该团遂决定组织政党。[7]在这种情况下,黄、李共同参与发起成立法政同志会,地点在宣武门外八角琉璃井,宗旨是“讲习法政主要课目”,为期六个月,1911年3月1日开讲,每日午后6时至9时;每星期开讲演会一次,敦请中外法政专家讲演各国政治。⑥据郑孝胥记载,1911年3月7日“夜,赴李木斋之约于其寓中,座有肃邸及孟庸生、雷继兴、黄远庸”。[8]两天后的3月9日,郑又写道:“晨,过孟庸生谈借债造路之策,雷继兴、黄远庸皆在座。”[8]虽只言片语,仍不难窥黄、李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稍后,黄远生又参与发起成立宪友会。[9]在宪友会成立大会上,黄担任两临时书记之一,[10]是大会推举的四位章程起草员之一[11]、江西省支部六位发起人之一。[12]李盛铎与宪友会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但并非毫无关系。黄在致李的一函中这样说:“宪友得伯苦心资助,会中人皆叹息而谢受之。……伯先信来,云欲兴实业为助,可感。”又云:“继兴自□□后,佩服我公雅量,五体投地,后生小子若吾党者,终不足有为耳。”[13]从中可知,李盛铎曾给宪友会以经济资助,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宪友会的声音,增强其政治分量。⑦
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黄向李通报对徐世昌游说之事,其函云:“如伯唐及木某皆中外属望之人,奈何久置荒远?且引道消道长为喻,渠极以为然。”这里的“伯唐”即汪大燮,“木某”即李盛铎。该函也谈及自己经济困窘,甚至“日坐针毡”,求李设法:“便中可否为之致一信,言基公私债累甚多,自□不敢出口,求一济急了事,年内能得千金,即短差亦可,以家戚日以债务相逼故也。”[13]
另据罗砑窃兀圃渡坏悄媳焙吞傅哪炕髡咧唬共斡肓送艟馈⒀疃鹊确⑵鸬墓鹿布没帷1911年12月15日,罗致函梁启超说:“汪兆铭同时南行有黄为基者,与其发起共济会,则谓汪宗旨极和平,而沪中各报已攻击之。”[14]南北和谈结束,宪友会分裂,黄又参与发起国民协进会,并当选为常务干事员之一,[15]之后成为民社在京社员之一。[16]迨共和党组建,他参加了共和党。[17]这一时期,他参与政党活动,至少在表面上是比较积极的。
李盛铎在政治上的进取姿态更为明显。武昌起义发生时,李正在山西提法使任上,1911年10月29日,民军函邀其理事,他还声称“汝等如此行为,余决不愿与闻”。但这一立场并未坚持多久,一个多月后的12月3日,军政府“推举李为民政长,李遂亦直受之”。[18]翌年3月16日,他又被袁世凯政府任命为山西民政长。[19]
不过,到民国4月,黄的政治举动开始与李盛铎拉开了距离。临时政府北迁后,黄虽是被交通部留用的极少数清政府邮传部人员之一,[20]但他却坚决辞官,用李盛铎的话来说,就是“壬子以后,部长留君任事,而君绝意进取,谢不往”。翌年5月29日,进步党成立,黄被举为交际科正主任,李盛铎是274名参议之一,[21]但到10月19日,黄宣布了“不党之言”。[22]从形式上看,黄开始对政治采取“旁观”态度,即使后来有传闻说他将要从政,[23]徐世昌对他也一再罗致,[24]但直至被迫流亡,他没有再入政界。
李盛铎则不但继续周旋于官场,且显得游刃有余。1913年11月,国民党被勒令解散而引发的政治地震,似乎对李并无干碍,[25]翌年3月13日还被确认为约法会议的“合格”议员。[26]议员职务结束,[27]他又开始担任代行立法院的参政院参政职务。[28]
1914年7月3日是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职权的第一日,黄远生作为记者前赴参观旁听,见到了李盛铎,据其记载:“观其相聚面语情形,亦自有派,李盛铎君则与马其昶君语,又时将而与吾曹语,则先辈中之文学及新学派也。”他认为,参政被赋予神圣地位,对于国计民生应有所作为:“今日国家在何种地位,诸公当自知之,参政院之职权亦非无可为者。若使诸公肯于今日吏治之凋敝、民生之疾苦、教育之衰颓、财政之竭泽而渔之非计,乃至其他种种,诸公之旁皇于私室之中而心忧之者,一一建言之□院,请大总统采择施行,则元老院政治亦未尝不足为国利民福。若今日或绝口不言,或所言又不外于零星琐碎之条文,则吾昔日之所以深病于国会者,又安能至今日为参政院恕之耶?”[29]其中未必不含有对李盛铎的期望。黄远生身后
1915年12月25日,黄远生在美国旧金山遇刺。[30]李盛铎既是黄之远亲,又是旧友,故不能无动于衷。1916年2月17日,李盛铎莅北京顺治门外大街之江西会馆,参加悼念活动。[30]同月27日,与李国珍等再次赴会追悼;[31]再者,李与张元济、李国珍、陈敬第等黄生前之老友、同乡征集诗文联语,并代为醵金赙赠,以尽交谊。[32]此外,还为黄作传,撰墓志铭,以传其仁。[33]1916年2月20日,《申报》刊出李盛铎撰写的《黄君远庸小传》。
结 语
黄远生从留学归国到在美遇刺,不过6年余。与李一样,黄中过进士,同受日本文化熏陶,也是宪政的拥护者,在由“以极可爱之青年光阴,而潦倒于京曹”转向“立意不作官、不作议员,而遁入于报馆”时,[34]他从李盛铎那里听取过建议。正因如此,他在致李盛铎每函的开头,皆以“木斋老伯吾师”称之。这并不全是客套之语。李游走官场多年,不乏官场阅历,堪称黄的人生导师。对黄的经济困境,他也的确提供过帮助。
当然,李盛铎也从同黄远生的交往中受益。如前所述,黄远生曾参与国会请愿团、宪友会、国民协进会、民社、共和党、进步党等组织的活动。即使“绝意进取”而“遁入报馆”,仍有很多便利条件了解政界消息,有机会对李“投桃报李”。对李这样于仕途不无兴趣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回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黄以新闻撰述为职志,固然声名显赫,但也因此有了麻烦,“以故名益盛,而仇者忌者日益滋”,最终为帝制分子所逼迫而出洋,为反袁势力所刺杀而殒命,大概两人均始料未及。(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
注 释:
①黄远生原名为基,字远庸,远生、思农皆笔名,本文除引文外,皆以黄远生称之。
②《会奏带领进士馆游学毕业学员引见折》(并单)(宣统元年),《学部官报》,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10年1月2日)。转引自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G]·第1卷(1898-191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09-410.
③李道刚认为,黄、李交往一定更早,1904年黄中进士后、赴日留学期间,李出洋考察宪政途经日本时,两人即可能有过交往。参见李道刚.批判的理性与理性的批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62-63.
④王慕陶在写给汪康年的函中亦提及此事,《汪穰卿先生传记》云:“宣统元年□月□日来书(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到):u2018远东通讯社现已重新组织,刻已就绪,局势较前略为扩张,交通亦更为灵活。”但李盛铎在1909年9月8日(宣统元年七月二十四日)致电枢垣称:“查欧洲各大国皆有通讯社为外交机关,铎本年三月在比京捐廉创办远东通信社”,则该社成立应在1909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之间。两说孰是,待考。参见汪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81.
⑤清宣统朝外交史料[G](卷7第31),第3657页。李盛铎先曾“捐廉”,后来又得到了偿还。参见[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663.
⑥法政同志会讲演简章广告[N].国民公报,1911年3月1日~16日。1912年6月,法政研究会筹备开始,由李发起,黄亦参加。参见法政研究会开会详志[N].民视报.1912-06-09.
⑦其时与宪友会并存之政团组织有帝国统一党、宪政实进会、政学会、辛亥俱乐部等。参见都中同志会议组织政党[N].申报,1911-01-10.
参考文献:
[1]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N].申报,1916-02-20.
[2]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清季中外使领年表[G].北京:中华书局,1985:29.
[3]王慕陶.远东通信社通函[N].国民公报,1912-05-22. [4]上海市图书馆.汪康年师友书札[G](第1册).
[5]汪诒年.汪穰卿康年先生传记.中国近代史料丛刊(5)[G],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98页.
[6]新闻旧闻[N].时报,1910-06-13.
[7]筹商组织政党之谈话会[N].时报,1911-01-08.
[8]劳祖德.郑孝胥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3:1311.
[9]宪友会之发起人[N].帝国日报,1911-06-04.
[10]宪友会开大会纪事[N].申报,1911-06-10.
[11]宪友会政党开幕记[N].申报,1911-06-07.
[12]宪友会开成立大会纪事[N].国民公报,1911-06-05.
[13]黄为基致李盛铎.李盛铎档案[G](未刊)甲62.北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14]罗.致任公先生书[M]//.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76.
[15]国民协进会之主要人物[N].亚细亚日报,1912-03-20.
[16]京津社事务所广告[N].民视报,1912年6月5日~18日、23日~26日.
[17]共和党本部大会纪事[N].亚细亚日报,1912-06-24.
[18]郭孝成.山西光复记.中国革命纪事本末[M]//.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75.
[19]袁总统任免人员之新令[N].申报,1912-03-18.
[20]新旧京官现形记[N].申报,1912-04-30.
[21]进步党职员名单[N].大自由报,1913-06-14.
[22]黄远生之无党主义[N].亚细亚日报,1913-10-20.
[23]黄远生之东游再志[N].亚细亚日报,1913-11-12.
[24]黄远庸君之行止[N].群强报,1915-09-10.
[25]军警大举攻击国民党本部之骇闻[N].顺天时报,1913-11-05.
[26]开幕在即之约法会议[N].申报,1914-03-19.
[27]政治会议之最后一大会[N].申报,1914-05-26.
[28]参政院参政姓名录[M]//.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表.北京:中华书局,1966:521.
[29]远生.代行立法院之参政院[N].申报,1914年7月7日.
[30]国内专电[N].时报,1915-12-28.
[31]黄远生今日追悼[N].亚细亚日报,1916-02-27.
[32]黄远庸身后之哀感[N].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02-16.
[33]京师追悼黄远庸[N].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02-19.
[34]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1915-11-10.
相关报道
日前,见到天津今古斋拍卖李盛铎之子李滂《李母横沟宜人传略》一书,不禁想起一段往事。2003年我应天津政协文史办之约撰写天津十大收藏家之一李盛铎的传记,为此曾接待了一位来自日本的客人关口正俊,此人原是神奈川县议员,专门研究日本工运史,还是原日本劳工组合总干事高野房太郎的亲属,到中国想了解一些有关李盛铎和其子李滂的事情,交谈间获取了李盛铎一段跨国婚姻的故事。
李盛铎,字椒微(1859―1934),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在政治舞台上先后扮演了外交官、省民政长官、民国参议院院长等多种角色。晚年寓居天津,以收藏古籍、经卷而闻名,为晚近以来的藏书大家。说起李盛铎的跨国婚姻还有几番奇特。1905年清廷推行预备立宪,7月诏命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游历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不料载泽、绍英在火车站被革命党人吴樾所炸,未能出行。后来由于徐世昌、绍英改任,便由有三年日本公使经历的李盛铎和山东布政史尚其亨替任。出洋考察共分两路,一路由载泽、李盛铎、尚其亨组成,出使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一路由戴鸿慈、端方组成,考察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
五大臣于12月2日正式成行。李盛铎等考察日本时,得到日本国的盛情款待,在东京下榻明治天皇的芝离宫。这期间,李盛铎十分钟情一位日本女接待人员。这位女子叫横沟菊子,年方25岁,曾随丈夫日本劳工组合总干事高野房太郎在中国居住多年。1900年,高野在中国青岛去世。由于横沟菊子懂汉语,又温恭淑慎,李盛铎邀她一同出使欧洲。后来李盛铎任职比利时公使,二人在布鲁塞尔结婚,不久在比利时生下儿子李滂(字少微)。李盛铎出使宪政考察至1906年7月结束,此间在英国还接受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由于李盛铎任职比利时公使,未能归国。
宣统元年(1909),李盛铎自欧洲归国,横沟菊子随侍返国,住在天津河北大经路唐绍仪的别墅。翌年,横沟菊子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并让她回日本。当时她左右为难,一方面日本亲人需要服侍,另一方面中国的儿子年幼需要母爱,由于想念日本亲人,每日以泪洗面。李盛铎感于其亲情难舍,决定让她回国。当时李滂年方3岁,不料此行竟成永别。
进入民国后,李盛铎出任大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1913年春,袁世凯打算与日本修好,鉴于李盛铎与日本的特殊渊源,于是派他与孙宝琦一同任特使,赴日本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活动。当时他们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让日本承认“中华民国”;二是请求取缔国民党在日本的活动,并为此愿出相当的酬报。由于日本提出一些无理要求,使这次外交活动未果。在日本东京,李盛铎与横沟菊子见了面,并恳求她回国。横沟菊子因为父亲年迈,无人侍养,犹豫再三,实难两全。临别时,捎给李滂一件玩具,以使李滂日后睹物思人。此后,李盛铎与横沟菊子失去联系。
李滂渐渐长大,思母之情难以释怀。并立志学成自立后,亲赴日本寻母。后来李滂成为北京民国大学的目录学教授、著名的考古学家。1935年春天,李少微在上海遇到朋友白坚,谈起寻母的想法。
白坚是一位艺术家,有许多日本朋友,于是李滂托他的日本朋友帮助寻母。几个月过去,杳无音讯。秋天,白坚游历日本,便把李滂的托付作为重任,他寻访了东京警视厅,惊动了《东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东京日日新闻》等新闻媒体。当时,日本各大报纸连续两天发布李滂寻母的消息,不久传遍全国,许多人为之奔走。一天横沟菊子的朋友冈本小枝走进白坚住的旅馆,道出了真情。原来横沟菊子在1914年,也就是李盛铎出使日本不久因病去世,葬于东京吉祥寺。李滂得到母亲的消息后,悲痛不已,濡泪与墨书写了感情真挚的《李母横沟宜人传略》,以示悼念。
后来李滂在日军占领中国时期,担任伪津海道尹,曾两次赴日本为母亲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