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正(画家)

时间:2024-01-11 06:11:59编辑:资料君

李家正(画家)的个人简介

李家正(1938.1.1-2010.8.5),男,汉族,1938年1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知名画家,著名人物画大家。另有江西省景德镇珠山陶瓷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陶瓷美术家。

人物简介

李家正(1938.1.1-2010.8.5),男,汉族,1938年1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知名画家,著名人物画大家。2010年8月5日下午4时左右,李家正因病去世,享年72岁。

人物生平

1938年1月1日出生于成都市,在父亲的教习下,自幼学练书法。

1950年,考入成都市培英中学,经常去郊外写生,学习素描、速写、国画。

1957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学习西方艺术和油画。

1992年,,在吉隆坡举办大型国画作品展,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收藏他的个人作品20幅。

1994年,出版《李家正》画集(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7年,在北京举办“李家正新文人画”个展。

1999年,参加“巴蜀点兵”20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回顾展。

2000年,参加“2000年成都现代艺术馆秋季学术邀请展”,他创作的巨幅三联画《玄音》《静虚》《禅性》,现陈列于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金色歌剧院前厅。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的《白虎图》。

艺术经历

李家正幼时随父迁徙川南、云、贵三省接壤之地,民族杂居,民风剽悍,民族神秘,土匪结聚,在神秘的氛围中渡过了幼年时期。自幼受惠于父亲传统文化私教与慈母温良仁厚至爱之情熏陶。 1944年祖父辞世,父辞官守灵,回故乡合江县。入玄天宫小学读书,日习三百字,描红也毕,习帖临之,涂鸦最为钟情。常游於笔架山麓,时踩水于赤水河与长江岸边,观日出日落,夜听渔歌声于不眠,常用枯枝于沙滩涂鸦兴得。

1948年转入成都市少成小学,参加儿童绘画得奖,得其母亲鼓励,尽倾心血,师生赞同,习以学好。1950年考入成都市培英中学,受教于孟昭诚教师教诲,于乡郊写生水彩,习素描、速写、国画。开始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并开启了向西方艺术求知的大门。

1957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学习西方艺术、研习油画。

1958年读《苦瓜和尚语录》,悟中国画之精神表现力度游学祖国大江南北,立志从事中国水墨画研究。

1973年于西安“批黑画”展览中,见石鲁原作为之震惊,影响甚深,第二次阅读《苦瓜和尚语录》。用意象的美学表现方法指导大写意中国绘画。其间除花鸟,山水外,重点创作展示中国西部民风民俗,神秘幽深的神文文化,其间代表作有“河灯图”、“鬼节”。

1992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收藏个人作品中国画20幅,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全版介绍。马来西亚 吉隆坡举办大型“李家正中国画作品展”。江苏画刊第四期专题刊介:“石涛诗意图”、“相马图”。香港艺术界杂志专题刊介:《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刘长久文),同时刊登写意中国画“登幽州台歌”、“青藤意象”、“郑板桥诗意”、“八大山人得意图”、“老聃出关”、“相马图”、“扬州八怪写其大意图”。

1993年《东方美术》专题报道;马来西亚 吉隆坡举办“李家正绘画”大型个展。

1994年《中外交流》杂志社专题介绍;《李家正》画集出版(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4――1996年于广西南宁闭关起悟。著四万字“沙土与碎石”,记录前半生在个人艺术生涯中的所思、所悟、所失、所得。从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比较中,深刻感悟到中国东方文化的强大精神魅力,神秘静观中的精神含量,从中体察到中国艺术在几千年的流程中,沿袭到现在必然会生发出传统文化的新的生命形式,新的语言和新的材料;从美学的认知概括为:艺术最佳创作的生命状态为“心不在焉”,而中国绘画必然从有意味的“意象”思维走向“东方抽象绘画”的精神层面。

1997年在北京举办“李家正新文人画”个展;

1999年参加“巴蜀点兵”20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回顾展,展出作品8件,均为六尺整幅书性抽象绘画,并参加创作“世纪之舟”(6米*13.8米)现代书法抽象画,此画现藏于成都现代艺术馆。

2000年参加“2000年成都现代艺术馆秋季学术邀请展”,展出作品《符号》no.21、《符号》no.2创作巨幅三联画《玄音》、《静虚》、《禅性》,现陈列于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金色歌剧院前厅;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中国美术馆》收藏“白虎图”。

人物故事

生命的最后两年, 他还在探索新的艺术深度

得知这一不幸消息后,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了李家正生前位于金琴路的家中,只见楼下院门外停着一辆殡葬专用车,小院子里已经搭起了灵堂。陆陆续续有李家正的亲戚、学生和朋友前来为他送行。据悉,今天还会有一些北京的画家同行赶来成都送李老最后一程。

李家正的学生、成都知名当代雕塑家闫城也来到了灵堂,他难过地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虽然知道老师手术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但没想到老师这么突然就走了。“我从高二起,就跟着李老师学习书法和绘画,他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个画家,是我的恩师。”

在闫城的眼中,李家正是一个具有强烈中国绘画传统精神的画家。“他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是油画科班出身,但是内心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让李老师在80年代做出画法由西向东的转变,并在90年代开始积极探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画法。”闫城拿出自己珍藏的三本画册给记者看,“这三本画册大致反映了李老师的两次画风转变,经历了三个时期―――由中国传统文人绘画转向具有现代性的绘画风格,再转向具有当代性的绘画风格。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李老师还在不停地探索新的艺术深度。这点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随后,记者也见到了李家正的独子李晗,他正红着眼睛,忙碌地打着电话,将父亲去世的消息,一一通知亲朋好友。李晗告诉记者,因为下午父亲刚刚去世,灵堂也刚搭起,有关后事的具体安排,还需时间来确定。

2001年,李家正在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我的图式”的个展。自那之后,李家正一直潜心创作,或参加一些联展。就在不久前,他的学生和朋友们还计划为他再举办一次个展,然而,这个计划如今只能变成生平回顾展了。闫城说:“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爱惜自己画作的人,现在家里还藏有两三百幅从来没有展出过的作品,我们打算从这些作品中选出部分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为李老师举办一次纪念画展。这是肯定要做的事。”

活力而前卫, 潇洒老头儿在迪吧耍到凌晨

正说话间,一个年轻男孩走进小屋,在闫城的袖子上别了一块黑纱。他叫毕飞,是川音美院的学生,也是闫城的学生,从辈分上讲,算是李家正的徒孙。但在他眼里,李老师的活力和前卫简直和自己有一拼。毕飞告诉记者,李家正喜欢看电影,尤其喜欢好莱坞大片。“有时候很晚了李老师还给我打电话,让我陪他去看电影,看完出来都半夜了……”

在生活品位方面,李家正也和年轻人不相上下,穿衣非常讲究,比较钟爱时尚名牌, 还写博客!记者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不少照片,照片上的李家正总是戴着一条Burberry的经典格子围巾,非常之潮。毕飞还告诉记者:2006年的圣诞夜,李家正兴致勃勃地拉着他,让他带自己去迪吧玩。“我们在一家慢摇吧耍到4点,我都来不起了,李老师还没说困,好佩服他……”

听到这里,坐在一旁的李家正好友、成都知名艺术批评家楚桑也插嘴道:“李老师绝对是个性格潇洒的人,永远像个年轻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就在前两年,他还跑到北京去画画,在草场地艺术区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今年才回来成都。我们都笑说他是个老u2018北漂u2019。”据闫城回忆,年轻时的李家正几乎“体验”过各行各业的工作―――开过小店摆过地摊、在外文书店当过美编、做过广告设计、搞过装饰公司、在北京教过书……90年代退休后,李家正彻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绘画。“他的生活阅历非常丰富,画里的内容也相当深厚。”闫城说,“前几年他甚至试着做过装置艺术,还参加了我们那个u2018135M135u2019的当代艺术展。可以说,没有什么艺术领域是他不想去探寻的。”

不过,这份热情和冲劲,在李家正的个人生活方面却给他造成了些许遗憾:他结过四次婚,除了第一次婚姻留下一个儿子外,他再也没有要孩子。最后一次婚姻也在三年前结束。据说,李家正一直很重视家庭的完整,却又不能接受婚姻生活的平淡。

社会评价

儿子眼中的严父:决定的事,就要每步走好

李家正的独生儿子李晗说,父亲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是科班出身,但内心中中国文化传统意识却很强烈。因此上世纪80年代,父亲画法由西向东转变,并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独具风格的画法。

在李晗的记忆里,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是个随性的人,对儿子很宽容,也没有严格要求过他必须去做某件事。但面对绘画事业,父亲则特别执着,去世前都还在努力探索如何创新水墨画。

“无论下棋也好、画画也罢,只要决定去做,你就要把每一步走好。”李晗说,这是父亲最常说的话,现在则成为他的生活准则。

朋友眼中的画痴:闭关作画,经常不吃不喝

著名艺术批评家楚桑自从1991年和李家正相识以来,两人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作画达到了u2018痴u2019的程度。”楚桑回忆早期创作时的李家正,最喜欢把自己关在画室闭关创作,经常饭不吃、水不喝,为的就是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2003年以后,李家正在京设立了工作室,开始了京、蓉两地的候鸟式艺术生活。在京创作、返蓉休整,直到2010年因病去世。

这几年间,李家正对自己的艺术开始着手进行总结和概括,用山水画法变革传统写意人物,用半具象重彩融合当代绘画光年,创作出了晚年最精彩的作品。

学生眼中的恩师:师徒情深,此生难忘教诲

虽然李家正离去已一年,但他的学生、成都当代雕塑家闫城仍记得去年刚听说老师离去时的感受,“我很久都没适应过来,感觉生活中突然缺失了什么东西。”

闫城从高二起,就跟着李家正学习书法和绘画,而李家正也是对他影响特别大的画家,“他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创作时饱满的激情,将一直影响着我。”

拿出随身携带的老师画册,闫城说老师的周年祭,做学生的不能仅仅是怀念老师,更希望通过画展,把老师的精神发扬光大。

上一篇:刘才人

下一篇:李涵(唐文宗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