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同济教授)

时间:2024-01-06 01:11:54编辑:资料君

李杰(同济教授)的个人简介

李杰,1957年10月出生,河南省开封人,祖籍安徽省临泉县庙岔镇。丹麦奥尔堡大学荣誉博士。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建筑结构研究所所长。

人物履历

1978.1~1981.12,郑州工学院工民建,本科。

1982.1~1984.12,重庆大学结构工程,硕士。

1985.1~1988.12,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博士。

1989-1991,英国留学。

曾任郑州工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化工部抗震防灾研究室主任,工程防灾研究所所长。

1996年3月,调回同济大学。

现任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

李杰教授长期在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在随机动力学、混凝土损伤力学、工程结构与工程网络可靠度研究中做出了创新性学术贡献。在工作中,他提出了物理随机系统研究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随机结构与随机系统分析理论,包括:提出了随机结构分析的扩阶系统方法与随机建模准则;建立了随机系统分析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基本解决了结构动力可靠度分析与整体可靠度分析问题;在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和结构动力作用的物理随机过程模型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针对大型复杂工程网络的抗震可靠性分析与设计问题,长期努力,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包括:发展了以结构函数递推分解为核心的网络连通可靠性分析理论;建立了大型复杂工程网络功能可靠性分析的矩法体系;提出了以网络拓扑优化理念为核心的工程网络抗灾优化设计基本技术途径、并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研究,为解决大型生命线工程网络的抗灾设计与优化改造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并系统进行了城市地震灾场模拟与系统控制的研究工作。在工程系统抗震方向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地应用于7个大型工业系统、1个省级电力网络系统的抗震可靠性分析和8个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抗震改造之中。

学术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学部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安全与工程防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工程抗震》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20余个学术团体及学术期刊的学术职务。

学术成果

先后出版《地震工程学导论》(地震出版社,1992)、《随机结构系统――分析与建模》(科学出版社,1996)、《生命线工程抗震――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Stochastic Dynamics of Structures》(John Wiley&Sons2009)等6本学术著作;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200余篇;论著被他人引用5600余次。

荣誉记录

1996年,获化工部科技奖及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1999年,并受聘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特聘教授岗位;同年,获得国家杰出中青年科学基金,被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03年,所带领研究群体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计划;

2004年,被上海市授予“劳动模范”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5年,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

2008年,获得“李国豪结构工程大奖”一等奖;

2012年,李杰教授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4年,荣膺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颁发的弗洛伊登瑟尔(Freudenthal)奖章,成为该奖设立40年来唯一获奖的亚洲学者。

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励20余项。先后10余次应邀在国际系列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组织并主持14次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担任20余次国际系列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等。

2017年8月1日,李杰入围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上一篇:李博(陶艺师)

下一篇:卡斯提利亚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