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宝文
时间:2024-01-09 04:02:53编辑:资料君
廖宝文的个人简介
廖宝文,男,汉族,1963年生,广东人。研究员,博士,中国共产党员,红树林生态与培育学家。现任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广州市林业局“广州南沙湿地环境监测站”项目负责人,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委员。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生):研究员,博士,男,汉族,广东人,中国共产党员,红树林生态与培育学家。现任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广州市林业局“广州南沙湿地环境监测站”项目负责人,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委员。 1985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从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从事红树林(mangrove)研究工作,期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环境监测。先后参加或主持红树林研究课题30多项,其中主持2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省重点引导项目与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林科院重点基金项目等。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正式出版专译著4部;获奖红树林科技成果3项,其中 “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赴澳大利亚、墨西哥、日本、泰国和香港等地合作研究、考察红树林或参加国际研讨会。 科技成果: 1.科技成果总览 部分成果介绍: 1.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成果简介 2.“植物促生菌在红树林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验收成果简介 科技成果总览 (1)“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沿海红树林培育与经营技术研究”于2000年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并直接认定为1项科技成果。 廖宝文研究员在珠海接受电视台关于红树林寒害的采访 (3)“深圳湾红树林持续发展技术研究”获2003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发展动态研究” 获1993年广东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199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 “运用无瓣海桑生物措施控制入侵互花米草及其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申请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810026871.5。 (6) 正在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重建技术试验示范”(2006-2010)。 科技成果总览 (1)“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沿海红树林培育与经 廖宝文研究员在珠海接受电视台关于红树林寒害的采访 营技术研究”于2000年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并直接认定为1项科技成果。 (3)“深圳湾红树林持续发展技术研究”获2003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发展动态研究” 获1993年广东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199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 “运用无瓣海桑生物措施控制入侵互花米草及其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申请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810026871.5。 (6) 正在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重建技术试验示范”(2006-2010)。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成果简介 (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成果的主要内容、技术经济指标及效益 该成果主要由“造林配套技术、退化次生红树林改造技术、优良红树抗寒引种驯化技术、红树林护岸效益量化数据测定”四方面内容所构成,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及效益主要如下: (1)造林配套技术: 选出了8个造林乔灌树种,系统深入地提出造林树种的物候期、采种、种实贮藏、育苗、造林等配套技术;确定平均海面线以上的滩地为较佳的宜林地, 红树植物红海榄人工林 首次提出以潮汐站的标准面为起点的基面高程划分树种宜林滩地技术,使宜林地规划有了科学的量化指标,划分河口区、内湾区、湾口前缘区以及低滩、中滩、高滩,深入提示了树分布的二维空间模式;首次发现并证实海桑种子为需光种子,种子萌发需有活性光敏素的参与,用体积分数为10-3的外源赤霉素溶液浸种24小时或用500~600Lux光照24~36小时分别提高种子发芽势68.3%和83.4%,缩短发芽时间20~30天。发现海桑和无瓣海桑种子发芽需海水盐度低于10u2030,提出浇淋淡水的技术,解决了生产难题;提出了红树类短命种子和胚轴贮藏的有效技术,海桑类种子和秋茄胚轴贮藏一年发芽率保持80%和55.5%以上,隐胎生胚轴催芽点播提高成苗率技术,催芽点播比不催芽提高成苗率80%;提出乔灌两层混交林提高生产力防护功能的营造技术,混交林净生产量比纯林提高51%~203%。 (2)退化次生红树林改造技术: 运用森林演替理论关于退化森林群落能够复生的原理,通过引入适当的树种和采取合理措施调节引入的乔木树种与原有退化灌木的关系,实现在短期内使我国两类主要的退化红树林群落良好复生,引入木榄、海莲、红海榄三个乔木树种的平均 引进红树植物无瓣海桑人工林生态系统 保存率分别达88.7%、90.8%、和95.5%,引入白骨壤灌木群落中的木榄、红海榄两个乔木树种平均保存率分别为65%和77%,它们生长3年后便可超出原有灌木的高度;运用多种现代的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方法对采用直接引入多种乔木胚轴、带状和小块状间伐丛后再在伐隙中引入多种乔木胚轴等不同方法改造后的不同地点的群落进行系统地深入研究,解决了乔木种群对原灌丛的扰动效应、灌丛环境对乔木种群的适宜度、乔木种群在灌木中定居与竞争等关键技术理论问题;通过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提出小块间伐灌木后引进红海榄为改造退化次生红树林的较优技术,用此方法改造桐花树+角果木灌木群落可提高红海榄的保存率达13%和提高海莲高生长20.8%;与不间伐灌木的直接引进方式相比,间伐部分白骨壤灌木再把乔木种群引进于林窗中,4年4个月可提高木榄和红海榄平均高生长量分别达成31.91%和11.68%,用红海榄改造白骨壤群落比用木榄至少可提前2―3年时间进入发挥高效防护功能阶段;系统揭示改造的群落内各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发现用于改造的三个乔木树种的相对耐荫能力强弱为:木榄红海榄海莲,阐明它们均能够在桐花树灌丛群落中实现定居的全过程和实现可持续性更新,首次证实角果木在特定乔木树种的蔽阴下有显著促进效果。以上较完整地构成了组建良好的乔灌两层结构群落,加速发挥群落防护效益的次生林改造、管理、调控技术体系,对改造占我国红树林总面积80%的次生矮灌红树林意义重大。 (3)优良红树抗寒引种驯化技术: 海桑属树种为嗜热窄布种,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本成果把无瓣海桑 和海桑 从海南岛引种至南亚热带的广东省深圳市,无瓣海桑3年生高达6.2m,海桑 2年生高达3.2m,迅速改变深圳红树林矮小的外貌,改善了防护功能,这是红树林引种的首创。 (4)红树林护岸效益量化数据测定: 通过野外实测,提供了量化数据, 与国外红树林专家合作研究 指出了以公式计算值与不同潮高时实测值的差异。以水槽试验公式计算,当波长21.7m的浪穿过覆盖度0.4,林带宽50、100、150m时波高衰减为原高的28%、15%、10%,当潮水未全部淹没红树林时树干消波实测值略小于计算值,红树林被淹没后实测值比计算值小约40%,红树林内潮水流速仅为潮沟流速的1/13~1/2,为裸滩流速的1/4~1/3,泥沙淤积升高平均速度降低4.1~6.2mm/a,在强热带风暴影响下红树林带背风面的林高5倍和15倍处风速降低56%和30%,红树林内夏季林内气温比空旷地高0.3~1.7℃,林冠夜间气温比空旷地低0.4~0.8℃,冬季林内气温比空旷地低1.4℃。 上述技术成果将为华南沿海生态公益红树林工程体系建设节约大量开支,它的大面积推广,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优化、减少因狂风恶浪每年对堤岸冲垮遭成的损失、加速红树林资源的恢复发展和促进海洋其它生物滋生繁殖等方面的价值更难计其数。 2.可提供的技术服务 可提供红树林造林、次生林改造和优良树种引进的技术或进行相关技术工程的承包,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咨询、湿地造林规划等。 “植物促生菌在红树林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验收成果简介 2005年10月 17 日,广东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廖宝文研究员承担的“植物促生菌在红树林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进行验收,专家委员会听取了项目专题组的汇报, 廖宝文研究员与墨西哥红树林专家Yoav教授交换意见 经认真评议,认为项目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正确,试验设计方案规范科学,验收材料齐全、详实可靠,组织管理得力,完成项目合同的各项任务,达到项目预期目标。 1. 从墨西哥成功引进PGPB菌种及相关技术资料,并邀请墨西哥PGPB专家来华指导,填补了我国红树林PGPB研究的空白。 2. 在国内开展了引进PGPB菌株筛选、菌剂研制及苗木接种试验,经过4年多的研究,初步研制出适合我国红树林的混合菌剂,接菌苗木生长量最大可提高61.6%,并发表论文多篇。 3. 研制出的PGPB混合菌剂成功应用于田间实践:将PGPB混合菌剂接种于红树林营养袋苗中,数月后应用于红树林营造,成功在海水盐度高、漂移海藻极多的水东湾造林150亩,接种后无瓣海桑林成活率高达92%,比对照提高30.2%。 经验收专家委员会审议,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成果在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海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前景,可显著促进红树林苗木生长,增强苗木的抗逆生长能力,提高恶劣滩涂红树林的造林成活率。 发表专译著 廖宝文与来访外宾合影 (1)《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专著). 科学出版社, 2002. (2)《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专著). 科学出版社, 1999. (3)《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发展动态研究》(专著).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5. (4)《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方法》(译著).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4. 发表的部分论文: 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等. 海南东寨港几种国外红树植物引种初报.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26(3): 63-67. 廖宝文,田广红,杨雄邦,等. 珠海淇澳岛无瓣海桑种苗天然更新与扩散分析. 生态科学, 2006, 25(6): 485-488. 唐国玲,…廖宝文,等. 无瓣海桑对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效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10-13. 李玫,廖宝文,康丽华等. PGPB对红树植物木榄幼苗的接种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2006,19(1). 廖宝文,李玫,郑松发等.海南东寨港几种红树植物种间生态位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 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等.红树林湿地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生态科学, 2005 24 (1). 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等.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生物学特性与生 廖宝文与东南亚外宾磋商红树林 态环境适应性分析.生态学杂志, 2004, 23(1). 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等.几种红树植物在深圳湾的引种驯化试验.林业科学, 2004, 40(2 ). 廖宝文,陈玉军,郑松发等.深圳红树植物木榄种源筛选早期试验. 林业科学研究,2002,15(6). 廖宝文,李玫,郑松发等. 外来种无瓣海桑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3,16(4).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 红树植物桐花树育苗造林技术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5).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 不同类型海桑秋茄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产量及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1). 廖宝文,李玫,康丽华等.红树林湿地植物促生菌及其应用展望. 生态科学,2002,21(3).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生态科学, 2000,19(3). Liao Baowen ,Zheng Dezhang ,Zheng songfa.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Mangrove Afforeststion in South China Coastal Zon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groves u2013Evolution, Physiology and Conservation. Tokyo Japan: 2001.7. Liao Baowen, Li Mei, Zheng songfa ,et al. The niches of main mangrove populations for the extention area of non-indegennous species Sonneratia apetala in Dongzhai Harbour of Hainan Island.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ogical Invasions.2004.6.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海南岛红树林研究现状及其进展.防护林科技.2000,51(2) .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白骨壤物候变化规律及育苗造林技术的研究,防护林科技, 1999, 50(增刊).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海桑育苗技术及其幼苗生长规律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7(3).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红树植物海桑种子发芽条件的研究,中南林学院学报,1997 (1).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红树植物秋茄造林技术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6(6). 廖宝文与研究生们在一起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红树植物秋茄胚轴主要性状及其贮藏方法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6(1).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我国红树林造林现状及其展望,中国青年绿色论坛,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次生灌丛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的测定,林业科学研究,1993(6). Liao Baowen,Zheng Dezhang,Zheng Songfa.Study on the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of Bruguiera gymnorrhiza mangrove community in China, Asia-Pacific Symposium on Mangrove Ecosystems, HongKong, 1993.9. Liao Baowen,Zheng Dezhang,Zheng Songfa.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Vetiver Zizanioides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 Commemo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of His Majesty The King of Thailands Accession to the Throne,Thailand,February,1996. Liao Baowen,Zheng Dezhang,Zheng Songfa.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Mangrove Afforestation in the South Chinas Coastal Areas. Tropical Forestry Newsletter, 1997(1) .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定位站的潮汐自动观测系统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特殊类型――红树林,世界林业研究,1993(增刊). 廖宝文.红树林主要树种红海榄,广东林业科技,1993(1).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海桑林生物量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0.(1).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木榄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1 (1) .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木榄林生物量的灰色动态预测,林业科学研究,1991 (4) .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木榄生长过程的分析,广东林业科技,1991 (3) .等。
上一篇:凌奂
下一篇:卡罗·庞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