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己的个人简介
李刚己,(1872年-1914年),清末直隶南宫人。(今河北省南宫市孙村)清末政治人物。李刚己就学於保定莲池书院。光绪二十四年考中戊戌科三甲第191名进士。历任灵丘、繁峙、五台、静乐等县知县。辛亥革命爆发,积极响应,至大同,兼署知府。民国三年(1914年),受聘於保定高等师范国文部。不久卒。工诗文。有《李刚己遗集》五卷。基本内容
李刚己,(1872年-1914年),清末直隶南宫人。(今河北省南宫市孙村)清末政治人物。
李刚己就学於保定莲池书院。光绪二十四年考中戊戌科三甲第191名进士。历任灵丘、繁峙、五台、静乐等县知县。辛亥革命爆发,积极响应,至大同,兼署知府。民国三年(1914年),受聘於保定高等师范国文部。不久卒。工诗文。有《李刚己遗集》五卷。
李刚己。少年时即崭露头角。十三岁以童生身份参加冀州试。当时,清末三个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大家都在冀州。一个是桐城吴汝纶,任冀州知州;一个是通州范肯堂,在冀州衙门任吴汝纶的幕友;一个是武强县贺涛,应吴汝纶之请,主讲信都书院。此三人读了李刚己的应试文章,交口称奇,说:“此天才,吾辈所畏也。”吴汝纶特意安排李刚己在衙门向范肯堂学习古文,自己也亲为辅导;后来出任莲池书院院长,又把李刚己带来就学。在莲池同学中,李刚己年纪最轻,每次考试都居第一,那些高材生们对他无不佩服。光绪十九年秋,李刚己中举人;第二年春,又考中进士,年仅二十二岁。
光绪二十四年,李刚己接受分发到了山西省。本来被授予大同知县,但是因不能迎合上官,凡七年不能履任,反而连续在偏僻的灵邱、繁峙、五台、静乐等县和代州担任代理知县和代理知州。李刚己认为,我国变法,不能收富强之效,一半是由于吏治污下。大吏进退人才,不能持平,而州牧县令又都把官场作为获利的市场,竟然丝毫不注意政治之得失,因此吏治一天比一天坏,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困;如果不是有人出来力矫俗弊而为百僚倡率,那么流毒将永无止境。所以,李刚己每至一县,都要邀集当地公正的士绅,详询民情,相宜施治。例如,他在莅任地方设立学校、巡警等新政,都是变通定制而独创规模的。为了减轻平民的负担,李刚己还把历年用作官吏私分的“规费”全部提作办学的经费,使士子们大受鼓舞。李刚己善于听讼,邻县有大案也常请他去审讯。他断案公正,以至广灵县有诉讼双方共同请求为他立生祠这样的事情。李刚己调离灵邱时,该县之民不忍他离去,公举代表到省府恳求长吏收回成命,未获允准。李刚己的政治声誉因此更加远播了。
辛亥革命后,大同的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又常有暴徒劫杀行旅,知县藏匿不出,而山西巡抚屡次派替换的人却无人敢去。李刚己叹息说:“平时如鸱吓鼠,乱起则似鸟惊弓,此何为者?”他毅然请命前往,沿路暴徒相率敛迹。李刚己到任十几天,驻扎在城内的淮军突然哗变,淫杀焚掠达六日夜,大同总兵和知府都胆怯不敢出来制止。李刚己挺身而出,独当此任,首创善后联合会,与绅士筹议挽救之策,寝食殆废,终于平息了这场兵变。兵变虽然平息了,但是闾市凋残,公私困敝。李刚己为了恢复大同的经济,又设立地方银行,通其有无。辛苦擘划数月,人民的生活才安定下来。李刚己的才干,得到山西都督阎锡山的嘉奖,并被民政长呈荐大总统。
李刚己迭经忧患,形神交瘁,再三禀请辞职,最终于1914年回到了保定。保定高等学校设立国文专部,校长赵某力请李刚己前去施教。李刚己讲学数月,深受学生欢迎。
李刚己原本体质衰弱,自大同劳累之后,时患痰嗽,夏间得痢疾,延至十月,遂卧床不起,于1914年十一月逝世,终年才四十三岁。著作有诗词一卷、文一卷、《西教记略》三卷,后人汇编为《李刚己先生遗集》,吴汝纶之子吴]生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