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连材

时间:2024-01-16 01:20:55编辑:资料君

寇连材的个人简介

寇连材,清朝太监。出生在农村,为人耿直。是中国太监史上一个少有的忠义之士。因上书谏言慈禧,被以“内监言事者”的罪名杀害。寇连材的事在清朝太监中可谓空前绝后。寇连材死后,光绪皇帝痛哭流涕,一连几日不进饮食。 梁启超称寇连材为“义烈宦官”,并为其作《烈宦寇连材传》。

寇连材 - 简介

寇连材(1868―1896)是北京昌平人。出生在农村,为人耿直,也读过几年书。少年时就结了婚,生了3个孩子。由于人口多,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他的父亲寇士通,为田界,与财主打官司,结果丢了家里赖以胡口的土地。父亲悲愤难言,含恨死去。23岁寇连材,接连遭祸,无法维持生计,只好跑到北京去寻找出路。经一个太监的介绍,被阉后进了清朝皇宫,给慈禧太后梳头。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喜爱,待遇十分优厚。

寇连材 - 生平

爱国忧民

当时,光绪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处处受到慈禧控制,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慈禧对寇连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绪那儿当差,侍奉皇上。实际要他监视光绪的言论行动,以便即时禀报。寇连材从小就有正义感,对慈禧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很不满意,同情光绪的不幸处境,支持光绪希望维新变法、图强求富、救民于火的想法。所以,他不仅不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后来,寇连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边当差。每当看到慈禧的种种丑恶行为,心中更加不满,几次向慈禧劝谏,遭到呵斥,这使他更加忧心如焚。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绩,慈禧卑躬屈膝,竟然下命让清政府与日本在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的主权进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里。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反对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提倡变法维新,得到光绪皇帝支持。以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派却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国举债,以交付赔款来供个人享乐,置国家与人民于水火之中。寇连材进一步看清了慈禧的嘴脸,忧患着民族的危亡。强烈的爱国心,驱使着他下定决心,以死向慈禧进谏。光绪22年(1896)2月初十的早上,他跪在慈禧的床前,痛哭涕泣。正在做着美梦的西太后,被哭声惊醒,怒容满面,厉颜喝问:“哭的是哪门子的丧?”寇连材流着泪说:“国家已如此危险,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自己想想,怎么还忍心玩耍,不怕发生变乱呢?” 慈禧以为他在胡言乱语,一顿臭骂,将他赶了出去。

书谏慈禧

口谏不成,寇连材下决心书谏。他请了5天假,回到家乡与亲人们诀别,并拿出记事册一本,交给小弟弟保存。回到宫里后,他把平时的积蓄部分给了小太监们。在2月15日,他把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这个奏折共有10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腴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这些内容,字字饱蘸血泪,条条切中时弊,充满忧国忧民之情,都是当时许多人决不敢说的话。寇连材居然写进奏折,直接送给慈禧,可见他抱定了一死的决心。

《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中记载有寇连材的这道奏折,题目是《太监寇连材死谏折》。谏折如下:
奴才寇连材跪奏:为倭奴以来,奴才终日虑前者有例不准太监题奏。现今和约已成,赔军饷,割台湾,如若日后再有别国生事,当何如也?奴才深虑已久,实观市街()()太基,天下不平,恐其日久,成其大患,不能割治。奴才蠢愚,奏闻圣鉴十条,开列于后:
以纸贯通天下,以兴利弊,能安天下,军民一心。何为现今天下各省地方非用银铸票不能通达?现今国亏,各项需用银款均不足用。宜撒各自钱铺,不准出票,收回再不许用。竟系国家京内设一官司票局,以为国实流通达市街,以为国用,各款均用此可也。如票旧坏,十年后许旧换新。
国家用人,宜以利为先。现今天下文武各员,均系管河吃河,无一无弊利之员。如是为官不忠,竟系养廉甚薄之故。见仗不胜,()()不()。再者,旗民现有许多人入于耶苏,明言通商,暗安内地汉奸。如是旗民也,旗(竟)系粮薄贫寒,日不足用。民系各项官差甚多,入于()(),各差均不当也。孩童入于耶苏堂念堂,即省()(),故世取以入于耶苏旗民甚多。现今用文武官员、兵丁、官司役、匠役、民夫、官司以冲着(品)均用票项。天下地丁税务,各处出产均宜裁撤,各税官亦宜裁撤,各处厘金局宜裁撤。各省金银各矿及各处出产,均宜开采。金提三成,银提二成,余者不提。金银二矿宜添安官员、兵丁弹压。六部京官各满汉二员,以及外省督、抚、州、县、矿务、营务等官司,均宜用满汉二员。天下王公、文武各员,均按品级赏食,冲着品每官(一品)赏食银九百两,二品赏食银八百两,三品赏食银七百两,四品赏食银六百两,五品赏食银五百两,六品赏食银四百两,七品赏食银三百两,八品赏食银二百两,九品赏食银一百两,无品级官员、旗人赏食银一两,匠役赏食银一两,民夫赏食银五钱。为村中教习者,赏食银五十两;各员每遇教者,死外国一贼恩赏银一百两,打死本地贼恩赏银五十两,均系大众均分;()死阵前,赏食二十年本粮,设立专祠,立忠立(),勿论官弁兵丁均如是也。以此冲着(品)重代(待)各员,均无利弊,见仗决无不胜,修工决无不坚。如此办法,见了外国仇敌如见银元宝一样,舍命前往。此法即是人见利而不见害。
练军宜每(之)庄。按二户安一兵,四千户安一营,各营宜安炮台一座。京内宜各门一营,各海口宜安五营。沿海以上,宜按二十里安炮台一座,按炮台宜安一营。现今枪炮打硬不打软,宜牛皮极软之物能挡外国枪炮炸。宜用火枪、洋戟子,宜用藤盘、削刀。造()打二里半远,二里()准。练挡十人为一挡,分为二,四撤各用二撤;藤盘、削刀各一分。练时四人放炮,一人观阵,五从抬档,二刻一换。藤盘、削刀近交手方用,衣服头戴英雄帽,足登连袜鞋,袄裤宜瘦。行营食物宜用白发面火烧,凉热均可食。火宜用炭,即轻火。又令各营宜着马五百匹,所为平日运粮、行营火药、行粮之用,省以()来民人。各营炮台炮位宜坚;海内宜多练轻船,亦宜坚。各营所用枪炮子母、火药、军器等件,均宜一法制之。用兵宜挑()()之人,每月()六回。素日护营兵一千,各村安兵一千,均分二班清理地面,朝夕训练,不可一时率心为之。再者,天下官员、民等,准其京官代奏。如查出有品之员不法,赏银千两;无品级官员、兵丁、民等不法,赏银百两。有据实,照数赏;无据实,亦无处分。官查民,民查官,二处并查。就子不查父恶,余此均准,不法之人即少也。
宜多修工,即养天下民之法。现今京内三山、各处衙门、营盘、炮台,均宜修造。各处用人甚多。()民即少,贼盗人亦少也。
天下各处宜设立官学教人院,不拘男女,均十岁入学,十五岁考等次一、二、三等。再习学五年再挑选。选差使,各处均由学中挑选,均系半日习文,半日习枪、藤盘、削刀。如男出兵,女可保护村庄。自后女不准踹脚,天下婚姻均按学中等次相配,一、二、三等之下不分。再者,天下官员人等,自一岁以上宜各赏给护命牌一件。自赏出后,如无牌者,各处不准存留,即交官衙究办。
虑修铁路、洋药即是中国之大患,均宜裁撤。后(现)今我国所用洋军器宜暂用,自后不准再造。()前之军器造妥,洋军器宜撤。海内用战船宜用本国人,外国人宜撤之。
天下各犯宜赦,亦宜各赏给命牌一件。赦前罪宽免,自后再有不法之事,从重治罪,决不宽恕。再者,观今之律,过乱又轻。自后,为人不敬天地君亲师,为兵不遵令()除不前,修工不用心,为奸犯盗私钱,拾妙隐秘,害人命,均宜斩之。若有钱财地工,说话失信,均宜重责。有理五百,无理一千以上,;宜斩者,一次重责二千,二次理责四千,三次照章办理决不宽()。何用许多刑法?轻者打,重者斩之也。
天(下)各处官员,均宜三年一任,不宜连任。京官调外官,外官调京官。京知外边情形,外知京内情形,内外一气,天下自平。现今有许多年不调,利弊已久。内外不知,天下能平?各差均由学中挑选,文武场宜撤。
天下风俗、银平、斗秤、地亩清目,各处均不相同,一处一样。再,使钱明一文钱,言之二十文,即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自后即由忽起,十忽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秤为钱起,十钱为一两,十两为一斤;斗由抄起,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尺由分起,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地亩由厘起,一百丈长一寸宽为一厘,一(尺)宽为一分,十尺宽为一放。天下均宜一法制之。自后使钱不()一文()二。金一两买钱十两,银一两买制钱一贯,以为准价,永远不准增减。余者有便价。现今当十钱,主我国不旺,宜撤,随时收库,不准再夹造。
我国现今无嗣,就此可选天下文武兼全、才学广大者过继,不可按亲友过继。天下之人均有天分,有才即有分。以此安民,即尊覃(?)之道。自后国家再嗣者,均按才袭,有才准袭,无才不准封为王位。如选国嗣之(?),宜各村按十户选一归营,营选一再归县,(县)选一再归省,(省)先一由省归京。圣上亲自目看,按选一人做嗣。天下人等,前有利之贪,后有天分之贪,天下国号“大清”二字万无一失,永享太平永世在。日后不拘何人坐皇帝之位,永是大清之后代也。各外国知其底细,天下内外……(以下残缺)

舍身就义

慈禧看过奏折,暴跳如雷,一连声地呼叫着,把寇连材抓来审问。慈禧起先怀疑奏折是寇连材受别人指使写的。寇连材光明磊落地说是自己写的,与别人无关。慈禧还不相信,叫他口述一遍。寇连材开口直言,果然从头至尾地说得一字不差。慈禧没有想到寇连材会写出这样一个指责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烧,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下令把寇连材送交刑部,立即正法。
2月17日,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临刑前,他神色镇静,整好衣冠,朝宫殿拜了9拜,又向远方的父母叩了头,坦然地说:“如此足千古了!”围观的群众无不为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就义的壮烈行动所感动。
寇连材为生活所迫,净身进宫,成为世人瞧不起的“阉竖”。他位卑不敢忘国忧,以坚不可摧的爱国忧民的意志 ,去抗争腐朽的封建势力,闪现出热爱家国的人生亮点。

寇连材 - 评价

寇连材的事在清朝太监中可谓空前绝后。寇连材死后,光绪皇帝痛哭流涕,一连几日不进饮食。
寇连材是中国太监史上一个少有的忠义之士。梁启超称寇连材为“义烈宦官”,并为其作《烈宦寇连材传》。

上一篇:李平(北航教授)

下一篇:牮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