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时间:2024-01-12 17:15:42编辑:资料君

敬一丹的个人简介

敬一丹,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1955年生于哈尔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任黑龙江电台播音员,后回母校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然后调中央电视台至今。现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连续获得3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曾主持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现纪等大型直播节目。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之一。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丈夫王梓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敬一丹 - 成长经历

成长经历

1955年生于哈尔滨有过5年的知青生活、末代工农兵学员

1972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即今黑龙江垦区做知青

1976年入中国传媒大学学习

1979年起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

1983年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演艺经历

1988年,敬一丹进入中央电视台任记者、节目主持人,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工作。

1993年至1997三次被评为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荣获“金话筒奖”。

1994年,敬一丹加入《东方时空》。

1995年,敬一丹加盟新闻评论部。

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组建《焦点访谈》栏目组,制片人孙胜力邀请敬一丹加盟,敬一丹的事业又迎来了新的挑战。此后,她又进入央视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担任主持人,她沉稳淡雅的主持风格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成为了荧屏上的一大亮点。

2009年12月22日敬一丹和康辉获聘为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后来相继主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感动中国》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节目。

2012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宏村?阿菊》第三届“夏青杯”朗诵大赛日前正式启动。敬一丹作为评委来到启动现场,畅谈诗歌与朗诵。

敬一丹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5年4月27日,敬一丹度过了60岁生日;4月30日,她最后一次主持《焦点访谈》;5月1日正式退休;7月,敬一丹当选为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任。

敬一丹 - 感情生活

敬一丹与丈夫王梓木是在考研究生的时候结识的。学成后她被分到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她选择了考研。不管工作多忙,敬一丹主持的节目丈夫都坚持看。而且每次他看完之后,都要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提一些意见。他对敬一丹的工作十分理解与支持,这让敬一丹十分感动,也让她更加尊敬丈夫。在与别人提起丈夫的时候,她总是恭恭敬敬地称其为“先生”。这个称呼里面,除了爱以外,还有很多尊重和钦佩,因为“先生”不仅是生活上的“爱人”,还是“老师”。

女儿出生以后,敬一丹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为女儿挑选了几十种漂亮的花布,为女儿做了很多漂亮的花衣服。她用这些花衣服把女儿包裹起来,欣赏着花蝴蝶一样的粉嘟嘟的小宝宝,享受着作为一个母亲的骄傲和幸福。

在业余生活中,敬一丹和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带孩子、买菜、做饭等等,她都喜欢做,而且能够做好。至于那些比较“高级”的嗜好,比如什么保龄球、高尔夫之类,敬一丹似乎并没有。

敬一丹 - 人物语录

1)享受――电视仍属于强势,虽然上不了“首富榜”,但与左邻右舍比,怎么说也算朝阳行业吧。它还是一份体面的职业,看到电视的力量,职业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承受――电视这一行也有需要我们承受的地方。比如《焦点访谈》的记者,就得承受托付。在日常生活里,一派轻松的你,偶尔被托付一回,就会惦记着这回事,就放不下,就轻松不得。

3)忍受――忍受比承受更难,它要求从业者有一种克制力量,那是由理性和韧性形成的,有了它,才有长久的职业生涯。比如,干电视这一行,要经常忍受挫折:制片人批评并且是严厉的批评,千难万险做出的节目被“枪毙”了,节目被否定但不告诉你为什么……

敬一丹 - 相关评价

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白岩松这样写道:“我很庆幸,能与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崔永元成为搭档……我们习惯称敬一丹为敬大姐,这不仅是因为她在我们5个人中年岁最大,还因为她的确是大姐的样子。”“敬大姐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而在采访需要提一些尖锐性问题时,敬大姐总是狠不下心来,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白岩松还说,求敬大姐办事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你把事儿跟她说了,几天之中,她都没有跟你谈起这件事,你以为敬大姐忘了。几天以后,她把办好了事的结果告诉你,然后和你聊起其他话题,让你说感谢的机会都没有。

敬一丹 - 家庭成员

丈夫:王梓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女儿:王尔晴

敬一丹 - 个人介绍

1955年生于哈尔滨。有过5年的知青生活、末代工农兵学员。1976年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1979年起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1983年考取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入中央电视台任记者、节目主持人。现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曾经主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建党80周年等一批的大型直播节目。连续获得3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丈夫王梓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着装打扮不敢玩酷

敬一丹公开承认自己很土,她说:“我觉得,在我们这样一个很大众的节目里,跟酷什么的远了一点,但是我能接受别人酷,比方说有一些赏心悦目的节目,以年轻观众为主要对象的节目,也挺好的,但是我只能是欣赏,让我在《焦点访谈》里酷一下的话,我想大多数观众是不能接受的。我觉得我穿着是挺土的,也挺随便的。但是,在节目里头,穿什么样的衣服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比如说《焦点访谈》这样的节目,是很大众的,它大众到了有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远离时尚。《焦点访谈》的观众中平民百姓居多,甚至有一大半是农民,尤其是有相关内容的时候,我都要求自己在穿着上,包括发式,都尽量大众化,人家都说,你这发式怎么十几年如一日啊―――我连剪头发都不希望观众能看出来,就一点点剪,让屏幕上的形象稳定。”

我做不了王小丫的节目

谈到风头正健的一些年轻主持人,敬一丹中肯地评价说:“有的主持人特别适合做益智型的节目,比如说王小丫,我是绝对做不了的。还比如说刘仪伟,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做菜,但是他能讲做菜,讲得非常好,我就做不到。”她还特别谈到了两个她认为“为电视而生的”主持人,一个是撒贝宁,一个是崔永元:“撒贝宁参加主持人大赛的时候,我是评委,原来我一直觉得他是法律专业的,又是主持法律节目的,他一定是非常理性的人,结果主持人大赛的时候,我又看到他感性的一面,这样的人非常适合当主持人,我觉得他将来非常有发展。我最喜欢的主持人当然是崔永元,喜欢谁是不需要理由的。如果一定要给理由的话,那就是自己没有的就喜欢。崔永元身上的那种轻松和幽默,我觉得自愧不如,所以我就喜欢。我并不喜欢像我一样在屏幕上那么沉重的、严肃的。”

主持人是高风险职业

敬一丹坦言自己时刻有危机感:“现在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有三百多,而且新人层出不穷,每一届主持人大赛都会有一些新人走来,北京广播学院年年都在办着专科、本科、硕士等各种学制的班,然后月月都在办着在职短训。现在全国综合性的大学也有很多开办了广播电视专业,甚至已经细化到了播音和主持专业,后来者一浪推一浪,对我们是有冲击的。我们这个职业应该说是高风险的一个职业,淘汰率是很高的,我觉得我这个年龄层好像正处于这么一个阶段,在我们前面有赵忠祥老师,更早的还有沈老师,他们是在寂寞中创业,给我们走出了一条道路。赵忠祥老师他们在中央电视台刚开办的时候,工作非常的寂寞,他们去采访,人家都不接待他们,我们比他们幸运多了,所以我想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应该说正好是处于干得挺有劲的状态,停不下来的状态。”考虑到自己的“高龄”,敬一丹去年犹豫了很长时间之后,放弃了读博士的机会,为此,女儿批评她不思进取,她自己也“患得患失”了好一阵子。

敬一丹 - 敬一丹的女人味

有人说,敬一丹的主持缺少女人味,可仔细想想人才济济的中央电视台又有哪位女主

持能像敬一丹这样稳稳坐在名主持的金交椅上呢?

敬一丹的女人味是落落大方的坦荡胸怀,是淳朴自然的从容不迫,是和风细雨般的表白。敬一丹是个好人,是一位贴心知心的大姐。我们永远不会在屏幕上看到浓妆艳抹或服饰华丽的敬一丹。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我们眼前的敬一丹永远都是穿着色调素淡的职业女装,轻描淡写的化妆,大度泰然的神情。在大众传媒中同样享有成功女性声誉的杨澜这样评价敬一丹:“一般女主持人,都难脱一个‘媚’字,而在我认识的众多女主持人中,敬一丹是不以‘媚’取人的。”

敬一丹觉得自己本质上既是一个工农兵学员,又是一个知识青年。她始终以一种倾听和积极交流的姿态面对观众,她从不将电视上那个“她”带入“角色”,而只是在叙述着她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切,不经意间将观众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十分欣赏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主持人三个字应该放大‘人’字。的确,我们从敬一丹的主持风格中也找到了她做人的原则。

人到中年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尤其是女人。敬一丹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她说:“40岁,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个坎儿。如果此时再没什么新鲜刺激的话,女性会不可控制地产生惰性。选择一个更富于挑战性和新鲜感的环境,对我来说很重要。有一段时间我非常不安,睁开眼睛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的年龄,这是40岁以前没有的。”对于现今很昙花一现的女主持来说,青春美丽不再就意味着事业的滑坡,可一丹却迈过了这个坎。谈到如何迈过,她说,最重要的是保持时代感,就是要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对最新事物的把握和对未来的热情。敬一丹笑言:“人到中年是要进补的,我的进补方式之一是和比我年轻的人交流。我把是否能和大学生对话当作检验自己是否老了的一个指标。还好,我们谈得还融洽。”中央电视台一位主管业务的领导,在评价当初的《一丹话题》节目时,曾这样写道:“由于年龄的关系,敬一丹比那些更年轻的女主持人似乎少了一点什么,但同时敬一丹又比她们多了许多东西。”不难看出少的是那份喧嚣浮华,多的是扎扎实实的文化内涵。北京广播学院一位教授曾这样评价她:“敬一丹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感受得很浓很深,可在面对观众时,她又能把事情表达得很平和很清淡。”

敬一丹对自己的评价是心太软,缺乏刚性。“面对真正的坏人,我斗不过,面对好人无心犯了错,我又不忍心。”她觉得一个女人没有最基本的善良和悲悯,就丧失了女性最基本的东西。她曾这样剖析自己:“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就比别人笨,也比别人慢,上学时从来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风光。我身上传统的东西很多,因袭的负担也很重。我可能缺少了某种新锐之气,但我确实已经很难一惊一乍的了。”一个女人事业再成功,家庭在她心中的地位仍然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敬一丹对此更加执着,她说:“别忘记,人的生死两端既源于家也了于家,事业不过就是中间一段。”因此,在她心中,家庭永远是第一位。   走下荧屏的敬一丹首先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在业余生活中,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比方说带孩子、买菜、做饭、逛商店等等,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和爱好。就是在这样的平平淡淡中敬一丹散发着自己的女人味:真实、亲切、深沉。

敬一丹 - 非时尚中人

我最怕丧失时代感

选择《焦点访谈》的时候,敬一丹正在主持《一丹话题》,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节目,是她“永远1岁的女儿”。那一年,她40岁。

一个女人在40岁要做出新的选择是不容易的,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尤其困难,更何况敬一丹要去的是以“前卫”作为“部训”的《焦点访谈》。栏目组建之初,制片人孙玉胜一句“我希望你能来”,让敬一丹动了心。“40岁,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个坎儿。如果此时再没什么新鲜刺激的话,女性会不可控制地产生惰性。选择一个更富于挑战性和新鲜感的环境,对我来说很重要。有一段时间我非常不安,睁开眼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的年龄,这是在40岁以前没有的。我很喜欢《焦点访谈》这个集体,它的青春气息对我是一种推动和催促。”

尽管如此,最让敬一丹担心的还是时代感的丧失。“当我发现自己接受新东西的速度变慢时,我会有些自卑。”敬一丹坦诚得让人尊敬,“我一直都在努力跟上我的同事们。在他们面前,我只敢说‘我跟着’。如果有一天观众不接受我了,我会下岗。我跟我的朋友说,希望他们当我的诤友,当我有点不行时赶快告诉我。”

敬一丹每天要面对几十封观众来信。“他们都是最有话要说、又最缺乏表达渠道的人。有的人是辗转寄来的,都皱了。但越是这样的信我越要看。可我又能做什么”作为电视人,我只能替这些好不容易发出声音的人传播这些声音,让更多的人听到。听到了,就是一个进步。”

在众多话题中,最令她关注的是贫困和教育问题。在去广西的一次采访中,敬一丹带了很多文具,但出乎她的意料,那里的孩子根本就无学可上。看到那些孩子面无表情的脸,敬一丹难过了,“穷到极至不是衣不遮体,而是没有表情。孩子是最不该没有表情的呀。我这才明白,我不仅要把看到的告诉给能看到电视的人,我的工作同样是为了那些看不到电视,甚至不知电视为何物的人。”

关于时尚,敬一丹如是说:时尚中人都说,走进二十一世纪的大门,至少需要三个通行证:会电脑,会开车,会外语。这真让我自卑,这岂不是要把我关在世纪门槛之外吗我不太爱说“时尚”这个词,因为自己离它挺远……   关

电脑

我时常收到好心的编辑寄来的电脑报刊,面对那些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的天书,心想,这不是给文盲寄报刊吗说来惭愧,别说上网,我连打字都不会,几次走近电脑,几次又离开它,它一点儿也不让我感到亲近。我怕一切机器,怕那些键盘,怕那个蹦来蹦去的鼠标。让我感到安慰的是,白岩松写稿子也是手写,他说,笔尖触着纸的感觉是一种享受,我有同感,也找到了一个说法儿。可到了今年,我不能心安理得了。那天给师母送稿子,手写的,又有点儿乱。师母说:“没关系,我在电脑上打出来。”“您”师母说:“是啊,我七十岁学的。”惊得我一下子没了话。出了门,第100次下决心,该学电脑了。左顾右盼,真有点不安了。

关于开车

那年,在朋友梅的怂恿下进了驾校。师傅看我笨得可以,就问:“你多大岁数了”“四十。”“这么大岁数,受这刺激干吗”噎得我半天不知说什么好。最后说:“我愿意受点刺激。”我以诚恳踏实的学习态度坚持了70多个课时。拿驾照那天,梅的丈夫在她的BP机上留言:祝贺你们成为职业马路杀手。我真怕成为杀手,3年过去,我的驾照上一点劣迹都没有,因为我3年没开车。后来,在他人鼓励和自我鼓励之下,终于摸了方向盘,梅从车友变成了我师傅,当然还有更高明的专业师傅。第一次把车开到电视台便犯了难,找不到车位,正犹豫着,后面的车又逼上来,进不得退不得之时,忽见水均益路过,救星啊于是,我下车,小水上车,只见他三下五除二,动作极潇洒地把车停妥当。以后再遇到类似情景时,便盼望小水出现,幸好像小水这样助人为乐的好同志很多,我总能逢凶化吉。不知为什么,如果求人帮忙做别的事,我会不好意思开口,可求人帮忙弄车,却张口就来,且大言不惭。

关于外语

这是我的伤心话题。大学毕业,我只认识英语的前7个字母,从A到G,是当1、2、3、4,甲、乙、丙、丁用的。那时工农兵学员大多没上过外语课。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就拜我姐为师学英语,可她作为专业英语翻译却对我这个虔诚的学生很不满意。“在我教过的学生里,你最笨。”后来,上夜校、上电大、上补习班,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英语上了,经过两次名落孙山,终于榜上有名。可惜的是,后来的日子,没有用英语的机会,没有远见,没有恒心,就一点点忘掉了,如今已快忘光了。现在,看到那一个个单词像是认识,又觉陌生,仔细端详,这都是当年多次亲近过的啊我曾为它们付出了那么多,而我又那么轻易地把它们丢掉了。今天的我,真对不起当年的我。

关于手机

干我们这一行的,BP机、手机是必须的工具,由“组织”发给我们。第一次发给我的手机好像只能打市内电话,沉甸甸、黑乎乎的。包里的空间它占了三分之一。我那时打手机总有点儿不好意思,因为曾听一很有品位的人说,看女人从腰间掏出BP机、大哥大,像个女特务似的。我特别不喜欢“大哥大”这个名字,幸好它后来改名叫手机了。

后来,手机越来越小,能通达的地方越来越远,它改变了距离感,改变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电视台每逢大事报道,头儿就会命令:全体记者主持人,必须时刻打开手机呼机,召之即来嘀嘀嘀、铃铃铃,真难想象,没有它们,我们怎么干活儿

现在手机功能很多,但我只有能力用它最主要的功能,其余的学不会,记不住。一想手机制造者花费多少心血才开发出一个新功能,而我却让它闲着,怪对不起人家的。

关于卡

看一个人是否时尚,有一个指标是看他的钱包。时尚中人的钱包里不是塞满了纸钞硬币,而是一张又一张五花八门的卡。什么VISA卡、牡丹卡、龙卡、长城卡……“刷卡”这词儿说出来,这动作做出来,都挺有味的。而我呢,钱包里只有一张卡,浅蓝色的,这就是中央电视台职工食堂的饭卡。可以用来就餐,也可以买半成品拿回家。每每看到别人刷卡,都感觉不踏实,那玩意儿一点都不具体,不可感,进钱出钱都神出鬼没,看不见摸不着的。手没触到钞票,怎么能体会满足或者心疼的感觉呢我知道自己这样的信用和消费方式有点儿土,可我看到有时持卡的绅士无奈地站在出了故障的刷卡机前时就想,还是现钱好,用着踏实。

敬一丹 - 九问敬一丹

问:你小时候,哪一种经历很难忘?

答:就说一说我管布票的日子吧。

问:有没有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影响到你以后的性格?比如说,你的沉重感是

否缘于少年时的某件事?

答:如果有,就是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那一天的经历。

问:你是如何完成自己的学业的?

答:我在一次与清华大学同学聊天时曾谈到过这个话题。

问:你三次获得金话筒奖,当初,是怎样与话筒结缘的?

答:说起我的话筒啊,还真有些历史呢。

问:做新闻工作时,性别因素是否给女记者造成一种不平等?

答:从个人经历来说,我没有遇到性别带来的不平等,相反,我觉得女记者有时是有优势的。

问:屏幕上中年主持人不多,你怎样看自己的年龄?

答:谈到这个问题,我就要讲一讲我妈语录及其学习心得了。

问:能评价一下你的几位同事吗?

答:好啊,那让我一个一个的说。

问:你怎么看待时尚,你自己离时尚远吗?

答:我非时尚中人。

问:你在电视中的风格通常都很严肃,很沉重,有没有随手写下点儿轻松的文字呢?

答:你看这一篇随笔还算轻松吧?它收在《一丹随笔》里。

敬一丹 - 家里家外的敬一丹

荧屏上作为电视主持人的敬一丹,大家都比较熟悉。这只是敬一丹的一面。要真正全面地了解敬一丹,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下敬一丹在荧屏背后、在家里所扮演的其他角色――

不管工作多忙,敬一丹主持的节目他都坚持看。而且每次他看完之后,都要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提一些意见。他对敬一丹的工作十分理解与支持,这让敬一丹十分感动,也让她更加尊敬丈夫。在与别人提起丈夫的时候,她总是恭恭敬敬地称其为“先生”。这个称呼里面,除了爱以外,还有很多尊重和钦佩,因为“先生”不仅是生活上的“爱人”,还是“老师”。

每当有人问起家庭和事业什么对她更重要的时候,敬一丹总是毫不迟疑地说:“当然是家庭。别忘了,人的一生一死这两头,是源于家也了于家,事业不过就是中间那么一段。”敬一丹首先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然后才是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在家里,她和其他女人一样,是母亲的好女儿,是女儿的好母亲,还是丈夫的好妻子……

敬一丹和“妈妈语录”

敬一丹是她的母亲用语言“塑造”出来的。妈妈的话,她至今仍记忆犹新。她甚至把这些话都写了下来,辑录成一篇《妈妈语录》。

在她十三四岁的时候,妈妈告诉敬一丹:“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于是敬一丹就过了很久的苦日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家在黑龙江省的敬一丹一家6口人分了四个地方:爸爸进了呼兰的军管会学习班,妈妈去了北安的凤凰山农场,姐姐去了密山的生产建设兵团,敬一丹与两个弟弟留在哈尔滨上学。从这个时候起,敬一丹就开始学着操持这个家了。她要跟各种布票、粮票打交道,为远方的亲人寄他们需要的东西,照顾两个小弟弟。好在敬一丹在很小的时候,就跟妈妈学会了针线活,因此,给弟弟缝补衣服已经难不倒她了。苦的时间长了,敬一丹就不以苦为苦了,相反,她从母亲的话里受到一种鼓励,去学她该学的,甚至以苦为乐。直到现在,市面上已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式拖布,敬一丹仍喜欢自己扎拖布。扎好了,抖落抖落那整齐的旧布条,她仍能体会到一种快意、一种成就感。 妈妈的话让敬一丹学会了吃苦,学会了一种积极实际的生活态度,确实让敬一丹受用终生。

敬一丹17岁时要去小兴安岭当知青。临行前,妈妈给她制定了一条“戒律”:不许喝酒。妈妈说:“将来你结婚后喝不喝酒我不管,结婚前绝对不许喝酒。”敬一丹知道,妈妈对她的弟弟们不会有这样要求,而女儿要做好女人,就要有好女人的样子,而好女人是不能在外面吆五喝六地喝酒的。这戒律敬一丹至今仍然恪守着,已经成了习惯。

在敬一丹30岁的时候,母亲对她说:“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

那天,敬一丹在镜子里端详自己不再年轻的脸,叹了一口气,说:“我都有皱纹了。”这时,站在敬一丹身后的妈妈说:“一丹啊,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初听这句话,觉得没什么,甚至有些不以为然,可是越琢磨越有味道。哪个女人都在乎自己的面容,何况以出头露面为职业的女人呢?敬一丹开始出道做主持人时就已经不年轻了。妈妈的这句话对敬一丹是一个提醒,让她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使敬一丹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在气质和修养。年龄,可能是一种负担,也可能是一种财富,就看自己用什么眼光去看它了。

人到中年的职业女性,大都忌讳别人问起自己的真实年龄。尤其是那些吃“荧屏饭”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对年龄这一敏感话题更是讳莫如深。敬一丹是为数不多的不避讳年龄的女人。说起自己的年龄的时候,敬一丹总是十分坦然。早已跨过青春门坎的她,从不刻意隐瞒自己的年龄,“我今年四十四了。”她说得很坦然。母亲的话给了她力量,让她可以正视年龄。

敬一丹清楚地记得,母亲还对她说过一句话:“八十岁也是女人。”母亲说,这是敬一丹的外公对自己说的。在69岁的母亲身上,敬一丹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获得了许多人生的感悟:离休之后的母亲利利索索地盘起了头发,穿上了鲜亮的紫红色毛衣,居然还学会了跳交谊舞。“那天,我随母亲到老干部活动室去跳舞,看到她翩翩的舞姿,那形象既熟悉又陌生,有滋有味,热爱生活,这也许是最本质的女人味儿,‘八十岁也是女人’,这句外公告诉母亲的话,将来我会告诉我的女儿。”

从考场里“捡”来一个丈夫

敬一丹与丈夫是在考研究生的时候结识的。

结束了上山下乡之后,敬一丹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学成后她被分到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有了一份环境优越、收入颇丰的工作。这似乎应该满足了。但是敬一丹的性格注定是挑战自我、锐意进取的。她选择了考研。尽管当时已经接近30岁了,而且英语基础很差,她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母校的研究生。她考了一次又一次,辛勤的耕耘在她第三次上考场时终于有了收获。她的收获还不仅如此。她还收获了爱情。她的丈夫就是看中了她锲而不舍的精神,才爱上了敬一丹的。就这样,敬一丹从考场上“捡”了一个丈夫。

1985年,敬一丹和丈夫双双从黑龙江考到了北京。在北京读研究生的三年时间里,他们两位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可以说是比翼双飞。

敬一丹研究生毕业后,曾经留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在大学里当老师,既可以照顾家庭,又显得十分体面。可敬一丹不满足于当一个教师,她的内心还有一股子冲劲,特别想到新闻第一线去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丈夫了解了敬一丹的想法之后说:“你去电视台吧,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

敬一丹的丈夫是搞经济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国家经贸委工作。后来他觉得学经济的应该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一下,于是就下了海,组建了一个由63家大中型企业做股东的保险公司,他做董事长。他的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是有口皆碑的,这使敬一丹很为丈夫感到骄傲。虽然新闻工作不是丈夫的专业,但是他仍然十分关心敬一丹做的节目。不管他工作多忙,只要是敬一丹主持的节目,他都坚持看。而且每次他看完之后,都要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提一些意见。因此,敬一丹在主持艺术上的进步,也浸透着她丈夫的汗水。做新闻工作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没有规律。敬一丹说出差就出差,说加班就加班,接触的人既多又杂,但是敬一丹的丈夫对此毫无怨言。他对敬一丹的工作十分理解与支持,这让敬一丹十分感动,也让她更加尊敬丈夫。在与别人提起丈夫的时候,她总是恭恭敬敬地称其为“先生”。这个称呼里面,除了爱以外,还有很多尊重和钦佩,因为“先生”不仅是生活上的“爱人”,还是“老师”。因此,当敬一丹与先生同时出现在一些社交场合的时候,她十分反感别人指着自己的先生作这样的介绍:“这是敬一丹的丈夫”,却特别高兴她的“先生”向别人这样介绍自己:“这是我老婆。”

曾经有人问敬一丹:“给你这样的人当丈夫,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敬一丹充满自豪地说:“从我先生的身上看,一个是宽容,一个是自信。”敬一丹说:“宽容和自信结合到同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这个男人就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了。”从敬一丹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敬一丹对家庭生活知足和满意的程度。

女儿是敬一丹的最爱

每一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女儿。“名人”敬一丹也不例外。作为她和丈夫爱情的结晶,女儿是敬一丹的最爱。

女儿出生以后,敬一丹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为女儿挑选了几十种漂亮的花布,为女儿做了很多漂亮的花衣服。她用这些花衣服把女儿包裹起来,欣赏着花蝴蝶一样的粉嘟嘟的小宝宝,享受着作为一个母亲的骄傲和幸福。

女儿慢慢地长大了。她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上了中学。敬一丹牵挂着女儿的学习。只要有时间,她也会和别的母亲一样,帮助女儿温习功课。女儿中考前的一段时间,也是敬一丹最繁忙的时候。她推掉了所有可以推掉的事情,去帮女儿复习迎考。在那个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敬一丹竟然也被折腾得有筋疲力尽之感觉。她发出与其他的母亲同样的感慨:“这哪是考孩子?简直就是考家长呀!”

在业余生活中,敬一丹和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带孩子、买菜、做饭等等,她都喜欢做,而且能够做好。至于那些比较“高级”的嗜好,比如什么保龄球、高尔夫之类,敬一丹似乎并没有。

敬一丹是大家的“大姐”

在电视台里,敬一丹是大家的大姐。尤其是在《东方时空》节目组,敬一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周围的人,使这节目组的人亲密得也像一家人。在这个“家庭”里,“大姐”敬一丹实际上就是“家长”。

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白岩松这样写道:“我很庆幸,能与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崔永元成为搭档……我们习惯称敬一丹为敬大姐,这不仅是因为她在我们5个人中年岁最大,还因为她的确是大姐的样子。”“敬大姐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而在采访需要提一些尖锐性问题时,敬大姐总是狠不下心来,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白岩松还说,求敬大姐办事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你把事儿跟她说了,几天之中,她都没有跟你谈起这件事,你以为敬大姐忘了。几天以后,她把办好了事的结果告诉你,然后和你聊起其他话题,让你说感谢的机会都没有。

上一篇:孔圉

下一篇:李在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