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沂(书画家)的个人简介
李沂,字子化,号艾山,晚号壶庵。以号艾山行。是明故宰相李春芳的后裔,与李清(映碧)为族兄弟。自幼失怙,依伯父李信求学,李信全家抗清死难(见《阖门忠孝》篇),明亡后,李沂崇尚气节,誓不仕清。与邑中名士王贵一等人“辞诸生业”,归隐林下。后王士祯司理扬州,慕名求访,踵门请谒,李沂闭门不纳,不与谋面。
事迹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群官弹劾东厂管理者宦官张鲸,万历皇帝不得已下将张鲸免职,但此时李沂并不知道皇帝已经妥协,仍然上奏,奏本中竟说张鲸如此难去,莫不是皇帝也接受了张鲸的贿赂?万历皇帝大怒,罚了李沂六十廷杖(来源:《万历十五年》)
作品
明末清初,江淮南北数十年间,论诗派,首推兴化为正。而兴化诗坛“诗醇典雅”,则又首推李沂。李沂曾在“河干草堂”(又名“鸾啸堂”)结诗社,与邑中名士唱和。诗人李沛、李瀚、宝严寺诗僧济润等成为李沂最紧密的诗友。康熙元年(1662)大旱,李沂目睹官吏催逼租赋,被捆缚入狱者“接踵于道”,因而“恻然伤之”以一腔悲忿写出了著名的《阳山赋》,记兴化一邑古今情事,“冀以感动当事,少纾民困”。康熙廿六年(1687)又偕兴邑名士李清、王仲儒、王熹儒、朱鹤山等会孔尚任。三十六年(1697),已经70多岁的李沂写下了《诸老燕会记》。在河干草堂,他著成《鸾啸堂集》9卷和《秋星阁诗话》1卷。后由诗僧济润等捐资刊行。
风骨
李沂终身布衣,不与清廷合作。晚年转而崇道,曾千里迢迢赴芒砀山访仙未果。
李沂的从子名李(1634-1710),字虬峰,一字西骏。亦著名诗人。曾为王仲儒《西斋集》作序。自成《虬峰集》20卷,乾隆四十四年(1779),因诗成祸,构成“《虬峰集》案”。
时李沂、李都已故世。兴化县令多泽厚奉圣喻查缴禁书。从书贩徐京国处收到20卷《虬峰集》,多泽厚认为“集中诗句狂悖甚多”,即予层层呈报。因而定为大案。两江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以“该犯系本朝人,乃不遵本朝制度,胆敢巾服终身,尤为大逆不道”,乃下令查究李坟墓、遗物、家族。所幸李绝后无嗣,否则株连难以幸免。但多泽厚还是从李氏家族中拘来“同宗无服”的族人进行严审,仍然查不出书系何人刊刻,书板又系何人何时送进李氏祠堂的。因守祠人擅将书板作柴烧用,到多泽厚搜祠时仅获得一块。多泽厚如获至宝,亲自解送京师军机处。未几,旨下:“将李照大逆凌迟律锉碎其尸、枭首示众”。
题字
墓毁尸残。但李沂的大名依然高悬于“诗画名家”的匾额上。看到李沂的名字,人们也自然会想起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