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悝的个人简介
孔悝,卫国大夫,孔圉(孔文子)之子,卫庄公蒯聩的外甥。基本事迹
蒯聩回国后,希望夺回君主之位,于是便挟持孔悝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发动政变,子路即是死于这场乱中。卫出公姬辄出逃,蒯聩继位,是为卫庄公。
卫庄公为感谢孔悝的帮助,铭鼎以志。
子路之死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宫廷政变中为保卫孔悝而战死,留下了u2019君不死,冠不免u2019的历史佳话,死后葬于戚城东,即今子路墓祠。子路墓祠的整体布局自北而南有:墓冢、墓碑、石象生、卫国公石坊、望柱,再向南为享殿、两廊、u2019高明正大u2019石坊、山门。
鼎铭之事
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缵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懈,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缵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彝鼎。(《礼记?祭统》:“此卫孔悝之鼎铭也。”注:“庄公蒯聩德孔悝立已己,故因至庙祭赐铭,以褒显其先世也。”案铭文“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必恐误释。以钟鼎词例校之,当是“悝拜稽首,敢对扬乃辟之勤大命。”郑承旧误,未及是正耳。)
史书记载
悝,庄叔之后,文子圉之子。事出公辄为卿,后逐辄,立庄公,寻为庄公所逐,奔宋-――全书古三代文(卷三。孔悝)
孔氏来源
一、出自子姓,是殷商成汤之后裔,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汤名字中的“乙”组合起来,为子姓孔氏。[1]二、出自子姓。西周初期,成汤的后裔微子启被封于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宋微仲继位。微仲九世孙孔父嘉为宋上卿,遭受迫害,他的后代逃到鲁国,以其名字中的“孔”为氏,也是子姓孔氏。仲尼(孔子)即是孔父嘉七世孙[2]。
三、出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志,字“士孔”,后为姬姓孔氏;郑穆公另有一子公子嘉,字“子孔”,其后代中有人名叫孔张,后代亦成姬姓孔氏。
四、出自姜姓,春秋时齐国公族孔虺,其后为姜姓孔氏。
五、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公族孔宁,其后代成为妫姓孔氏。
六、出自姓,黄帝裔孙伯为姓,封于南燕国,后被郑国攻灭。该国公族奔卫,世为卫卿,为姓孔氏。孔达(庄叔),孔文子(孔圉)即属于此族。[3]
七、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族有孔姓,世居沈阳;满族温屯氏、温都氏、扣岱氏、库雅拉氏、崆果罗氏,后均改姓孔;锡伯族孔果尔氏、孔佳氏、孔格里氏,汉姓均为孔;景颇族支孔氏、木图氏,汉族均为孔;裕固族孔萨氏,汉姓为孔;独龙族孔当家有改姓孔者。
八、冒姓孔,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拨鲁郡上民五户给曲阜孔子后裔,为孔林扫洒户。其中一户因改随主姓,名为孔景。五代十国时期,孔景的后代孔末杀害孔子四十二代嫡孙孔光嗣,以孔子后裔自居。孔光嗣之子孔仁玉长大成人后禀明后唐明宗,将孔末处死。孔末后代,有继续冒姓孔姓者。
子路的一生与孔悝之难
子路是孔子比较得意的弟子之一,从文献的记载来看,是因为年龄与孔子较为接近(哥俩好么!),还是性情的刚烈(粗人?),亦或是其他的原因(学术界的新课题哦~),子路对孔子这位老师 + 大哥有许多次是不给好脸色的;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子路在男女问题上对孔子横加指责,以至于孔子指天戳地地起誓道:我要是那样了,就让上天罚我,让上天罚我!--“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学术界有不同观点)。
一句话就能让自己的老师蹦着高地对天起誓,让我忍俊不止;为捍卫他国失势贵族的权益而去单挑一个强大的集团势力,最终血溅沙场,则使我黯然神伤;死前想到的是要恪守君子应有的基本风范--带端正自己的帽子,则让我敬重。文韬武略,性情耿直,尽忠职守,君子风范,而且人家还是孔丘仲尼先生的弟子,∴子路是一个值得让人喜欢的带有相当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
孔子年谱中所展示的子路的一生: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10岁的时候,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是年鲁襄公死,其子R继位,是为昭公。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孔子50岁的时候,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的时候,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72岁的时候,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从这里来看,子路比孔子小10岁。比孔子早死一年。享年应该是62岁。但据史记记载,好像只比孔子小6岁。而且孔子究竟是享年64岁还是73岁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
仲由,字子路,卞人。他比孔子小10岁(姑且这么认为吧)。具体什么时候拜孔子为师,不大清楚。但从《论语》和《史记》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比较刚烈,当然也比较勇敢。曾经做过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并且是孔子的另一个同学冉有的上司。在孔子出走的14年中,他几乎都陪伴在左右。子路从而后在《论语》中出现过几次,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碰见过几个隐者。听到过一些对孔子的直接批评。其实他也是经常批评孔子的。他和孔子介于师友之间。在对儒家的道德规范中,他甚至比孔子还有坚持原则。比如孔子背蒲人之盟,就曾受到过他的严辞遣责。
生卒年(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应该属于孔子中期的弟子,至少在出走14年以前在鲁国就已经收归门下了。当时他常侵陵孔子,后被孔子折服,在自己的门客的介绍下拜孔子为师。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孔子55岁时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他应该在这年以前就投到孔子门下了。
春秋时期,各国大夫都有家臣。家臣、家宰不受出身和等级的限制,如子路、仲弓、冉有、子羔等人出身均较低微,都先后做过家宰、邑宰之类的官。子路曾作过鲁国季氏宰,后来又到卫国作了卫大夫孔悝的邑宰,并于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为孔悝之难“结缨而死。” (孔悝就是孔文子的儿子。)
孔悝之难
【季路】春秋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东)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亲孝。仕卫,死于孔悝之难。富政治长才,在孔门四科中,列于政事科。
卫孔圉(即孔文子)取大子蒯聩之姊,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长而美,孔文子卒,通于内。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大子与之言曰:“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三死无与。”与之盟,为请于伯姬。
闰月,良夫与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舆j之。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
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季子。召获驾乘车,行爵食炙,奉卫侯辄来奔。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季子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d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孔悝立庄公。庄公害故政,欲尽去之,先谓司徒瞒成曰:“寡人离病于外久矣,子请亦尝之。”归告褚师比,欲与之伐公,不果。
孔悝(公元前542~前480)他享年62岁。他是孔文子的儿子,孔文子是孔子所称道的一个人。后来谥号是文。在《论语?学而》中,子贡问过孔子这个人的谥号问题,孔子这样回答过他:
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悝是卫国太子蒯聩的外甥。他父亲死后,他母亲跟他家的门客竖浑良私通。并勾结了太子蒯聩发动政变。卫出公辄是卫庄公蒯聩的儿子。但是父子二人为争君主之位却大干了一场。孔悝在这场变乱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而子路即死于此难。听到子路的死讯 孔子十分悲伤涕泪满面几不能出声,他哽咽着叫弟子将身边的肉酱全部倒掉并从此不在食用肉酱心爱弟子的死,对一个70 高龄的老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久他的另一个弟子冉雍生病了,由于子贡等人一直担心孔子的身体便隐瞒了这件事, 很久没见到冉雍来孔子也听到了些消息,便执意来看他,由于冉雍得了一种很厉害的传染病,虽然孔子来到了他门前,他却执意不开门让老师进来,孔子在外边更加担心,说什么也不走,冉雍没办法,穿好衣服在南边打开小窗子,伸出右手,看着被病痛折磨的不成样子的冉雍,孔子流泪了,抓住他的手哽咽的说: 这样的人 怎么得了这样的病啊。不久冉雍便病死了. 其后颜回的死更是给这位老人几乎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