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芬的个人简介
李端芬(1833―1907年),清朝贵州贵阳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密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关键时刻上书敦促变法,光绪皇帝特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变法失败后,慈祥太后以“竞将大逆不道之康有为等滥行保荐,并于召对时一再百陈”的罪名,将他发配新疆。清朝光绪时礼部尚书
李端芬(1833―1907年),清朝贵州贵阳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密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关键时刻上书敦促变法,光绪皇帝特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变法失败后,慈祥太后以“竞将大逆不道之康有为等滥行保荐,并于召对时一再百陈”的罪名,将他发配新疆。李端芬的《请推广学校折》,提出了“一经五纬”的改革纲领。他认为人才关系国家之强弱,激励人才是当务之急,应从中央到地方创设新式学堂,引进新思想、新知识,“以此为经”。“五纬”是指设藏书楼(即图书馆)、广立报馆(出版报刊)、选派游历者(派人出国留学、考察)。他的这些主张为光绪皇帝采纳,成为政府决策。尽管变法以“百日维新”告终,但“废科举,兴学堂”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第一人
在中国,教育费用自古以来就是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而李端笔亲钤缣岢鑫独У厍趺夥延玫娜恕5笔彼淙换共淮嬖凇敖逃沂辗选蔽侍猓吹皆乒罅绞〉卮ζ叮笆慷嗪帷保孔用侨ケ本┗崾圆唤雎吠疽T叮页德矸延酶旱3林兀簧偃艘虺霾黄鹎统德恚坏每坎叫薪罅嘶崾浴;蚋旱2黄鸾┓延茫淇贾芯偃艘仓挥蟹牌┗崾缘幕帷S谑撬朐乒笞芏搅踉勒选⒃颇涎哺п褂⒘仙献嗲逋攵浴暗崆绞【偃嘶崾裕鹋瞥坻渲辆保玫匠⑴肌4哟耍崆绞〉木偃耍咀殴俑⒏幕鹋疲樯苄牛┙┗崾裕赝炬湔久夥烟峁┞砥コ荡突锸常庀畲胧┪崆绞≡炀土瞬簧偃瞬拧
李端币簧照话恍加诼蚬俾艄伲灰侨瞬牛季偌鍪褂茫」芩偌鋈瞬鸥冻隽顺林卮郏丈砦拊刮藁凇
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主持广东乡试时,发现梁启超是难得的奇才,以第八名录取,并将堂妹许给他为妻。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李端弊畲蠊毕拙驮谟谒母镅е疲⒅乜蒲В炊杂κ越逃妓刂式逃
他鉴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教训,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初二向光绪皇帝上了《请推广学校折》。指出当时实行的应试教育,不能培养出大批时事所需人才,在奏折中他提出在京师和全国各省、府、州、县皆设新式学堂,并提出建图书馆、试验室和出版社,并向科学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等新举措。希望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以雪国耻。
光绪皇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下令在全国推行。之后,京师大学堂及各省的新式学堂相继成立。创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所以说如果没有贵阳人李端保兔挥薪裉斓谋本┐笱АT诒本┐笱J饭荩两癯铝凶爬疃毕蚬庑骰实鬯系摹肚胪乒阊U邸肪椭っ髁苏獾恪
戊戌变法名留青史
在历史上,李端辈唤鍪侵泄逃母母锛遥故墙略硕恼嗡枷爰摇
他举荐了严修、唐才常、熊希龄等16人,这些人在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均做出过积极贡献。在他所举荐的人才中,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首推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首领人物,若不是李的保荐,维新派就很难参与决策。之外,李还以他在政坛上的成熟稳健,全力投入到戊戌变法中。
今天的人们纪念李端保皇且蛭龉蠊伲羌湍钫馕还笾菁僭痹谖煨缥轮衅鸸捞氐闹匾饔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一切维新,基于此诏;新政之行,开于此日。”维新变法之火焰,至此熊熊燃起。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顽固派,认定“祖宗之法不能变”,对变法百般阻挠。他们利用掌握的实权,加紧反扑,将力主变法的翁同和“开缺回籍”;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以武力控制京师;又规定二品以上大员任用,需经慈禧太后批准,阻止维新人物进入上层,维新运动面临极大困难。
值此关键,李端比床煌谝话闶资罅蕉说墓倭牛侵泵嫦质担孕卸С指牧嘉隆K6月初上《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的奏折,为变法推波助澜,继后又多次上书,提出更为具体的变法主张,其领域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用人诸方面。梁启超回顾当时的情况时说,李端薄奥派戏馐拢肟谩⒍衫诘畲笫娜撼贾畲笫拢芬陨洗蟪迹孕抡咭蝗硕选!保ā段煨缯浼·新政诏书恭跋》)康有为则称赞李端钡笔笔恰翱故栉鹿诰徘洹薄4涌怠⒘赫饬轿晃屡闪煨涞钠兰壑校Φ笨隙疃痹谖略硕校巧砭痈呶坏某⒋笤敝兄С直浞ㄗ畹昧Φ氖琢烊宋铩
1898年李端币蚓偌隹怠⒘郝业澈突渭颖浞ǎ桓镏胺⑴湫陆1901年因病获赦返回故乡贵阳。
回到贵阳后的李端比允止刈⒐笾莸慕逃邮芄笾菅哺е钢鹘补笾菥姥谩1905年,他联合贵阳士绅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呈请贵州巡抚林绍年,将原贵阳府中学堂移到次南门外雪涯洞,改名贵阳中学堂,后再改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即今天的贵阳一中前身)。1907年他逝世时留下遗嘱,将一生所有积蓄一千两白银捐给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作办学经费。
天津中医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李端芬 女,1924年生,北京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天津中医学院教授。1949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1950年到湖南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任教.1957年调入天津医学院1979年调入天津中医学院。
个人成就及荣誉40年来,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早年探讨中草药对细菌的作用.于1953年6月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大蒜治疗儿童杆菌痢疾的初步报告》一文。还先后发表了《甲胎蛋白试验普查原发性肝癌总结》、《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胃癌患者周围血液淋巴细胞转化反应》、《扁桃体切除与血清IGg的变化》及《关于自身免疫与某些自身免疫中抗核抗体的检测》等多篇论文.并参加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英汉免疫学辞典》的编写工作。1983年被卫生部聘为高等医药院按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分别编审了供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系用的《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及中药系用的《微生物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90年编审了供骨伤专业用的《医学微生物学》。1991年编审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系、针灸系用的《医学微生物学》。1985年被评为学院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