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蒉的个人简介
刘光蒉(1843―1903) 清末儒家学者、教育家。字焕堂,号古愚,陕西咸阳人。少年勤奋读书,1870年肄业关中书院,1875年中举。因未考中进士,绝意仕途,先后在泾阳、泾干、味经、崇道、凤山等书院讲学30余载。
基本内容
早年即推崇关中学者李J、杨双山学以致用的思想,受到西方新学和近代科学技术影响,视野开阔。从教不久即协助地方办理团练、蚕桑、白蜡、轧花,设立义仓、义学等社会活动和实业活动。
主张救国应先从普及教育做起,1895年,痛感《马关条约》的屈辱,创办“时务斋”,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派陈涛、邢廷英等赴京、沪求见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变法主张。提出“厉耻、习勤、求实、观时、广识、乐群”12字学规。
次年,建立崇实书院,设立致道、学古、求志、兴艺四斋,把爱国思想与实业教育结合起来。康有为视之为“海内耆儒,为时领袖”;梁启超誉之为“关学后镇”。
1897年,在三原建立励学斋。1899年居礼泉烟霞草堂,从学者十余人。1903年应甘肃总督崧锡侯聘请,去兰州甘肃大学堂任总教习。
著有《立政臆解》1卷及《孟子性善备万物图说》1卷、《史记太史公自序注》1卷,《前汉书艺文志注》1卷、《改设学堂私议》1卷、《烟霞草堂集》10卷及《大学古义》《论语时习录》等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