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奇

时间:2024-01-13 05:33:28编辑:资料君

李玉奇的个人简介

李玉奇,1917年生于辽北银州城。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遴选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获得者),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终身理事。曾任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辽宁省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辽宁省中医学会会长、辽宁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老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副会长、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系兼职教授。著有《中医验方》、《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医门心镜》等专著。2011年2月8日15时13分在沈阳逝世,享年95岁。
个人履历

1917年生于辽宁铁岭

1944年在铁岭考取中医师资格,并悬壶行医

1952年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1955年任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

1957年策划组建辽宁省中医院、辽宁省中医学院

1975年承担“七五”课题“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工作

1978年任辽宁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

1994年被聘为辽宁中医学院教授、硕土生导师,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系兼职教授

1991年享受第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入选人事部、卫生部遴选的全国五百名老中医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2011年2月8日15时13分在沈阳逝世,享年95岁。

人物生平

医林天骄、神誉遐迩的李玉奇先生,生于1917年,祖籍辽北银州城(现辽宁省铁岭市)。幼时家道中落,少年有志,发愤读书,乡试名列榜首。当时许多穷苦百姓身染沉疴痼疾,倍受折磨,他甚为同情,为解苍黎之苦,不择仕途,发恨学医济世,遂拜著名老中医明星垣先生门下,从师七载,同时加入铁岭医士讲习会。他勤奋好学,彻夜握卷长读,窗外寒星冷月,窗内孤灯如豆。先师慧眼识才,很快举为铁岭医学研究会助教兼学术秘书。他求知若渴,又拜前清秀才赵炳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熟读经史子集。复拜银州著名书法大家陈秉初老先生舞毫习墨,打下深厚书法功底。后又从师丁乙青、姜弼臣两位先贤,攻读医学经典,采拮临床秘验。学成后于二十四岁开始悬壶济世。行医期间,恪守师传医风,以济世活人为宗旨,深得病家信赖与敬仰。他深知学海无涯,医术无边,虽已有成,仍孜孜不倦,独得医经真谛,博采古今之长,每临证投药,时奏奇效,顿时声名大噪,誉满银州。在四十年代初期就被推任为辽源市中西医师研究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玉奇先生正是大展宏图的而立之年,怀着报效祖国人民的炽热情怀,积极献身于为之奋斗的中医事业。他先后担任了辽源市立医院医务部主任、副院长,辽东省中医进修学校讲师、主任等职。五十年代初被辽东省卫生厅举送进京学习深造,品学兼优,毕业后即调任辽东省卫生厅负责全省中医工作、辽东辽西两省合并后,长期主管辽宁中医工作。六十年代任辽宁省卫生厅第一任中医处处长。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曾任省政协委员,省肿瘤医院第一任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现任省中医学会会长,省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省中医学院顾问,省中医药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药组组长,省干部保健会诊专家委员会委员,沈阳药学院中药系兼职教授,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等职。
李玉奇先生是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有高深造诣的著名专家。他从医五十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诸多学科领域都有较深的涉猎。他功擅内科,尤精胃疾。从六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对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脾胃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潜心研究。他根据《黄帝内经》、《圣济总录》中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经过多年探索,在国内首先提出“以痈论治”的学术论点,打破历代医家多以“胃脘痛”、“胃痞”辨证施治的模式,并对本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一整套新的辩证施治体系,取得了临床总有效率93.14%的突破性成果。在萎缩逆转为浅表和阻截癌变的研究上积累了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资料,动摇了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学说,为中西医界所瞩目。这一科研课题受到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连续三年着标,资助研究经费。阶段性成果已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经中西专家鉴定,达到国家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对待中医学术上,他既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赞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他大声疾呼继承和发扬两者不可偏废,倡导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并身先士卒,大胆实践,探索创新。他还提出冠心病从虚论治、肾炎从实论治、习惯性流产从气论治不从血治等学术观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辩证施治体系,组方用药不同常法,临床上屡屡奏效。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于后人,着意著书立说,如《中医验方》、《冠心病临床刍议》、《荨麻疹治则探究》、《小品话温病》、《望诊的宏观作用》、《脑中风论治》、《胃脘痛的临床研究》、《黄疸病从证锁谈》、《肾炎临床辩证施治一求》等,倍受读者珍爱。
李玉奇先生是中医教育和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他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忠实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为我省中医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特别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早在五十年代初,就主办了辽东省中医进修班,并兼任班主任和讲师。辽东辽西并省后,在卫生厅张铁厅长支持下,亲手创办了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还在辽南、辽西、辽北等地设立分校。他聘请省内许多著名中医专家任教,亲自组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科教材,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加快辽宁中医事业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他组织力量对全省中医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受到省有关领导的重视。正当他为中医事业崛起而不遗余力工作之时,卫生界中某些人散布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掀起否定中医的浪潮。面对歧视中医的种种谬论,他力排从议,一柱擎天,并在《健康报》上发表署名批判文章,仗义执言。此后他更加忘我的工作,针对当时中医诊所分散混乱的局面,制定了中医诊所管理办法,组织中医走联合诊所和联合办院的道路,主张在西医综合医院建中医科,从而中医逐步有了自己的阵地。根据事业需要,他大胆提出创建省中医院,并提出具体组建方案,这一建议得到了省政府和卫生厅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他日夜辛劳,积极组织实施,走遍全省各地,访贤选能,共选聘了72名中医药专家,组成强大阵容,1955年省中医院正式挂牌开诊。开诊的第一天,人民群众欢腾雀跃,就诊患者络绎不绝,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强大生命力和人民群众对它的信赖。面对此情此景,他欣喜若狂,感慨万千。1958年,省政府指示省卫生厅决定在省中医进修学校和省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省中医学院,他领衔受命,首当其冲,以卓越的胆识和才干,经过千辛万苦,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伟而艰巨的事业。辽宁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我省中医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他在后来担任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和顾问期间,为该院进一步发展建设所做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
人生总会有坎坷和磨难。“文革”初期,他深受其害,曾被迫下乡劳动。1972年回沈后被派到辽宁中医学院工作,但在“四人邦”横行的岁月里,他精神压抑,满腹才智不得发挥,后来到省委机关卫生所默默地当保健医生。他甘苦无愁,宠辱不惊,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尊严面对一切冷遇。直到粉碎“四人邦”后,他又一次获得新生,1978年奉命新建省肿瘤医院,首任第一任副院长。他虽是花甲之年,但雄风不减,领导全院基建工程日夜奋战。正当门诊和病房大楼拔地而起时,中国医大原领导突然提出“收复二院”,因为肿瘤医院是在原医大二院搬迁后旧址上新建,所谓收复二院,就是要收回下厂建的肿瘤医院,当时医在派学生强行进驻,扩音喇叭整天叫喊,并张贴收复失地的布告和有计划地泊出权威人士到处游说,一时闹得基建工程不得不暂停下来。对此省好生厅一筹莫展,已经作了让徐州的后尘准备。在决定肿瘤医院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进京面见卫生部江一真部长,据理力争,又在省委召开的一次专门会议上慷慨陈词,舌战群懦,打赢了这场官司,幸存下来的省肿瘤医院才有今天。八十年代初,他调任为省中医院院长,收拾十年洗劫后留下的破烂摊子。他卧薪尝胆,带领全院职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经过四年奋起,使中医院得以中兴。1984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1985年在全国省级中医院检查评比中一举夺魁,受到卫生部嘉奖。

在这期间,他带领全院职工主要做了十件大事:一是端正了中医院的办院方向,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二是培养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三是大兴学术研究之风,建立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大大推进了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国是从抓医疗质量提高入手,招来患者信赖,藉以扩大收入积累,用此底数引进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五是继承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安排高徒拜名师;六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医院科学管理;七是大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医疗作风;八是兴建了九千五百平米的优质职工宿舍,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职工住宅问题;九是新建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病房大楼,扩大出口了办院规模,改善了办院条件;十是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他为中医院的发展建设熬尽了心血,问心无愧。这时他功名两全,年事已高,有人劝他激流勇退,隐居庐中,享受天伦之乐。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1988年,卫生厅为了加强中医研究院领导力量,请他担任名誉院长,他虽然感到这付担子不轻,还是一口应承,慨然出山。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犹如两个新兄弟,那个上不去,他都会心里不安。到中医研究院后,他鼎力扶持新的领导班子,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改变了研究院的面貌,使其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他为中医事业又立了新功。
李玉奇先生一生创业,多树丰碑。他除亲手创建省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学院、肿瘤医院和大量职工住宅外,在退居二线之后,又毅然承担起新建中医院病房大楼的艰巨任务。中医学院成立之后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临床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仅有4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病房已是超负荷运转,远远不能满足医教研的需要。新建病房大楼,改善办院条件是他晚年的心愿,如果这个夙愿不能实现,他会遗憾终生的。怎奈国家财政困难,多年没能使他称心如愿。机会终于来了,1986年国家拨专款支持各地发展中医事业,他抓住这个时机多次找卫生部过去的领导,披肝明志,深切感人,终于得到大力支持。在他的各级争取下,省里资金也很快落实了,而且被列为省重点基建项目。但建楼谈何容易,在寸土如金的沈阳找一块地皮也并非容易事,不知要花多少心血,跑多少路,后来在省市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号称沈阳龙眼珍珠地的理想楼址。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流水平的设计,当年破土动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解决三大材,他四处奔走,八方求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百折不挠的艰苦努力,他带领基建全班人马闯过一道道难关,使工程得以顺利进展。为确保工程质量,他重托两位老伙伴昼夜坚持在工地上督战和他亲自查验,使得工程保质保量,不得有半点马虎,他的整个心思都在这个大楼上,难怪老伴说他把家都忘了。经过三年多的奋斗,他如愿以偿,气势磅礴的大楼迎面而立,楼体正面刻着他亲手书写的“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学院”苍劲辉煌的烫金大字,他脸上第一次绽开了笑容。这是他的心血呀!
李玉奇先生高风亮节,德高望重。早年行医时,他的高尚医德就为世人所称颂。行医看病不分贫富,不计官民,遇有穷苦病人不但分文不收,有时还解囊相助。退居二线后,先后有16家医院以高薪相聘,有的恳请他带徒,每月500元酬金;有的请他每天出诊一小时,月资350元;还有的只要求答应挂他的名牌,给高额报酬,但这些都被他一一谢绝。他说:“我若想挣钱,每月可得五千元,但我是共产党员,不是拜金主义者”。有人做过这们的不完全的统计,仅近年来他拒收患者钱物百余次,折人民币三万余元。1987年,他研制的胃福冲济获专利转让费三万元,除了按章纳税外,绝大部分分给胃炎级的人员了,而他自己仅留下二千元,还不够他研制过程中的消耗。就连每次出诊所得的专家挂号费,仅留一半,余数都分给为他抄方分诊的医生护士们。在前一个时期市井拜金成风、物欲横流的风气下,他清贫守志,视金钱为粪土,看功名如云烟。他实在奉献太多,所得太少。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富翁,十几年来,多次被省授予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6年国家卫生部授予文明工作者,1988年被市卫生局命名为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获省卫生厅医德高尚奖。省市报刊、电台多次报导过他的事迹。
李玉奇先生志远豁达,通古博今,他酷爱文学,又精通书法。谈吐随风生珠玉,词赋掷地作金声。他清正不阿,一身硬骨。他识才爱才,鄙弃平庸。他虽年过古稀,又丧偶伤神,但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宝刀不老。他还在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吁,为全省中医工作出谋划策。他功高德重,深受中医界的敬仰和爱戴。
以上所述仅仅是对李老这些年来在中医工作中所作贡献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在中医院工作期间所付出的代价非支言片语所能形容的。

主要事迹

9月的沈阳,天气转凉,秋意渐浓。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的名老中医工作室里,92岁的国医大师李玉奇身穿中式对襟上衣,腰背挺直,双目有神,显得精神矍铄。“我活了快一个世纪了,把一辈子献给了中医,也见证了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我所做的只是尽心尽力去医治患者、教授后学,把中医国粹传承下去。”

恪守医德 悬壶济世 解苍生疾苦

1993年,古稀老人李玉奇坐了2天硬座,赶赴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义诊,欢迎的乡民站满了山包,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仅月余诊治数千病人,未收群众一分挂号费。

1917年,李玉奇出生在辽宁银州(今之铁岭)。他天资聪颖、饱读诗书,于乡试大考中独占鳌头。按照当时的情况,李玉奇本可以选择仕途,但乡里穷苦百姓身染疾疴无法医治倍受折磨的景象深深触动了他年幼的心灵,于是他立志学医。1932年他进入银州中西医学校学习,先后拜银州名医明星垣、丁乙青、姜弼臣三位先贤为师,刻苦攻专医术。孜孜七载寒窗、彻夜握卷长读,博采众家之长、撷取临床秘验。1939年,李玉奇毕业留校任教,22岁登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温病条辨》。在此期间,他继续跟随三位老师研读《内经》、《伤寒》,学习临床技能。

1944年,李玉奇开始在银州天和堂独立应诊,悬壶乡里。1947年,李玉奇凭借精湛的医技,良好的医德,被推选为奉天省西安县(现吉林省辽源市)中西医师联合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中医师资力量的培训,1952年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举办师资班。李玉奇与路志正等后来的一批名医进入师资班学习,毕业后领取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合格证书。

此后,李玉奇历任辽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第一任处长,并一手建立起辽宁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但他觉得最符合自己身份的还是医生,60多年来,他一直行医,始终恪守“医乃仁术”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解病人之疾苦为己任,不分贵贱、不计得失。老人家常说:“行医道,但决不做医商。”

这么多年的行医经历,最让李玉奇记忆深刻的是他1993年的湖北之行。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常有湖北蒲圻(现赤壁市)的农民不远千里来沈阳找李玉奇看胃病。每年来的患者都有数百人。李玉奇在跟病人的交谈中得知,当地农民患胃病的人很多,望着风尘仆仆赶来求医的农民,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经与有关部门联系,李玉奇决定去湖北义诊。当时没有买到卧铺票,已经76岁高龄的李玉奇硬是坐着硬座,辗转2天,赶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

蒲圻一带多丘陵,李玉奇要来义诊的消息早已传遍各个乡村,乡民们站满了山包,夹道欢迎。四乡八里的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早早地赶来排队,仅一两天的工夫,队伍排出数里长。看到这样的情景,李玉奇内心十分激动,不顾旅途劳顿,到了之后立即开始诊治,每天都是从早到晚,要看一百多人,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后来甚至汉口、长沙等地的患者闻讯也赶来求医。在蒲圻的一个多月,李玉奇诊治数千人次,不仅没收群众一分钱挂号费,还谢绝了当地医院给的3000元酬劳。乡民们为了表示感谢,送来一堆一堆新采的菱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诊病过程中,李玉奇不断总结,并开课带徒,把自己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结合当地疾病特点,无私地传授给蒲圻的医生。如今,当地的脾胃病治疗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使得许多患者免于车马劳顿之苦,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像这样为民解难的事在李玉奇从医生涯中屡见不鲜。而且他的处方用药精少,价格便宜,每服药一般七八元。曾经有一农村妇女带着高烧不退的女儿来沈阳看病,在各大综合医院就诊,几天来几乎花光了身上所有钱,孩子烧却没退,后经人介绍来找李玉奇。李玉奇经过诊断,开了张只有5味中药的处方。妇女在将信将疑下抓了药给孩子服用,没想到第二天孩子体温降到了38℃,第三天就降到了36.7℃。“几十块钱治好了西医上千元没治好的病!”

多年来,他拒收患者送的钱物已记不清楚有多少,遇有穷苦病人不但分文不收,还时常解囊相助,深得病人的信赖与敬仰。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患者众多,为了能得到他的诊治,常常需要提前数天排队挂号。李玉奇深知患者看病难,虽然年事已高,仍多次带病坚持出诊,而且经常超负荷工作。

李玉奇行医60余载,承岐黄之术、扬国医精华。他深知学海无涯、医术无边,虽已有成,仍孜孜不倦精研医经真谛、博采古今之长,遇有沉疴痼疾临证投药屡奏奇效,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被誉为“北国杏林泰斗,辽沈中医柱石”,多次被卫生部授予“文明工作者”,“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辽宁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清贫守志、造福人间”为题报道了李老的高尚医德。

精研脾胃 潜心舌诊 成一方大家

实践证明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病理恢复达72.3%,收到了预期的良效,这为进一步阻断癌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打破了西医认为胃癌不可逆转的说法。

李玉奇博采众家所长,功擅内科,尤其精研脾胃病30多年,先后主持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研制出胃福冲剂、养阴清胃冲剂等部批三类新药,在中医脾胃病领域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揣摩医理,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勇于学术创新。经过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十余年潜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黄帝内经》、《圣济总录》等古代医家的论述及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对本病的的认识,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著名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崭新学术观点。

李玉奇认为,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既寒气隔阳。所谓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治疗萎缩性胃炎,不以“胃痞”论治,不以“胃痛”论治,不以“九心痛”论治,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为瘤痈。可见虚寒则胀呕,实热则胃脘灼热而不适,瘀血则吐血便血,非调气所能治之于病本。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证明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发展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和胃痈形成因于寒凉不备、饮食不节、劳役伤胃、抑郁伤脾,久而积郁为瘀,瘀久化腐,败腐为痈相对照十分吻合。此观点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李玉奇对萎缩性胃炎进行了病因学分类,并将病势演变过程分为三期:初期治以平肝和胃理脾,中期治以益胃养阴、消痈散结,中晚期治以消痈化瘀、去腐生新。实践证明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病理恢复达72.3%,收到了预期的良效,这为进一步阻断癌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打破了西医认为胃癌不可逆转的说法。

李玉奇先后主持了卫生部、科技部多项攻关课题,并组建了胃炎研究组,对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治体系。他研发的胃福冲剂、养阴清胃冲剂成为国内治疗萎缩性胃炎为数不多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三类新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玉奇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对医学界的深远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了胃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它为慢性胃炎的致病之源,此论点一提出来便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反响。由于他们的发现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使医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因此2005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李老便应用清热解毒、去腐消痈之法治愈了上千例该病患者。其清热解毒即包涵了现代医学的抗菌消炎之意。正所谓殊途同归、法异而方同,中医的思想也完全可以领先于现代科技,这是一种唯物的、辩证的、与自然相通的科学性思维。以先进性的思维作指导、肯于深入研究及探索,中医也可以有发展和飞跃。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会长李永明就此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文章称“李玉奇的中医治疗胃炎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在祝贺澳大利亚医学家获奖的同时,应当认识到李玉奇教授对胃炎治疗的科研贡献”。

李玉奇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潜心研究舌象,在舌诊方面有所发现和创造。他能凭借舌脉合参判定病人体内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李玉奇认为,当患者体内有占位性病变时,舌象表现为无神无根,脉象呈李氏排斥现象。他由此提出的“观舌识病”及“排斥脉象”的诊疗技法丰富了中医舌诊的内容,取得了观舌识病的重大进展,成为“医林一绝”,被医界誉为“当代扁鹊”。

1992年,一位姓张的医生带父亲找李玉奇看病。患者面容憔悴、双目乏神、形体消瘦,胃脘胀满,呃逆频频,时时反酸;舌体瘦薄,舌质紫绛,舌面无苔;脉弦数有力。李玉奇明确告诉张某,高度怀疑其父体内存在异常病变,嘱其速做进一步检查。然而经胃镜、病理、胸片、超声等多项检查,并未发现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病变,张某摇头而走。时隔两年,患者病势加重,多方治疗不见好转,辗转再次求治于李玉奇。此时患者舌体黯然失色,形同猪腰,脉象慌慌然如循刀刃。李玉奇对张某说:“令尊之疾,恐在骨髓,司命所属,无奈何也。”张某半信半疑地再次为其父做了全身检查,结果是晚期胰头癌。痛心之余,张某赞叹李玉奇舌脉绝技,懊悔当年因为疏忽,漏掉了胰腺的检查,结果酿成大祸。

李玉奇精通百家学说,对诸多领域均有精深研究和重大建树,除擅长脾胃病外,在冠心病房颤、哮喘、慢性肾功能不全、温病、消渴、习惯性流产等疾病的治疗上均有独到见解。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于后人,李玉奇著书立说颇丰,有《中医验方》、《医门心境》、《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玉奇分册、《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病变研究》、《胃脘痛的临床研究》、《冠心病临床刍议》、《荨麻疹治则探究》、《小品话温病》、《望诊的宏观作用》、《脑中风论治》、《黄疸病从证锁谈》、《肾炎临床辨证施治一求》等。

传道授业 呕心沥血 为国医发展

李玉奇认为必须成立专门的中医职称评审小组。他多次向上进言,经过努力,省政府同意另行成立中医职称晋级委员会。这让所有的辽宁中医人为之欢欣鼓舞。

李玉奇既是苍生大医,同时也是一位中医教育者。他特别重视中医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躬身力行,将毕生经验倾心传授,桃李满天下,不少授业弟子已成为颇有名望的专家学者。

1958年,在辽宁省政府、省卫生厅的指示下,李玉奇领衔受命,历经辛劳,组建了辽宁中医学院,并亲自组织编写教材,拟定教学大纲。李玉奇多年来一直担任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治学严谨、精心育人。迄今为止,李玉奇已培养了40余位弟子传人,其中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2人,省级名中医4人,形成了由老、中、青三代构成的薪火相传的学术梯队。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姜树民跟随李玉奇学习10年。他告诉记者,李教授对学术的严谨、为人的淳朴、对患者服务的细致等无不感染着学生。老师教授学生从来不保守,倾囊相授。“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医生的天职。李老一直为之奋斗,也这样要求我们。”李玉奇的学生不仅仅从他那里学到精湛的医术,更学到了如何做一个高尚的医生。李玉奇虽已年逾九十,还坚持为年轻大夫讲课。“仅今年上半年,就已经讲了13次,每次听课的医生挤满了会议室。”

李玉奇一生热爱中医事业,为中医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苦,奔走忙碌。

上世纪50年代初,李玉奇亲手创办了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和省中医院,后又被任命为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第一任处长,筹建了辽宁中医学院,称得上是辽宁中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文革时期,辽宁中医被解体,李玉奇在批斗中右耳被打聋,左膝盖髌骨被打骨折,但这些遭遇并没有击垮他对中医事业的热爱。文革之后他临危受命为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为辽宁中医的复兴费尽心血。针对中医医师的自身特点,李玉奇认为必须成立专门的中医职称评审小组。他多次向省里进言,经过努力,省政府同意另行成立中医职称晋级委员会。这让所有的辽宁中医人为之欢欣鼓舞。

李老时刻心系中医事业的发展,多次上书献策。建国初期针对反中医逆流,他毅然挺身而出,公开发表署名文章批判反中医罪行;在衡阳会议上,他力主恪守中医本色,为大会起草文件;“非典”期间,他上书中央献出“抗非”秘方。在对待中医学术上,李玉奇既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赞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他大声疾呼继承和发扬两者不可偏废,要大胆实践、探索创新,倡导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走出国门 扬名海外展中医魅力

李玉奇被斯里兰卡政府授予“红宝石”勋章,并获“传统医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中医界首次在世界医学大会上获此殊荣,也是中医迈出国门为世界所承认的第一步。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李玉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走访了苏联、美国、斯里兰卡、韩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1989年,应前苏联卫生部长的邀请,李玉奇赴莫斯科洽谈在苏联最高疗养院中成立中医馆事宜,当时苏方有意让李玉奇出任馆长。此间苏联突发政变,李玉奇在战乱中匆忙回国。

1991年,李玉奇以个人号召力,组织了沈阳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并亲自主持,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700多人参会,吸引了海内外多家媒体关注。

同年,李玉奇应邀率团出席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的第24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于主席台就座,并在会上做了“中国传统医学将为世界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报告,西方医学界为之震动。斯里兰卡国际医学交流大学为此授予李玉奇“传统医学博士”学位,该国政府授予其“红宝石”勋章。斯里兰卡总统夫人在会上代表总统亲自授予李玉奇勋章和学位。这是中国中医界首次在世界医学大会上获此殊荣。

1992年,李玉奇应邀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中药科学研究中心访问,该中心负责人有意留李玉奇合作,并承诺可以为其办理全家移民。面对诱惑,他想到的是国内的中医事业和他的患者,谢绝了对方的请求。之后转道纽约,该中心为李玉奇举办了一场记者招待会,时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也出席了招待会。来自美国各大媒体的记者提出很多对中医乃至对中国的质疑,问题极为苛刻,但李玉奇应付自如,回答了他们的提问,展现了中医的魅力和中国人的尊严。

李玉奇在他6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尽心竭力为患者诊治,奉献着他全部的知识与能量,时时刻刻心系国医发展,全心全意为中医事业而奋斗。他一生清贫守志,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中医事业,福泽中医后辈,深受中医界的敬仰和爱戴。

医学理论

李玉奇教授少年有志学医济世,从著名老中医明星垣学医,颇得真传。后又拜师丁乙青、姜弼臣两位先贤,攻读医学经典。并曾拜师前清秀才赵炳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拜师书法大家陈秉初舞毫习墨,拜师学成后二十四岁开始悬壶济世。数十年来,以继承发展中医事业及治病救人为其使命,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在医教研工作创始发展中不断做出贡献,并为众多疑难病者带来福音。

天人合一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传承,中医学与其密切相连,《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历经两千余年,历代医家从未间断地学习研究,医疗经验不断积累丰富,医学理论不断提高升华,李玉奇教授反复告诫我们,离开了中医典籍,中医学便为无水之源。中国文化的载体在中医中有很多体现,中医学是在中国文化、乡土文化中所哺育起来的。恪守中医本色,与时俱进,要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李玉奇教授在《医门心镜·绪论》中具体记叙为:“根据天人相应思想,中医学认为天、地、人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息息相通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命现象就是人与周围环境相应和不相应交替出现的复杂过程。既强调气候、物候、地理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又重视人体自我调整的适应能力。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机理,而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平衡状态,便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李玉奇教授运用中医治病总是把病人放到具体的环境中,以人为本,人在气交之中,三因制宜,重视调养,治疗未病,既病论治,最终达到阴阳平衡、健康无病。

无病养生 既病防变

《医门心镜·养生三字经》通俗具体地总结了生活饮食起居调养的基本注意事项,如“精气神,要养脑,保护心,忧与思,伤心脾;喜与怒,损精神;悲与恐,伤肾气。有若无,视不见,糊涂点,少为难。可绘画,染江山;可书法,逸神仙;可操琴,颐心涓,可写作,留青篇,可锻炼,筋骨坚。入睡前,要洗脚,搓搓面,按摩脑,五分钟,盘腿坐,伸懒腰,再变卧,子夜醒,养习惯,端坐位,挺直腰,目视鼻,鼻向心,静养功,丹田气,叩叩齿,咽津液,揉眼球,捏脊背,五分钟,在入睡……”。无病养生,既病防变,饮食在治疗中也起相关作用。李玉奇教授制定了某些疾病相关的饮食注意事项。临证时,李玉奇教授总是教导我们要遵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仲景之训,运用整体观念,掌握脏腑生理病理特点,未病防病,既病防变。如治疗脾胃病多用黄连,无湿热表现则用小剂量黄连,因脾胃功能失司,易蕴湿化热,用小剂量黄连既能防其变,又能开胃醒脾。小柴胡汤证病位在半表半里,其中,人参在小柴胡汤证中的作用,李玉奇教授解释为补柴胡之不足,防柴胡之过。此精辟论点符合临床实际诊治过程,人参在小柴胡汤证中的双向调节作用,医者自当仔细推敲,在临床某些证候防治中举一反三。

六腑以通为用

《医门心镜·常见脾胃病治验》篇中病证结合,简明扼要地提出辨证论治特点,如浅表性胃炎多由脾虚胃热所致,临床特征为胃脘刺痛,胀满不显,嘈杂,呃逆上气,咽部堵塞感,大便多溏,或大便先硬后溏,食少纳呆较为明显。萎缩性胃炎多为瘀血证,病人面色灰垢无华,面容憔悴,神疲倦怠,懒言,消瘦,舌体多薄瘦,形若木板而萎缩无神无根,舌面光滑如镜呈紫色而全无苔,呈猪腰子断面,形若死血豪无润泽,脉多弦实有力。

李玉奇教授根据脾胃病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出脾胃病治疗八法,即疏导、泄热、化湿、豁痰、祛瘀、理脾、益气、养阴;有关腑病的治疗原则是以通为用,治疗大法是上焦利膈,中焦疏导,下焦化滞。如《素问·五藏别论》曰:“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

六腑以通为用,一方面是病理情况下六腑易失于通畅,六腑是相互连接的,每个腑都必须保持“泻而不满”的特性,及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通畅。一方面是生理上六腑功能正常,与脏腑互相作用,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以通为前提,“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的生理过程,李玉奇教授还形象地以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作比喻。

亢害承制

《医门心镜·臌胀》择要地论述了肝硬化早中晚期的证治,李玉奇教授强调其早中期治疗至为关键,用药如用兵,寒热虚实判断分明,阻断其病情发展。此期治疗原则为舒肝利胆,清热利湿。经验方利肝实脾煎:土茯苓20g,冬瓜仁30g,桃仁15g,虎杖30g,卷柏20g,当归30g,龙胆草5~20g,山药20g,茯苓20,海金沙20g(包煎),紫草15g,大青叶20g,柴胡25g。水煎服,连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随证加减,可用水蛭1~5g。

所谓实脾,即清热利湿使脾气得以运化,水湿得利以解除肝经郁滞。既病时肝木横侮脾土,而病情加重时脾又反克与肝,互为因果。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顺其性调和肝脾,肝柔脾健,病可除,医者最忌只攻打不防守。可外用药:独角莲50g,阿魏10g,共研细面,醋调外敷肝脾区,每日一次,十天为一个疗程。若病情演变至肝硬化中晚期,治疗最忌大肆利尿攻伐,得病是渐进而来,肝脾脉络受阻,恶血留内,本虚标实,若治疗及时得当,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此期宜用缓治法,以柔克刚,治法以养阴益气,柔肝健脾,软坚通络,应用大复方,调整阴阳寒热虚实尽在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心理疏导

《医门心镜·乳癌术后抗复发》篇中记载其经验方治疗乳癌术后,组成为:橘叶25g,茄花50g,鹿角霜25g,黄芪25g,柴胡20g,紫花地丁20,桃仁15,漏芦10g,炙甘草20g,白蔹20g,地榆20g,木香10g。水煎服,连服两个月为一个疗程,间隔服药至三个疗程为服药周期疗程。李玉奇教授认为乳癌多由于肝气郁结、脾湿不化所致,术后祛除余邪、调节阴阳是关键。李玉奇教授强调,同时,还特别注意病人的心理因素,心理疏导在乳癌的治疗中不可忽视。

因势利导

《医门心镜·便秘》篇中记载其经验方,并指出便秘多为本虚标实,不宜峻下,下之无益而反燥结,徒伤胃气并损阴津。便秘一般是指大便费力不通,排便时间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李玉奇教授强调分清便秘不同情况,才能针对病机治疗。便秘是常见的临床病症,初期并不被人们重视,很少就诊,往往多自服一些苦寒泻下之品,以暂缓减轻症状,久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失司,使便秘病症成为慢性疾患,给病人带来莫大痛苦,随之伴有焦躁不安、失眠、脱发、痤疮、纳呆、腹胀、头晕头痛等兼症,故在中医临床问诊中,大便状况是不可忽视的。

李玉奇教授治疗便秘以润导缓治法为核心,随证辅以益气润燥治其本、清肠化滞去瘀治其标。益气注重补益脾胃之虚,益肺气不足。对青中年便秘患者常用药物柏子仁、桃仁、莱菔子、杏仁、黑芝麻、郁李仁、升麻、柴胡、当归、火麻仁、沉香等药物,若急者通便时,多选用玄明粉,如果用大黄,也只是用三五剂,告戒我们不可久用大黄、蕃泻叶等苦寒峻下之品,以防损伤脾气肠胃功能;治疗上需要告知病人,服药时间一个疗程为四周,只有坚持治疗,才能恢复排便生理功能,使“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对老年性便秘患者,常用药物黄芪、人参、白术、苦参、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肉苁蓉、防风、桑葚子、郁李仁、火麻仁、柏子仁、杏仁、甘草等药物,补益中气、升清降浊,把扶助正气形象地以原油输出过程需要动力来比喻。

所获荣誉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国家卫生部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等。著有《中医验方》、《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医门心镜》等专著。

医学专家

李玉奇先生是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有高深造诣的著名专家。他从医五十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诸多学科领域都有较深的涉猎。他功擅内科,尤精胃疾。从六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对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脾胃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潜心研究。他根据《黄帝内经》、《圣济总录》中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经过多年探索,在国内首先提出“以痈论治”的学术论点,打破历代医家多以“胃脘痛”、“胃痞”辨证施治的模式,并对本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一整套新的辨证施治体系,取得了临床总有效率93.14%的突破性成果。在萎缩逆转为浅表和阻截癌变的研究上积累了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资料,动摇了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学说,为中西医界所瞩目。这一科研课题受到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连续三年着标,资助研究经费。阶段性成果已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经中西专家鉴定,达到国家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在对待中医学术上,他既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赞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他大声疾呼继承和发扬两者不可偏废,倡导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并身先士卒,大胆实践,探索创新。他还提出冠心病从虚论治、肾炎从实论治、习惯性流产从气论治不从血治等学术观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辨证施治体系,组方用药不同常法,临床上屡屡奏效。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于后人,着意著书立说,如《中医验方》、《冠心病临床刍议》、《荨麻疹治则探究》、《小品话温病》、《望诊的宏观作用》、《脑中风论治》、《胃脘痛的临床研究》、《黄疸病从证锁谈》、《肾炎临床辩证施治一求》等,倍受读者珍爱。

李玉奇先生是中医教育和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他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忠实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为我省中医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特别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早在五十年代初,就主办了辽东省中医进修班,并兼任班主任和讲师。辽东辽西并省后,在卫生厅张铁厅长支持下,亲手创办了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还在辽南、辽西、辽北等地设立分校。他聘请省内许多著名中医专家任教,亲自组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科教材,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加快辽宁中医事业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他组织力量对全省中医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受到省有关领导的重视。正当他为中医事业崛起而不遗余力工作之时,卫生界中某些人散布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掀起否定中医的浪潮。面对歧视中医的种种谬论,他力排从议,一柱擎天,并在《健康报》上发表署名批判文章,仗义执言。此后他更加忘我的工作,针对当时中医诊所分散混乱的局面,制定了中医诊所管理办法,组织中医走联合诊所和联合办院的道路,主张在西医综合医院建中医科,从而中医逐步有了自己的阵地。根据事业需要,他大胆提出创建省中医院,并提出具体组建方案,这一建议得到了省政府和卫生厅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他日夜辛劳,积极组织实施,走遍全省各地,访贤选能,共选聘了72名中医药专家,组成强大阵容,1955年省中医院正式挂牌开诊。开诊的第一天,人民群众欢腾雀跃,就诊患者络绎不绝,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强大生命力和人民群众对它的信赖。面对此情此景,他欣喜若狂,感慨万千。1958年,省政府指示省卫生厅决定在省中医进修学校和省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省中医学院,他领衔受命,首当其冲,以卓越的胆识和才干,经过千辛万苦,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伟而艰巨的事业。辽宁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我省中医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他在后来担任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和顾问期间,为该院进一步发展建设所做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

人生坎坷

人生总会有坎坷和磨难。“文革”初期,他深受其害,曾被迫下乡劳动。1972年回沈后被派到辽宁中医学院工作,但在“四人邦”横行的岁月里,他精神压抑,满腹才智不得发挥,后来到省委机关卫生所默默地当保健医生。他甘苦无愁,宠辱不惊,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尊严面对一切冷遇。直到粉碎“四人邦”后,他又一次获得新生,1978年奉命新建省肿瘤医院,首任第一任副院长。他虽是花甲之年,但雄风不减,领导全院基建工程日夜奋战。正当门诊和病房大楼拔地而起时,中国医大原领导突然提出“收复二院”,因为肿瘤医院是在原医大二院搬迁后旧址上新建,所谓收复二院,就是要收回下厂建的肿瘤医院,当时医在派学生强行进驻,扩音喇叭整天叫喊,并张贴收复失地的布告和有计划地泊出权威人士到处游说,一时闹得基建工程不得不暂停下来。对此省好生厅一筹莫展,已经作了让徐州的后尘准备。在决定肿瘤医院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进京面见卫生部江一真部长,据理力争,又在省委召开的一次专门会议上慷慨陈词,舌战群懦,打赢了这场官司,幸存下来的省肿瘤医院才有今天。八十年代初,他调任为省中医院院长,收拾十年洗劫后留下的破烂摊子。他卧薪尝胆,带领全院职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经过四年奋起,使中医院得以中兴。1984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1985年在全国省级中医院检查评比中一举夺魁,受到卫生部嘉奖。在这期间,他带领全院职工主要做了十件大事:一是端正了中医院的办院方向,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二是培养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三是大兴学术研究之风,建立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大大推进了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国是从抓医疗质量提高入手,招来患者信赖,藉以扩大收入积累,用此底数引进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五是继承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安排高徒拜名师;六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医院科学管理;七是大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医疗作风;八是兴建了九千五百平米的优质职工宿舍,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职工住宅问题;九是新建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病房大楼,扩大出口了办院规模,改善了办院条件;十是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他为中医院的发展建设熬尽了心血,问心无愧。这时他功名两全,年事已高,有人劝他激流勇退,隐居庐中,享受天伦之乐。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1988年,卫生厅为了加强中医研究院领导力量,请他担任名誉院长,他虽然感到这付担子不轻,还是一口应承,慨然出山。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犹如两个新兄弟,那个上不去,他都会心里不安。到中医研究院后,他鼎力扶持新的领导班子,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改变了研究院的面貌,使其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他为中医事业又立了新功。

以痈论治 脾胃名家

◆他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说法。

◆他潜心研究舌象,舌诊堪称一绝,被誉为“当代扁鹊”。

◆他在湖北义诊,群众夹道欢迎,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 9月的沈阳,天气转凉,秋意渐浓。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的名老中医工作室里,92岁的国医大师李玉奇身穿中式对襟上衣,腰背挺直,双目有神,显得精神矍铄。“我活了快一个世纪了,把一辈子献给了中医,也见证了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我所做的只是尽心尽力去医治患者、教授后学,把中医国粹传承下去。”

恪守医德 悬壶济世 解苍生疾苦

1993年,古稀老人李玉奇坐了2天硬座,赶赴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义诊,欢迎的乡民站满了山包,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仅月余诊治数千病人,未收群众一分挂号费。

1917年,李玉奇出生在辽宁银州(今之铁岭)。他天资聪颖、饱读诗书,于乡试大考中独占鳌头。按照当时的情况,李玉奇本可以选择仕途,但乡里穷苦百姓身染疾疴无法医治倍受折磨的景象深深触动了他年幼的心灵,于是他立志学医。1932年他进入银州中西医学校学习,先后拜银州名医明星垣、丁乙青、姜弼臣三位先贤为师,刻苦攻专医术。孜孜七载寒窗、彻夜握卷长读,博采众家之长、撷取临床秘验。1939年,李玉奇毕业留校任教,22岁登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温病条辨》。在此期间,他继续跟随三位老师研读《内经》、《伤寒》,学习临床技能。

1944年,李玉奇开始在银州天和堂独立应诊,悬壶乡里。1947年,李玉奇凭借精湛的医技,良好的医德,被推选为奉天省西安县(现吉林省辽源市)中西医师联合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中医师资力量的培训,1952年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举办师资班。李玉奇与路志正等后来的一批名医进入师资班学习,毕业后领取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合格证书。

此后,李玉奇历任辽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第一任处长,并一手建立起辽宁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但他觉得最符合自己身份的还是医生,60多年来,他一直行医,始终恪守“医乃仁术”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解病人之疾苦为己任,不分贵贱、不计得失。老人家常说:“行医道,但决不做医商。”

这么多年的行医经历,最让李玉奇记忆深刻的是他1993年的湖北之行。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常有湖北蒲圻(现赤壁市)的农民不远千里来沈阳找李玉奇看胃病。每年来的患者都有数百人。李玉奇在跟病人的交谈中得知,当地农民患胃病的人很多,望着风尘仆仆赶来求医的农民,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经与有关部门联系,李玉奇决定去湖北义诊。当时没有买到卧铺票,已经76岁高龄的李玉奇硬是坐着硬座,辗转2天,赶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

蒲圻一带多丘陵,李玉奇要来义诊的消息早已传遍各个乡村,乡民们站满了山包,夹道欢迎。四乡八里的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早早地赶来排队,仅一两天的工夫,队伍排出数里长。看到这样的情景,李玉奇内心十分激动,不顾旅途劳顿,到了之后立即开始诊治,每天都是从早到晚,要看一百多人,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后来甚至汉口、长沙等地的患者闻讯也赶来求医。在蒲圻的一个多月,李玉奇诊治数千人次,不仅没收群众一分钱挂号费,还谢绝了当地医院给的3000元酬劳。乡民们为了表示感谢,送来一堆一堆新采的菱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诊病过程中,李玉奇不断总结,并开课带徒,把自己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结合当地疾病特点,无私地传授给蒲圻的医生。如今,当地的脾胃病治疗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使得许多患者免于车马劳顿之苦,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像这样为民解难的事在李玉奇从医生涯中屡见不鲜。而且他的处方用药精少,价格便宜,每服药一般七八元。曾经有一农村妇女带着高烧不退的女儿来沈阳看病,在各大综合医院就诊,几天来几乎花光了身上所有钱,孩子烧却没退,后经人介绍来找李玉奇。李玉奇经过诊断,开了张只有5味中药的处方。妇女在将信将疑下抓了药给孩子服用,没想到第二天孩子体温降到了38℃,第三天就降到了36.7℃。“几十块钱治好了西医上千元没治好的病!”

多年来,他拒收患者送的钱物已记不清楚有多少,遇有穷苦病人不但分文不收,还时常解囊相助,深得病人的信赖与敬仰。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患者众多,为了能得到他的诊治,常常需要提前数天排队挂号。李玉奇深知患者看病难,虽然年事已高,仍多次带病坚持出诊,而且经常超负荷工作。

李玉奇行医60余载,承岐黄之术、扬国医精华。他深知学海无涯、医术无边,虽已有成,仍孜孜不倦精研医经真谛、博采古今之长,遇有沉疴痼疾临证投药屡奏奇效,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被誉为“北国杏林泰斗,辽沈中医柱石”,多次被卫生部授予“文明工作者”,“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辽宁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清贫守志、造福人间”为题报道了李老的高尚医德。

精研脾胃 潜心舌诊 成一方大家

实践证明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病理恢复达72.3%,收到了预期的良效,这为进一步阻断癌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打破了西医认为胃癌不可逆转的说法。

李玉奇博采众家所长,功擅内科,尤其精研脾胃病30多年,先后主持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研制出胃福冲剂、养阴清胃冲剂等部批三类新药,在中医脾胃病领域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揣摩医理,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勇于学术创新。经过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十余年潜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黄帝内经》、《圣济总录》等古代医家的论述及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对本病的的认识,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著名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崭新学术观点。

李玉奇认为,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既寒气隔阳。所谓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治疗萎缩性胃炎,不以“胃痞”论治,不以“胃痛”论治,不以“九心痛”论治,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为瘤痈。可见虚寒则胀呕,实热则胃脘灼热而不适,瘀血则吐血便血,非调气所能治之于病本。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证明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发展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和胃痈形成因于寒凉不备、饮食不节、劳役伤胃、抑郁伤脾,久而积郁为瘀,瘀久化腐,败腐为痈相对照十分吻合。此观点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李玉奇对萎缩性胃炎进行了病因学分类,并将病势演变过程分为三期:初期治以平肝和胃理脾,中期治以益胃养阴、消痈散结,中晚期治以消痈化瘀、去腐生新。实践证明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病理恢复达72.3%,收到了预期的良效,这为进一步阻断癌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打破了西医认为胃癌不可逆转的说法。

李玉奇先后主持了卫生部、科技部多项攻关课题,并组建了胃炎研究组,对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治体系。他研发的胃福冲剂、养阴清胃冲剂成为国内治疗萎缩性胃炎为数不多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三类新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玉奇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对医学界的深远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了胃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它为慢性胃炎的致病之源,此论点一提出来便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反响。由于他们的发现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使医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因此2005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李老便应用清热解毒、去腐消痈之法治愈了上千例该病患者。其清热解毒即包涵了现代医学的抗菌消炎之意。正所谓殊途同归、法异而方同,中医的思想也完全可以领先于现代科技,这是一种唯物的、辩证的、与自然相通的科学性思维。以先进性的思维作指导、肯于深入研究及探索,中医也可以有发展和飞跃。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会长李永明就此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文章称“李玉奇的中医治疗胃炎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在祝贺澳大利亚医学家获奖的同时,应当认识到李玉奇教授对胃炎治疗的科研贡献”。

李玉奇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潜心研究舌象,在舌诊方面有所发现和创造。他能凭借舌脉合参判定病人体内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李玉奇认为,当患者体内有占位性病变时,舌象表现为无神无根,脉象呈李氏排斥现象。他由此提出的“观舌识病”及“排斥脉象”的诊疗技法丰富了中医舌诊的内容,取得了观舌识病的重大进展,成为“医林一绝”,被医界誉为“当代扁鹊”。

1992年,一位姓张的医生带父亲找李玉奇看病。患者面容憔悴、双目乏神、形体消瘦,胃脘胀满,呃逆频频,时时反酸;舌体瘦薄,舌质紫绛,舌面无苔;脉弦数有力。李玉奇明确告诉张某,高度怀疑其父体内存在异常病变,嘱其速做进一步检查。然而经胃镜、病理、胸片、超声等多项检查,并未发现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病变,张某摇头而走。时隔两年,患者病势加重,多方治疗不见好转,辗转再次求治于李玉奇。此时患者舌体黯然失色,形同猪腰,脉象慌慌然如循刀刃。李玉奇对张某说:“令尊之疾,恐在骨髓,司命所属,无奈何也。”张某半信半疑地再次为其父做了全身检查,结果是晚期胰头癌。痛心之余,张某赞叹李玉奇舌脉绝技,懊悔当年因为疏忽,漏掉了胰腺的检查,结果酿成大祸。

李玉奇精通百家学说,对诸多领域均有精深研究和重大建树,除擅长脾胃病外,在冠心病房颤、哮喘、慢性肾功能不全、温病、消渴、习惯性流产等疾病的治疗上均有独到见解。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于后人,李玉奇著书立说颇丰,有《中医验方》、《医门心境》、《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玉奇分册、《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病变研究》、《胃脘痛的临床研究》、《冠心病临床刍议》、《荨麻疹治则探究》、《小品话温病》、《望诊的宏观作用》、《脑中风论治》、《黄疸病从证锁谈》、《肾炎临床辨证施治一求》等。

传道授业 呕心沥血 为国医发展

李玉奇认为必须成立专门的中医职称评审小组。他多次向上进言,经过努力,省政府同意另行成立中医职称晋级委员会。这让所有的辽宁中医人为之欢欣鼓舞。

李玉奇既是苍生大医,同时也是一位中医教育者。他特别重视中医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躬身力行,将毕生经验倾心传授,桃李满天下,不少授业弟子已成为颇有名望的专家学者。

1958年,在辽宁省政府、省卫生厅的指示下,李玉奇领衔受命,历经辛劳,组建了辽宁中医学院,并亲自组织编写教材,拟定教学大纲。李玉奇多年来一直担任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治学严谨、精心育人。迄今为止,李玉奇已培养了40余位弟子传人,其中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2人,省级名中医4人,形成了由老、中、青三代构成的薪火相传的学术梯队。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姜树民跟随李玉奇学习10年。他告诉记者,李教授对学术的严谨、为人的淳朴、对患者服务的细致等无不感染着学生。老师教授学生从来不保守,倾囊相授。“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医生的天职。李老一直为之奋斗,也这样要求我们。”李玉奇的学生不仅仅从他那里学到精湛的医术,更学到了如何做一个高尚的医生。李玉奇虽已年逾九十,还坚持为年轻大夫讲课。“仅今年上半年,就已经讲了13次,每次听课的医生挤满了会议室。”

李玉奇一生热爱中医事业,为中医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苦,奔走忙碌。

上世纪50年代初,李玉奇亲手创办了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和省中医院,后又被任命为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第一任处长,筹建了辽宁中医学院,称得上是辽宁中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文革时期,辽宁中医被解体,李玉奇在批斗中右耳被打聋,左膝盖髌骨被打骨折,但这些遭遇并没有击垮他对中医事业的热爱。文革之后他临危受命为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为辽宁中医的复兴费尽心血。针对中医医师的自身特点,李玉奇认为必须成立专门的中医职称评审小组。他多次向省里进言,经过努力,省政府同意另行成立中医职称晋级委员会。这让所有的辽宁中医人为之欢欣鼓舞。

李老时刻心系中医事业的发展,多次上书献策。建国初期针对反中医逆流,他毅然挺身而出,公开发表署名文章批判反中医罪行;在衡阳会议上,他力主恪守中医本色,为大会起草文件;“非典”期间,他上书中央献出“抗非”秘方。在对待中医学术上,李玉奇既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赞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他大声疾呼继承和发扬两者不可偏废,要大胆实践、探索创新,倡导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走出国门 扬名海外 展中医魅力

李玉奇被斯里兰卡政府授予“红宝石”勋章,并获“传统医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中医界首次在世界医学大会上获此殊荣,也是中医迈出国门为世界所承认的第一步。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李玉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走访了苏联、美国、斯里兰卡、韩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1989年,应前苏联卫生部长的邀请,李玉奇赴莫斯科洽谈在苏联最高疗养院中成立中医馆事宜,当时苏方有意让李玉奇出任馆长。此间苏联突发政变,李玉奇在战乱中匆忙回国。

1991年,李玉奇以个人号召力,组织了沈阳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并亲自主持,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700多人参会,吸引了海内外多家媒体关注。

同年,李玉奇应邀率团出席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的第24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于主席台就座,并在会上做了“中国传统医学将为世界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报告,西方医学界为之震动。斯里兰卡国际医学交流大学为此授予李玉奇“传统医学博士”学位,该国政府授予其“红宝石”勋章。斯里兰卡总统夫人在会上代表总统亲自授予李玉奇勋章和学位。这是中国中医界首次在世界医学大会上获此殊荣。

1992年,李玉奇应邀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中药科学研究中心访问,该中心负责人有意留李玉奇合作,并承诺可以为其办理全家移民。面对诱惑,他想到的是国内的中医事业和他的患者,谢绝了对方的请求。之后转道纽约,该中心为李玉奇举办了一场记者招待会,时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也出席了招待会。来自美国各大媒体的记者提出很多对中医乃至对中国的质疑,问题极为苛刻,但李玉奇应付自如,回答了他们的提问,展现了中医的魅力和中国人的尊严。

李玉奇在他6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尽心竭力为患者诊治,奉献着他全部的知识与能量,时时刻刻心系国医发展,全心全意为中医事业而奋斗。他一生清贫守志,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中医事业,福泽中医后辈,深受中医界的敬仰和爱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把我的医术、思想传授给更多的医生,让他们把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相关信息

李玉奇先生一生创业,多树丰碑。他除亲手创建省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学院、肿瘤医院和大量职工住宅外,在退居二线之后,又毅然承担起新建中医院病房大楼的艰巨任务。中医学院成立之后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临床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仅有4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病房已是超负荷运转,远远不能满足医教研的需要。新建病房大楼,改善办院条件是他晚年的心愿,如果这个夙愿不能实现,他会遗憾终生的。怎奈国家财政困难,多年没能使他称心如愿。机会终于来了,1986年国家拨专款支持各地发展中医事业,他抓住这个时机多次找卫生部过去的领导,披肝明志,深切感人,终于得到大力支持。在他的各级争取下,省里资金也很快落实了,而且被列为省重点基建项目。但建楼谈何容易,在寸土如金的沈阳找一块地皮也并非容易事,不知要花多少心血,跑多少路,后来在省市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号称沈阳龙眼珍珠地的理想楼址。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流水平的设计,当年破土动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解决三大材,他四处奔走,八方求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百折不挠的艰苦努力,他带领基建全班人马闯过一道道难关,使工程得以顺利进展。为确保工程质量,他重托两位老伙伴昼夜坚持在工地上督战和他亲自查验,使得工程保质保量,不得有半点马虎,他的整个心思都在这个大楼上,难怪老伴说他把家都忘了。经过三年多的奋斗,他如愿以偿,气势磅礴的大楼迎面而立,楼体正面刻着他亲手书写的“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学院”苍劲辉煌的烫金大字,他脸上第一次绽开了笑容。这是他的心血呀!

李玉奇先生高风亮节,德高望重。早年行医时,他的高尚医德就为世人所称颂。行医看病不分贫富,不计官民,遇有穷苦病人不但分文不收,有时还解囊相助。退居二线后,先后有16家医院以高薪相聘,有的恳请他带徒,每月500元酬金;有的请他每天出诊一小时,月资350元;还有的只要求答应挂他的名牌,给高额报酬,但这些都被他一一谢绝。他说:“我若想挣钱,每月可得五千元,但我是共产党员,不是拜金主义者”。有人做过这们的不完全的统计,仅近年来他拒收患者钱物百余次,折人民币三万余元。1987年,他研制的胃福冲济获专利转让费三万元,除了按章纳税外,绝大部分分给胃炎级的人员了,而他自己仅留下二千元,还不够他研制过程中的消耗。就连每次出诊所得的专家挂号费,仅留一半,余数都分给为他抄方分诊的医生护士们。在前一个时期市井拜金成风、物欲横流的风气下,他清贫守志,视金钱为粪土,看功名如云烟。他实在奉献太多,所得太少。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富翁,十几年来,多次被省授予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6年国家卫生部授予文明工作者,1988年被市卫生局命名为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获省卫生厅医德高尚奖。省市报刊、电台多次报导过他的事迹。

李玉奇先生志远豁达,通古博今,他酷爱文学,又精通书法。谈吐随风生珠玉,词赋掷地作金声。他清正不阿,一身硬骨。他识才爱才,鄙弃平庸。他虽年过古稀,又丧偶伤神,但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宝刀不老。他还在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吁,为全省中医工作出谋划策。他功高德重,深受中医界的敬仰和爱戴。

以上所述仅仅是对李老这些年来在中医工作中所作贡献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在中医院工作期间所付出的代价非支言片语所能形容的。

上一篇:李常盛

下一篇:李大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