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颖倩的个人简介
康颖倩,1974年5月生于贵州,中共党员,现居贵州省贵阳市。病原真菌学专家。
个人资料
2005年获贵州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日元贷款项目赴日本进修,次年在日本千叶大学真菌医学研究所开始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年初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赴荷兰皇家科学院CBS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回国后任贵州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微生物学教授, 2016年12月底至2017年3月底在荷兰皇家科学院CBS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进行留学基金委高级研究学者项目工作。同时被聘为贵州医科大学骨干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为中国菌物学会及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委员会委员,国际ISHAM学会青年会员,贵州省中华医学会免疫与微生物学会委员,日本真菌医学会成员,贵州医科大学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理事。
工作经历
1997年09月-2001年11月 贵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助教
2001年12月-2005年08月 贵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讲师
2005年09月-2009年03月 日本千叶大学医学真菌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09年04月-至今 贵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教授
2010年10月-2013年04月 荷兰皇家科学院CBS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博士后工作
2013年04月-至今 贵州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副处长
2014年05月-至今 贵州医科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副院长
2016.12-2017.03:荷兰皇家科学院CBS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高级访问学者
2018.04-至今: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2018.06-至今:基础医学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贵州医科大学)副主任
研究方向
病原真菌及放线菌的基因分类鉴定研究工作,在病原性真菌及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点、基因分型、毒力基因、致病机理及快速鉴别诊断等研究,同时也从事微生物应用研究,并进行相关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研究、节能减排产品、环境生态保护等项目研发等。
主要成就
目前在国际SCI收录英文期刊、国内外核心期刊及一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六十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共20篇。论文中有一篇获2008年度日本千叶大学真菌医学研究所的最佳论文奖,一篇获2011年贵州省卫生厅优秀医学论文二等奖,另有一篇论文在2010年全国临床微生物及感染免疫学术年会中被中华医学会授予“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2011年作为主要成员荣获贵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2012年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2012年指导学生参加贵州省“挑战杯”创业创新计划书大赛获一等奖,并被评为大学生优秀创业指导教师。2013年获评贵州省省委组织部、人社厅及省科协第十二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 2014年获评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称号,2016年荣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的2016年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7年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以及第十一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7年荣获第十一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8贵州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第四层次),2019年荣获贵州省第8批省管专家和第十六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种高效水解白酒丢糟预处理液的发明》竞赛一等奖(指导老师)。现已结题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项目1项,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厅社会攻关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3项,贵州高层次候选型人才项目1项,贵阳市科技局科研项目2项,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1项,参加过不少国际微生物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过相关研究成果。目前为中国菌物学会及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华医学会免疫与微生物学会委员,国际ISHAM学会青年会员,日本真菌医学会成员,贵州医科大学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理事。此外指导的研究生有多名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荣获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称号。指导本课题组青年教师申报并成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贵州省科技厅及卫生厅项目4项。
个人作品
Xiao-Juan Zhang, Hong-Can Liu,Yu-Guang Zhou, Xiao-Lei Wu, Yong Nie, Qiu2011Rui Li, Mei-Zhu Wang, Liang Zhao, Man Cai,Ying-Qian Kang.Pseudomonas Saliphila sp. nov., a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Oil-Well Production Water in Qinghai Oilfield of China [J]. Current Microbiology. 2020.Doi:10.1007/s00284-020-01986-5.(通讯作者,国际SCI期刊,4区,影响因子:1.595)Tomohiko Tamura, Satomi Saito, Moriyuki Hamada,Yingqian Kang, Yasutaka Hoshino, Tohru Gonoi, Yuzuru Mikami, Taashi Yaguchi.Gordonia croceasp. nov. andGordonia spumicolasp. nov. isolated from sludge of a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20.Development of new dominant selectable markers for the non-conventional yeasts ogataea polymorpha andCandidafamata[J]. Yeast. 2020. DOI: 10.1002/yea.3467.Manik Prabhu Narsing Rao, Zhou-Yan Dong, Xue-Ke Niu, Kun Zhang,Ying-Qian Kang, Awalagaway Dhulappa, Min Xiao, Wen-Jun Li.Lysinibacillus antrisp. nov., isolated from cave soi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20.Xie Xin , Liu LL , Shen XC ,Kang YQ, KEVIN D. H, Kang JC ,Li QR.Contributions to species of Xylariales in China-3. Collodiscula tubulosa(Xylariaceae)[J]. Phytotaxa. 2019.Yu Kan, Xue-Ke Niu,Manik Prabhu Narsing Rao, Zhou-Yan Dong, Yuan-Guo Xie,Ying-Qian Kang, Wen-Jun Li.Lysinibacillus cavernae sp. nov., isolated from cave soil[J]. 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020.Yingqian Kang,Hong Ming,Tohru Gono,Yuru Chen,Yu Cao,et al.Gordonia iteranssp. nov., isolated from a patient with pneumon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14, 64(Pt 10): 3520-3525.Takeda K,Kang Y, Yazawa K, et al. Phylogenetic studies ofNocardiaspecies based ongyrBgene analyses[J].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10, 59(2): 165-171.Kang Y, Takeda K, Yazawa K, et al. Phylogenetic studies ofGordoniaspecies based ongyrBandsecA1gene analyses[J]. Mycopathologia, 2009, 167(2): 95-105.Kang Y, Tanaka H, Moretti M L, et al. New ITS genotype ofCryptococcus gattiiisolated from an AIDS patient in Brazil[J].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09, 53(2): 112-116Zhu J,Kang Y, Uno J, et al. Comparison of genotyp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clinical isolates ofCryptococcus neoformansvar.grubiibased on microsatellite patterns[J]. Mycopathologia, 2010, 169(1): 47-55.Aoyama K,Kang Y, Yazawa K,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linical isolates ofGordoniaspecies in Japanese clinical samples during 1998u20132008[J]. Mycopathologia, 2009, 168(4): 175-183.Hanafy A, Ito J,Kang Y, et al. Majority of Actinomadura clinical isolates from sputa or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in Japan belongs to the cluster of Actinomadura cremea and Actinomadura nitritigene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Actinomadura chibensis sp. nov[J]. Mycopathologia, 2006, 162(4): 281-287.康颖倩, 赵亮, 唐秀文, 等. 贵州及广西地区临床新生隐球菌微卫星分型研究[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3, 33(008): 588-589.康颖倩, 赵亮, 王梅竹, 等. 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临床株与环境株微卫星基因型的小鼠毒力实验研究[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1, 31(7): 577-581.康颖倩, 朱键, 罗振华, 等. IGS 基因及 RAPD 标记分析在加特隐球酵母基因分类中的应用[J]. 菌物学报, 2009 (5): 731-736.赵亮, 唐秀文, 王梅竹,康颖倩,等. 中国南方地区马尔尼菲青霉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4, 30(1): 36-39.王梅竹,曹煜,康颖倩,等.贵州地区临床酵母菌种类组成和分布[J].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4, 52 (8): 94-97.王梅竹,曹煜 ,康颖倩,等.贵州地区感染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白念珠菌微卫星多态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4,34(6): 431-434.王梅竹, 刘水清,康颖倩, 等. 贵州地区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的微卫星多态性[J].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4, 52(10): 103-107110.陈玉如, 赵亮,康颖倩, 等. 新生隐球菌毒力差异基因型菌株间部分毒力相关基因分析[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4 (8):577-582.金方,刘涛华,康颖倩等.贵州地区土壤中需氧放线菌的分离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2015,(3):114-117.赵亮, 王梅竹, 曹煜,康颖倩,等. 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表型变异菌株的基因及毒力对比研究[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2, 32(011): 943-943.帅文玉, 赵亮,康颖倩. 毫针及耳穴压丸加失眠护理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效果的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10)王和, 罗振华,康颖倩, 等. 贵阳地区慢性呼吸道感染 125 株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与基因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 2010 (1): 29-30.陈峥宏,魏洪,康颖倩.医药学常用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主编)江艳,王和,康颖倩,苑天红.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副主编)人物评价
康颖倩博士课题组是一个开拓进取,敢于挑战,充满科技创新凝聚力的团队,目前汇集了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8人,本科生9人,指导教师2人,是一支团结合作,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梯队。课题组以贵州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及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为科技研究基地、以贵州乐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贵阳舒美达制药厂有限公司为产业化研发平台,还与荷兰皇家科学院CBS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日本千叶大学真菌医学研究所等外方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并得到第二军医大学廖万清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真菌重点实验室白逢彦教授、云南大学李文均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指导与大力支持。课题组与日本千叶大学真菌医学研究所的学术合作协议,与荷兰皇家科学院真菌多样性研究中心签署了沼气发酵系统中生物废物水解工艺优化研究合作协议,与美国北卡州生态环保工程师陈自强签署了芳香疗法及堆肥茶等在抗病原真菌治疗中的研究协议等。康颖倩博士主要从事病原真菌与放线菌的分类及致病机制研究,在病原性真菌及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点、基因分型、毒力基因、致病机理及快速鉴别诊断等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同时也以微生物应用研究为基础,进行相关生物医药、健康保健产品及环境生态保护等项目的研发,例如姜黄纳米消毒液的产业化研究、枳鹤咏饩票8我喜祷芯俊⒖拐婢┨乇容练夷擅谆萍痢⒍灾泄拙破笠刀阍谔烊黄废低持械奈⑸锼饷赣呕芯康取
在前期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基础研究中, 课题组发现某些微卫星基因型的新生隐球菌存在毒力差异, 通过基因组比较及基因敲除等实验发现了相关某些毒力基因。应用类似的方法, 课题组对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白念珠菌也进行了CAI区微卫星分型。为探讨临床白念珠菌致病特点,课题组应用小鼠毒力试验对不同来源和不同微卫星基因型的白色念珠菌进行毒力检测,在小鼠模型生存实验研究中,发现白念珠菌的过度生长和反复的炎性刺激引起小鼠肾脏肿瘤可能性很大。近年来对于白念珠菌与肿瘤发生之间的报道虽然逐渐增多,但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还未确认其相关性。课题组正在致力于深入研究白念珠菌等病原性真菌感染导致小鼠肾脏肿瘤的现象,探讨及分析病原性真菌诱导小鼠肾脏肿瘤发生的相关机制和相关毒力因子,其预期研究成果将对病原性真菌所导致的炎症与肿瘤的关系提供深入的实验研究数据,为肿瘤发生机制的剖析及临床治疗带来新的理论依据。
在健康产业化研究方面, 2013年团队以技术入股,在贵州医科大学大学科技园内成立了贵州乐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贵州省植物园为企业提供了近百亩场地作为科技研发基地,主要致力于健康生态产品及技术研发。作为公司的科技研发团队,团队结合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特点,将微生物研究应用于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节能减排产品、环境生态保护等研究项目。
目前课题组申报的姜黄纳米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已获贵阳市科技局及国家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资助。课题组研发的姜黄成分纳米消毒液,比较市面上普通姜黄产品吸收率和抑菌率提高数十倍,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为将来生产安全有效的天然消毒产品产业化做好了铺垫。
课题组还与荷兰皇家科学院CBS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合作进行生物天然气循环系统降解生物废料的建设项目及优化研究,该课题现已获得贵州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立项。项目中针对贵州当地企业的生物废料污染的问题,课题组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对发酵前预消化的酸化水解步骤进行高效真菌水解酶的筛选提取和加工处理,选用二次发酵整合一体的生物天然气密闭循环系统进行环保处理,制备生物天然气供暖供能,即环保又节能。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发展的科研技术含量,也可以开发可再生原料生产、转化和再生资源利用。课题组还在研究应用极端环境中发现的嗜酸性真菌吸收石油中的硫,提高其纯化率,减少空气中的硫排放,从而达到降低雾霾污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