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斯顿·休斯的个人简介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02.01―1967.05.22)在美国文坛,尤其是黑人文学方面,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写过小说、戏剧、散文、历史、传记等各种文体的作品,还把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甚至编辑过其他黑人作家的文选,但他主要以诗歌著称,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简介
兰斯顿·休斯(1902―1967)在美国文坛,尤其是黑人文学方面,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写过小说、戏剧、散文、历史、传记等各种文体的作品,还把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甚至编辑过其他黑人作家的文选,但他主要以诗歌著称,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1960年代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那篇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我有个梦想》跟休斯的关于“梦想”的诗歌有直接的联系。他在1926年发表在《民族》杂志上的《黑人艺术家与种族大山》中大无畏地宣称:“我们这些正在从事创作的年轻黑人文艺家抱定宗旨要既不畏惧也不羞愧地表现各自的黑皮肤的自我。如果白人喜欢,我们很高兴;如果他们不喜欢也没有关系。 …… 如果黑人喜欢,我们很高兴;如果他们不喜欢,他们的不悦也没有任何关系……” 这篇文学宣言激励了无数黑人文学家,也确立了他在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生平
1902年2月1日,休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乔普林市。从小父母离异,跟随外祖母、母亲和亲友生活。他在美国中部受中等教育,在哥伦比亚大学只读了一年书。后来,他曾在林肯大学继续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他当过报童、轮船餐厅侍应生、看门人、茶房,18岁在墨西哥当英文教员,后来流浪在西欧,当过水手、巴黎夜总会的厨子等,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休斯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创作,受过“新黑人运动”的影响,早期创作带有民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举世闻名的诬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罗案”提高了他的觉悟。他曾到过苏联和中国,曾以记者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通过接近工人运动,他的立场逐渐转向革命一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创作一度减弱了斗争精神,但很快又转向现实,写出了歌颂工人运动、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如诗篇《新的歌》《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等。50年代后,他的创作中又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他的某些诗歌被认为是先锋派的作品。
从总的倾向来说,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斯的创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社会生活,倾诉了他们的苦难与辛酸、欢乐与希望,以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与渴望。
2002年2月1日是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诞辰100周年。这两年,美国文坛不断举行百周年纪念活动,先后纪念了福克纳、海明威和斯坦贝克等名家。也许因为休斯是第一个赶上这潮流的黑人作家,又赶上强调“多元化时代”,对他的纪念活动格外隆重,专门成立了一个纪念委员会,从2月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4月。大学理所当然地是最活跃的。不仅是耶鲁大学、纽约大学等名牌学校,连一些小地方的科技学院都举办研讨会或休斯诗歌朗诵会。甚至有些书店也参与组织纪念活动。美国邮政总局颁发了一枚休斯头像的纪念邮票并为此举行首发式等活动。作家、诗人、评论家,还有戏剧家都积极出面朗诵休斯的诗歌,谈论对他的看法,演出他写的剧本片断。美国诗人学会、兰斯顿·休斯全国诗歌工程和全国英语教师协会还把4月2日定名为兰斯顿·休斯诗歌日,号召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男女老少在这一天在学校、图书馆、社区中心、教堂、医院、书店或其他任何地方三三两两地集合起来朗诵他的诗歌。在所有这些纪念活动中,由坐落在休斯童年家乡的堪萨斯大学举办的活动规模最大,有五百多位国内外学者参加,内容有学术发言、电影、艺术展览和诗歌朗诵等。连《国际先驱论坛报》都在2002年2月19日第20版发了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