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D(画家)的个人简介
刘D(茏菁),青年画家。
艺术自述
我的创作角度来源于人类个体或整体当下的生活状态,追根溯源人们在生活当中所做的一切皆由意念指引,依赖于对某种东西的执着追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目标亦或是不同的梦。个体短短的人生所展示出来的东西都是对生命全方位的诠释,细看每一个生命历程,有坚定地时刻,有疑惑的瞬间,可以坚持,可以放弃,但放弃也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追寻,抱着对生命的敬畏和质疑,我以作品探寻着生命的本质。
我试图通过作品阐述不同境遇下生命共同体的别样心理状态。艺术本就是非常自我状态下的一种产物,是感人至深的。我渴望抓住最纯粹的点,从杂质中抽离出个体最本真的状态亦或是当下最清晰的想法,可以具体到某一个表情或某一个肢体语言,也可以是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某一个事件,亦或是一种无形的脱离视觉的一种观念,我都对这些的产生充满了原始的冲动和表现欲。某种意义上,个体即是整体,我在不断实验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探寻自我的超越,阐述时代中的个体,共性的时代!
参展记录
2016年
首届“迎面与撞见”当代青年油画展,杭州;
2015年
《一件不重要的事》刘D个展,上苑艺术馆,北京(个展);
2015年
国际文盟“从上苑到鸟巢”作品展,北京鸟巢文化中心;
2014年?
“艺术武汉” 武汉泛海国际艺术作品展;
2011年?
“举手发言”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湖北武汉。
出版著作?
《上层》?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出版单位:中国百老汇杂志社,2015.12。?
艺术评论
思考是常态
文/张志刚(内蒙古科技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油画教研室主任;包头市油画学会副会长)
从对身体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对人的日常状态的思考是刘D新作的现有特性,当人与社会冲突性的矛盾心理转化为平和的较为生活化面貌的时候日常性同样更需要不断连续面对自我和审视社会,看到自我其实也看到世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那是一些忧郁、丰富、并夹杂着微笑的关注、绚烂中同样混合着悲伤与未知希望的作品。正如刘D所言“个体即是整体,我在不断实验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探寻自我的超越,阐述时代中的个体,共性的时代!”
在艺术中敏锐的体察并表达出个体的独特认知是一个真诚独立艺术家的必然,?表达自身存在的时代也是每个艺术家的渴望。
希望刘D努力前行。
Real personage’s emotions
文/Olga Karyakina(俄罗斯当代艺术家)
Dear Liu,
Here I wrote some sentences about your paintings.
Unexpexted beuaty in ordinary
Brutal aestetics
Real personage’s emotions: anger, happiness, shame.
About the painting without face
Fear of unknown, stranger
Reflection of viewer’s current feeling
8 окт. 2015 г. 10:24 "Olga Karyakina"?
更真实的美――读刘D的画
文/诗人(“北京青年诗会”发起人之一)
在上苑驻馆期间,刘D的创作迥然区别于来此之前的半抽象风景画,在这里,她更独立地思考怎么画、画什么。其成果,有一批作品我非常感兴趣。它们是个人化的、是面对自身进行审视与手艺锻造的结晶。
她画的是一些肥胖的女性。我们更熟悉那些为整个家庭的重负牵系而放任自己身体的扩张,以及那些在空寂的现代生活中暴饮暴食而体态膨胀的女性。刘D呈现的画面让我更愿意倾向前者,即女性身体变形是其生活重心从个我到家庭的变迁使然,在这种变迁中虽然身体变“丑”了,但其灵魂是“善”的。也就是说,刘D的画幅中流溢的是,善意的揭示,而不是刻骨的批判。
支持上述判断的是,刘D有几幅画进行了如此嫁接:用略似她自个的青春美丽头像配上有着环形救生圈脂肪的腹部和象腿,它们丑陋不堪却敢于大胆敞开,对观看者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嫁接形式,说明刘D并非意在讽刺所谓“吃货”(他们经常的后遗症就是肥胖,特别是那些具有原教旨意义上的“吃货”),而是对身体的矛盾性或客观性进行揭示,且不限于男性、女性――之所以呈现女性形象,大概是因为刘D的女性身份。
刘D在对身体进行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意识到身体的真实性,它是两面的,是”美“与“丑”的结合。“丑”于身体,首先是客观的、自然的存在,其次才是人为使然的存在。前者比如排泄的器官。它看上去是不雅的,有些“丑陋”,却是真实的一部分。据说,在毛被神话的时代,那些被打了鸡血的人们就不敢想象毛也是要排泄的。后者如辛劳与岁月雕塑的身体,它是自然和必然的宿命,反映出人的脆弱。
也即,身体的不雅与身体的优雅是一体的,谁也离不开谁,由此构成身体的真实。从道理上讲,这是一个常识。在任何时代或场域,常识应该就像货币,而在常识之下的场域,常识就更值得反复道说,这有益于匡正我们的观看和认识。对于我们身体的认识就需要这种匡正。所谓晕轮效应,所谓对他人身体的”洁癖“,就需要进行适度的校准,以便人与人更正常地相处。
刘D的视觉呈现让人想到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1922―2011),比如他的名作《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但不同于后者以劲爆的丑陋打破人们的审美规范,这一美学上的功劳应该归于前人。刘D的特点是对身体之矛盾性的美学揭示,她所认为的美,是”美“与”丑“的基于一定比例的调和,但却不是一边倒的,真实的人、事、物,是”美“与”丑“的并置,不是非此即彼,这更理性、更正确。所谓唯美主义和唯丑主义,有一种偏激的单调,并不耐看。
同样是对身体进行审视,另一位英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909―1992),所表现的是具有瞬时性的恐怖、痛苦、紧张等情绪在身体尤其是脸部的美学呈现,这更存在主义一些。刘D的关注点与此不同,但同样耐人寻味。
真实的救赎
文/肖毓方(独立艺术家,策展人)
当我们听到那些教条式的语言,说艺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陶冶心性,提升境界等等,其实那并不完全真实。艺术在某种时候一定是自私的、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就象凡高如果不画画,他会更早自杀,其实他是用绘画救赎了自己一段时间,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刘D曾经跟我说,绘画其实不是很重要,可现在她要做个展而且非常认真的在做一些准备工作,所以,我在想,无论是穿行于人潮涌的动集市,还是在云中行走,当人不能承受自己孤独的灵魂永远漂泊的时候,总得有一种办法来救赎自我。
刘D的绘画很随性,不管是这些A4系列的小幅作品,还是她之前的一些人物图式,她的创作角度来源于人类个体或整体当下的生活状态,她往往是抓住生活中大家不经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她的画面呈现出来。有的时候你就感觉到她就是邻家一个女孩在埋头做着属于她的游戏。她所说绘画对她自己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没有任何矫情。他的观点就是这样简单、真实,很多人觉得从事艺术,或者执着追求自己的事业,是一种抱负,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想把自己描述得这么伟大。就像已经功成名就的塔皮埃斯也说过,对我来说,我是用绘画的方式不断调整自己的伪装,因为我们都活得不真实。
我想这不仅仅是对艺术家而言,对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如此。当我们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的时候,当我们承受了生命中最难承受的苦,最难忍的痛,当我们的灵魂在一次次死亡中重生的时候。这就是不断超跃自己的过程,也就是救赎自己的过程。只有你能够体味这一点了,才能够真正坦然面对接下来的任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