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涛(美术家)的个人简介
李云涛1979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2003年毕业于天津美院中国画系?2006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留校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个人简介
李云涛 1979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
2003年毕业于 天津美院中国画系。
2006年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 硕士学位,现留校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物简介
李云涛是一位富有才情的青年画家,他的花鸟画题材多样,物象丰富,李云涛善于描摹花鸟、草木的形貌神 态求其真 更注重表现蕴藏在这些自然精灵心上以及人们心中的善与美,他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自己的艺术创作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论是《春晖烂漫》《锦绣富贵》还是《一路荣华》《华池雪影》意或是色墨交融金香合韵的花鸟四条屏,画面中记忆的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春晖烂漫》《锦绣富贵》还是《一路荣华》《华池雪影》意或是色墨交融金香合韵的花鸟四条屏,画面中记忆的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获奖荣誉
2001年8月 绰约香风入选“名士杯”全国中国画展,并获三等奖。
2003年7月 过雨荷花自在香获天津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二等奖。
2003年8月 细雨轻烟笼幽园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
2005年10月 平池碧玉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2008年1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云涛画集。
2011年9月《幽谷春浓》入选“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2013年9月“元流善下”当代中青年精英提名展,获得金奖。
作品展览
2001年5月 清极不识寒入选天津首届花鸟画大展。
2001年8月 绰约香风入选“名士杯”全国 中国画展。
2003年8月 细雨轻烟笼幽园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
2003年9月 雨霁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
2005年10月 平池碧玉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6年6月 繁华烂漫艳春光获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2008年5月 入选“水墨新力量”当代青年实力派画家提名展。
2009年9月 “水墨传承”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师生作品巡展。
2011年9月 《幽谷春浓》入选“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1年11月“津英荟萃”天津美院中国画系教师邀请展---南京养墨堂
2012年3月当代中国画核心画家六十人学术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12年6月 “水墨泰山”第八届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3年6月 “观物之生”李云涛写生作品展 天津
2013年8月 “古风新韵”李云涛花鸟画展 山东青州 2013年9月u2019“元流善下”当代中青年精英提名展 天津美术馆
2013年11月“风晴.师范”天津美院国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 天津美院美术馆
名师点评
陈冬至 教授:
我退休前任课期间即注意到李云涛是一位长于水墨画的学生,后经长期观察,认定是这是一位潜力深厚的花鸟画家。
李云涛淡泊谦和,庄敬自守,朴其表而慧其中,讷于言而敏于行。自幼受其父李守仝先生(企业家,山水画家)熏陶即痴迷于花鸟画,就读于天津美院本科期间苦读勤学,功底扎实,灵光显现。后以硕士学位归于名师霍春阳门墙,更孜孜励励于笔墨研习,画品骤增。如今不及而立之年,创作颇丰,或水墨泼洒,浓淡干湿交相辉映;或花鸟精微,勾勒点染意趣盎然。正所谓“性痴者志必凝,艺痴者技必良”,此天道也。
留览李云涛的水墨花鸟画作,顿觉安宁清爽,从容怡悦。空灵秀润的笔墨,清新典雅的气韵,将利欲纷争的浮躁,灯红酒绿的虚华拒如隔世。不以狂怪悚闻,不以浓艳争宠,不以趋时获利,不以新奇博名。画幅中充溢的是朴素自然之天趣,是纯净和煦的蕙风。这就是艺术品格的力量,亦证明了精神财富的不可或缺,实难能而可贵也。
霍春阳 教授:
当今中国画界充满了浮躁与虚华。大多的中国画家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在艺术上是“有为”的境界,是“强其志、弱其骨”的,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迎合世俗的需求,精神修养的匮乏,物欲的驱使以及功利的心态,使得整个中国画界丧失了艺术的价值标准。作画求新、求奇、求怪,追求个人面貌如何与众 不同,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不讲笔墨的韵味,甚至是以颠覆笔墨韵味、颠覆传统文化为能事,这些都是极不健康的。这种求来的,挖空心思设计包装出来的“风格”往往是价值不高的。它破坏了艺术最原本、最有价值的东西--纯朴、自然。古人所谓的“清心”不应该是“务心”。看云涛的画你可能得不到青年人那种时尚的满足,更看不到时髦的喧闹,有的只是平静中幻化的种种淡然的情动,好像他在逃避现世中眼花缭乱的世界。艺术的好坏、文野、高低要看境界,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其实就是拥有那种高贵的想象,生于自然、起于无限而这种境界的到达,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养,要有高妙的笔墨技巧。
在这样一个浮躁、虚华的社会,可贵的是云涛在这些年来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坚定地走着“清心、务本”的创作道路。注重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精神修养;深入研究传统经典绘画,在用笔用墨及章法、造形上能够做到“不泥于古而不为时趋”这是十分难得的。特别是近来创作的一批作品基本功扎实,笔墨空灵、秀润、流露出一种娴静、洒落、典雅、清新之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李孝萱 教授:
记得云涛本科时就把眼光驻留在写意花鸟画上,后来又在霍春阳教授门下读了三年研究生。对于云涛的人和画我是不陌生的。他人踏实、诚恳,画亦有灵性。他的画始终没有脱离他心性和本真的要求,平实、干静充满生 机,又不失富贵,我的理解是判断花鸟画的好坏这是一个根本的前提。花鸟画史有宫廷富贵、文人野逸之说,至于后学二者既不能抵牾,更不能偏废。以其“富贵气”说,其实就是拥有那种高贵的想象,生于自然、起于无限、安于平常、超于象外,推却物质的牵累和功利的想象,自然会抵御俗气,脱粘穷气,再就是“生机”,所谓“生生”二字背后藏着中国人的哲学世界,以摇曳情灵得造物神理,通过大自然的生机来揭示人们的内在精神。这些都收拢在云涛的记忆里隐显在他的追求中。
贾广健教授:
草木有情 我则有知--看云涛的花鸟画
悲秋风于落叶,感春华而兴情,高山激湍令人顿生豪气,长河落日使人感其雄浑,这即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之境。物与情相交融,诉诸于歌咏即为诗歌,形诸于笔端即为绘画。故此,或诗词,或绘画,则是结缘于物,而动之于情,而后才有了那些千古名篇,不朽的经典,或可谓“托物言志”。
云涛的画则是看似为传统笔墨的表达,实则有如感知于物,动之以情的产物。在传统中国美学思想中,古典诗歌美学讲究“空灵”、“意境”,或雄浑、或冲淡、或纤、或沉着、或高古等等,而这无一又不体现在中国绘画之中。从缘物的角度看,云涛的画体现出他善于观察,感受自然的情怀。从寄情的角度看,云涛的画通过传统的笔墨寄情于斯的是他的情怀,是他幽远的情思,是他对于自然万象的摄取,这些都融入了他的笔端。看他的花鸟画,并不是仅仅对于传统笔墨的亦步亦趋,而是体现了他对传统美学精神的思考以及对于中国画表现境界的领悟。也应该是化景物为情思吧。
对于中国绘画而言,在当代完全对于传统笔墨的重复则没有意义,从云涛所表现的诸多题材来看,云涛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孔子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俗言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当中他根植于传统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可谓心无旁骛。对云涛来说,他愿做为“智者”还是“仁者”,是“乐水”,还是“乐山”,我想他会在艺术的道路上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描写其中渗透和凝炼着超越自然而对自我情思的表达。作为一个花鸟画家,都应该感知自然万物的生命,草木有情、我则有知,能够感知草木那些许细微的生命,那得有怎样一颗善心啊。我看云涛就是有这样情思的人。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万象在手,神思融趣。云涛是具备灵气的,但这还需要涵养才能更为丰厚,而后才会有“妙想”。云涛已经有了纯熟的笔墨,有了他初具的面貌和艺术取向,同时也具备了对于传统中国画的体悟和思考,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想他也会以他的思考和实践完成一次又一次对自我的超越。
我期待着。
颜宝臻 教授:
青年画家李云涛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在学期间师从霍春阳先生学习花鸟画获硕士学位。云涛系统学习研究古典花鸟画艺术传统,汲取多方面营养而又有新的创造,逐渐形成墨色兼融的画法。青藤的畅达、虚谷的清悠、八大的苦涩,徐熙、黄荃、林良、吕纪都融汇贯通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竹石幽兰,凝寒的梅花,云涛营造清新雅韵的意境;清风朗月幽梦,花开花落融情。他擅于汲取生态的美而充实到画面之中,形成个人的优势与特色。
云涛性格内向沉稳,他的花鸟画构图布局饱满,笔墨中蕴含对时代生活与艺术的体验,他不断探寻花鸟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精心营造情景优美的画面。云涛花鸟画视角没有停止在常规习惯画法,能够与鸟语花香的细微之处见出对艺术的敏感。有人把花鸟画比作轻音乐,云涛的兼工带写的花鸟画透出和谐清新的气息。希望云涛潜心创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花鸟画要画出脱落凡俗的高格调是比较难的。期待着云涛画出更多的好作品。
艺术风格
古风新韵通天地
天朗气清,阳春花开时节,我迎来航空天部的几位老者。他们刚走出天津城市规划展览馆,便来到意大利风情街,踏进“玲珑阁”艺术馆。大家不约而同驻足在李云涛先生的画前,大发议论。江老说:“过去我们忙里偷闲都很难,而今是闲里寻忙,欣赏画展来了”。同道来的还有国务院两位老者。陈老说:“你们看,李云涛先生的春夏秋冬四扇屏和雪景还真抢眼,笔底工夫比较扎实。画面清新典雅,再配上这几只精灵的鸟雀,活泼可爱,意趣天成。可惜现如今这样的画,久未谋面了。现在有些人很浮躁,弄点啥玩意,在纸上一泼一洒,制作一番,见不着笔墨线条,还妄称“国画”。更是有蝇营狗苟之辈,在宣纸上红一块,黑一堆,大蓝大白,再涂两个大嘴唇,赤裸着,人非人,兽非兽,莫名其妙。这些人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失去自控能力,掉入“媚俗”、“低俗”陷阱,而不能自拔”。唐老说:“我最担心中国画会被外来画种釜底抽薪。”李老忙说:“不必杞人忧天,依我看谁要是心中有什么不顺或烦恼,就看看这些画吧,准能心平气消,云开雾散,比听德国舒曼《梦幻曲》还管用”。我插一句:“陈部长,你以前办公室挂着闫丽川先生书写的《制怒》,此时有啥感受”?陈老说:“小鬼苦迟如今也古稀了吧,嘴巴还是u2018涛声依旧u2019,不饶人。我的感受嘛,你能送我这四扇屏,我就把它与《制怒》同挂中堂”。李老急忙转化话题说:“选这样的画作礼品送给亚洲的高端人士,是件蛮好的事吧。苦迟先生,下面有劳你大驾了”。
翌日,通过朋友联系到李云涛先生,他诚邀我前去。二十分钟后我就敲上他家门了。先生很年轻,也很平实。他领我看画室,书、画、古玩,可算琳琅满目,又看养鸟种花的玻璃房。李说:“除带领学生u2018外师造化u2019,就是在家浓缩自然天地之隅,养鱼喂鸟,浇浇花草,零距离接触,观察鸟的动态与神情,听听悦耳的叫声,达到情感沟通,画起来就得心应手”。
参观中我说明来意,他爽快答应了。一个月后我将他的画送到京城,老顾问和几位相关领导看完,十分满意,交口称赞。
每套四扇屏,花鸟鱼虫,传神精妙,素洁淡雅,只有鸟雀是天然的美丽色彩,在章法上巧妙分枝布叶,秀润中不失骨力,雅逸中现古朴清劲,典雅中见古风新韵。
在《春》图中,白玉兰花并不多,可姿态各异:怒放的、含苞待放的、仰面大笑的、羞羞答答的,大小、前后、左右,巧妙分布。一只蓝色绶带栖息于枝上。鸟在明媚的春光下,神情怡然自得,神气得很那!
还有一幅《春》图是牡丹。实话说,我对牡丹有偏见,因为所见雷同,朵朵圆溜溜的,排着队的,傻乎乎的,颜色又都艳丽无比,俗不可耐。然而李先生笔下的牡丹却让我大开眼界。在宣纸上空勾一朵白牡丹,另三朵是先沾水,再沾极浅紫色、粉色、鹅黄色,花似有似无,幻化灵变,超越象外,好似晨雾中见到花的精灵。氤氲、虚幻,呈现自然的空灵丽。这是高超的笔墨技巧,达到妙笔生花。
《夏》图是荷花。蓝天碧水间,绿叶临风,一朵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犹如贵妃刚刚从华清池中出浴,高贵妩媚,楚楚动人。让人想起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难怪另两位“佳丽”自叹弗如,知趣的躲在太湖石旁和绿叶后面。这幅画如同醇香美酒,芳香四溢,浅尝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幽谷秋趣》图更有意思。采摘后的树上,果子所剩无几。有对斑鸠,一只攀上高枝,随风摇曳,自由自在,不时含情脉脉,往下瞧;另只正在梳理羽毛,似乎说:“对不起,请稍等,我正打扮着哩。”此画疏朗简洁,立意新颖,画境如诗,是幅令人叫绝的佳作。
《冬》景图大雪茫茫,一片洁白,枝头低垂,万籁无声。此时飞来一只五彩锦鸡,屹立在石头上,回眸观望,是欣赏雪景还是寻朋呼友?美丽的锦鸡给这寂静冷漠的寒冬带来生机,令人喜悦,叫人憧憬。民以食为天,瑞雪兆丰年,天下谁不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雪景的图像是用笔中的淡墨、深墨、留白形成的,无任何“造假、制作”。画家笔触灵动,富有韵味,挥毫自如、畅达。画面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李先生不愧为写雪景的高手。
我看李先生在创作中,总把花、鸟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画面清新明,有情有趣,如诗如歌,从而焕发出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日前见先生一幅新作《春江水暖图》,题记曰:“春江水暖鸭鹅同先知 吾今画此图哈哈 一笑了之”。我在画幅前沉思良久,思绪穿越历史时空,向前推去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文人叫毛奇龄,高傲自负,但也不失一点机趣。见后人常引用宋朝苏东坡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肝火不禁乱蹿,便曰:“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毛如此这般“较真”,曾遭同代一些 墨客的讥讽和嘲笑。其中名气最大的恐怕是《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先生了。往事已成典故。如今,李画一幅“鸭鹅同先知”图,也是大大的幽默了一把。其一是将前人心中的“过结”做一了断。其二告知一个道理:“较真”本是好事,就怕“过”,一旦过了头,就是抬“死扛”,便歪了,邪了,反倒会贻笑大方。
太湖石是太湖的“石骨”、“石魂”、“石胆”,历经万千年,浪击波涤,孔穴自生,灰青色居多,白色、黑色较少,是江南庭院中必不可少的点缀。为“昆石”、“太湖石”造像,也是李先生笔下一绝。他说:“勾、勒、寸、擦出一块得意之石并非易事。古人画树前绕树一周才可下笔。而我为画好江南名石,常绕石数周,静听石语,情融灵府,化于心际,方敢动笔”。李先生笔下的太湖石,千洞百孔,玲珑剔透,悦目驰情,有着“仙境”般的洞天福地之感,达到高境界的赏石标准:瘦、皱、漏、透、险、丑。这丑到极致的美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这个江南游子,令我的怀旧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的唱起了《教我如何不想她》。
李先生自幼痴迷绘画,在山水画家父亲的影响下,自觉走进中国传统画的围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今驰骋在小写意花鸟天地里。他很感激天津美术学院诸多良师的培养和教诲。他数次谈到霍春阳教授治学严谨,学识广博。霍教授重视笔墨,崇尚高境界、高品位的画。故李先生本科毕业后,就在霍教授门下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承蒙学院多方厚爱,留校任教。
李先生深深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绘画艺术的源头活水,大自然和生活是永远画不完的题材。他说只有继承才能创新,独创新法是青年画家的天职。他深知学海无涯,只有用苦作舟,才能到达彼岸。
点评的笔,不忍搁下,还有一幅画也令人难忘,画上柳枝拂拂,南风徐徐,湖面一对天鹅昂首游弋。此刻我好像听到法国圣桑的名曲《天鹅》,仿佛是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版本。大提琴用它那独特的深沉浑厚琴音,表现出天鹅的高贵优雅,美丽圣洁,仪态万千。难道这是画家特为这世界经典名曲配的画吗?要不何以这般异曲同工、珠联璧合呢?常言道,好曲绕梁三日,而这幅画让我魂牵梦绕,又何止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