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焙戈的个人简介
李焙戈,1939生,辽宁省锦州市人。1955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吴冠中画室接受造型美术基础训练,1960年毕业。又于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1980年毕业。在中国文联出版社任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教于中央美院,他教出的学生有很多也留校任教。
画家简介
【作者简介】
李焙戈,1939于辽宁省锦州市。
1955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在吴冠中画室接受造型美术基础训练,1960年毕业。
又于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1980年毕业。
在中国文联出版社任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任教于中央美院,他教出的学生有很多也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美术编审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李焙戈上世纪80年代的绘画风格多样,版画、插画、国画、油画作品都有独到的特点。
李焙戈上世纪80年代他中年时期的很多被载入教科书、文学书作为插画。获全国绘画展览大奖,得到美术界和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人生经历
李焙戈1939年出生于辽宁锦州一个贫困家庭,有兄弟姐妹九人,全家借居在旧庙里。庙里的塑像、壁画引发了他最初的绘画兴趣,常用石子在地上描摹,竟由此得到了艺术启蒙。小学课本的空白处,被他画满了各色人物,同桌看他画得好,把自己的书也拿来让他画,最后几乎全班同学的书上都有了他的“大作”。校长发现后,课间操时把这些书摆出来展览,作为不爱护书籍的典型。但这次“画展”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他成了学校里出墙报和画宣传画的骨干。
进入北师大后,他决心要珍惜这优越的学习机会,决不浪费点滴时间,给自己定下三条戒律:不打牌下棋,不谈恋爱,不进钢琴房(初入校时他迷上钢琴,为不影响专业学习,遂忍痛割爱)。在吴冠中教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没钱买好的画纸,他就捡别人丢弃的画纸把背面利用起来,或到旧货摊上买三分钱一斤的旧纸片来用。许多年后,吴教授还在文章中回忆:“李焙戈学艺一开始便对素描发生浓厚的兴趣,肯用功,肯钻研,追求厚实、质朴之美。厚与朴是他学生时代的特点,并且也可概括他后来整个创作风格的特色,不爱玲珑爱厚实。”
反右斗争开始后,他觉得占用了太多时间,影响到专业学习,与班主任在一起时便提出这个问题。班主任答复他:只要你善于思考,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用来思考。后来班主任也被打成了右派。他对此不肯认同,便不断受到批评教育。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被下放到京郊农场去劳动。过春节时,只留下他一人看守鸡鸭猪鹅。年三十晚上,别人阖家团聚,他拎一盏马灯在鸡舍里聚精会神地看《苏联艺术作品四十年》,这是他省吃俭用花十五元钱买来的,平时不敢拿出来看。后来他又被转去更偏远的地方,和七只鸡同乘在一个拖斗车里颠簸,到目的地他强咬着牙下车时,发现那七只鸡已经全部死了。在下放中,李焙戈与农民们一起拉犁架耧,利用劳动休息时间或收工后,在田间地头,在油灯下,给农民画人像。不出工时,他常常坐在河堤上,看着渡口来来往往的人群,画出各种人物的速写,不断积累素材。
“在埋葬你的土壤里生长”是他的座右铭。艰苦的磨难成就了他的事业,正是农民形象的作品使他开始成名。他那幅刊登在《人民日报》和《美术》上,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版画《待渡》,画的就是在渡口读报的老农和女邮递员。当年有二十多家报刊相继转载,包括《美术》杂志主编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如王朝闻、华夏、李桦在内的多位专家给以好评。继《待渡》后,他又有《队日》等作品相继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优秀青年农民画家的名声远播,“文革”时红极一时的作家浩然的《金光大道》也是找他画的插图。
1978年,他被招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他的艺术创作也更上一层楼。他创作的版画、插图多次获奖。他为李摹痘坪佣魅ァ贰⒘跎芴牡摹抖古锕霞苡耆缢俊返然嬷屏讼盗胁逋迹凇痘坪佣魅ァ返牟逋即醋髦校挥薪鼋雒杌婊坪臃豪牡脑帜眩潜ё乓宸吆屯榇硬煌嵌人茉炝耸橹胁煌宋锏拿婷玻袒宋锏男睦砘疃栽腥宋锏男蜗蠛颓榻谄鹆瞬钩渥饔茫虼嘶袢婊估来蠼保玫矫朗踅绾臀难Ы绲母叨绕兰邸
李焙戈一直在中国文联工作,是文联的美术编审、教授,有十三幅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还有多幅作品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或被美国总统、丹麦大使、澳门总督等人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是在美术界颇具影响的著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