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艳丽的个人简介
荆艳丽,女,生于1964年,山东金乡隐逸画家。
人物简介
荆艳丽,女,生于1964年,山东金乡隐逸画家。幼承家学,习练书画。油画、花鸟人物,诸类兼顾,尤擅仕女。其仕女画,意浸宋元,取法华山川,既浸润着传统人物画的高古气象,同时又散发着现代审美的情致意蕴和个性追求,给人以清雅婉丽的美感享受。古人“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艳丽则“一日不习画便觉俗而无味”。正是缘于如此的沉迷苦练、多思善悟,才绘就了她清新飘逸、柔中含刚、婉而从容的仕女世界,成为中外友朋的壁上挚爱。
作品介绍
艳丽的仕女图带有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人物或婉约端静,或秀丽活泼,皆气质高雅,神逸从容,衣纹多用游丝描和铁线描,画面清新雅丽,气韵生动,呈现出飘逸劲健的风格,再配上竹石兰菊等简景,题上诗赋词款,让人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还获得心灵的陶冶,情感的滋养和精神鼓舞,心田也于不觉间润朗起来。
这一切源于她绘画的审美趋向:健康、阳光、唯美。这中间折射出的是中国画可贵的传统――写意精神。西方美术以科学为支撑,力求真实再现生活中的人事物态,中国美术则以社会学为支撑,强调借美术形式以抒情达意的人文精神,即写意精神。不管怎样,我们人类需要艺术,进而去创造艺术,皆基于相同的审美动机,希望通过艺术来美化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这一点,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在此意义上,绘画是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民族和语言的,它可以飞越高山、远涉重洋,抵达每一个艺术爱好者的心灵世界,艳丽的《西施浣纱》《吹箫引凤》、《飞天》等图轴被国内外友人收藏也不足为奇了。
在她的婉约有致、楚楚动人的仕女群像中,我更倾心于一幅半工半写的《千里共婵娟》。
此画题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显然灵感来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在这里却有了非凡的创意。一曼妙女子,端秀静穆,修身颀立,手拈一荷,侧首凝睇,思情宛然。背景仅一淡墨白描的圆圈,正正地映于首部后方。画面简括,意境深远。细品,诸般味道。手持含苞红莲,喻情怀高洁婉约,独思而不落寞;转首一侧,视线并未完全落于地下,目光清澈而微茫,正好喻含其“思”;白描的月亮,夸张为硕大正圆,有清辉满布,照彻寰宇的统摄效果,正映了“千里共婵娟”之意。同时因此圆不偏不倚地照在女子的头部正后,加上她手持莲花,画面便意外地获得了一种“禅”意,通常,佛拈花而笑,而此女子则拈花而思,一是出世的爱,一是入世的情,皆纯净清洁。
这正是“写意精神”的具体而微的写照吧――“以一管笔拟太虚之体”、“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纳乾坤于芥子,以有限状无限!
人物印象
她,文静端庄,雅丽婉约,声如清溪,潺潺
她,妙手丹青,善绘仕女,技法娴熟,情致宛然;
她,自娱翰墨,从不入社竞展,却好评如潮……
走近她,你便走进了一个曼妙朗润的仕女世界。
荆艳丽,山东金乡人,幼承家学,习练书画。油画、花鸟人物,诸类兼顾,尤擅仕女。其仕女画,意浸宋元,取法华山川,技法成熟,“感情移入”,既浸润着传统人物画的高古气象,同时又散发着现代审美的情致意蕴,给人以清雅婉丽的美感享受。
古人“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艳丽则“一日不习画便觉俗而无味”。艳丽作画时间大多为中午和深夜。每当众人午间小憩或夜深梦酣之时,艳丽则用毛笔、宣纸和颜料搭建起艺术的菩提圣坛,潜心功课,静心修炼。万籁俱寂,惠风和畅,祥云聚合,明镜辉光。正是缘于如此的沉迷苦练、多思善悟,才铸就了她清新飘逸、柔中含刚、婉而从容的仕女世界,让中外友朋流连徜徉、乐而忘返。
以前在艳丽住室墙壁上见过她的一幅油画:小树林、清溪水、男女青年,画面幽静恬适,光影炫炫变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艳丽没有沿着油画的路子走下去,最终留恋并驻足于国画中的仕女世界。我们都知道,国画三种样式(山水、花鸟、人物)中,人物最难画,人物画中又属仕女最难为。看当下美术界,又有几人执着于仕女画?当我问艳丽为何钟情于仕女时,她笑笑:“我也不知道,反正从小就爱画“美人”,只觉得描着那线条,敷着那淡彩,心里很静,很美,外面的一切噪音听不到了,一切的琐事繁杂也都消失了。”
是啊,对艺术具体形式的选择,是一个自觉不自觉的找寻过程,找寻最契合自己心性、美学理想、内心召唤和追求的东西,从而打造自己的自由王国,或经营人生的“后花园”,借此怡情养性、展现自我、寄托情思与怀抱。这大概就是人类喜爱艺术、积极创造艺术的动因吧。
无疑,仕女画正是荆艳丽生命中的“后花园”,她时时徜徉其中,沉醉其里,人画相染,嗅气如兰。看着清心雅韵的她,有时你会产生一种错觉:这艳丽,不正是从她的画中走来的吗?
(此文及艳丽的画作登载于2013年1月《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