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李宪)的个人简介
李宪(约1035 - 约1086),宋朝宦官,字子范,开封祥符(治今河南开封市)人,宋仁宗皇v年间补入内黄门,升供奉官。神宗时,屡次参与监督、指挥边境的征讨活动,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并取得胜利,官至宣州观察位、宣政使、入内副都知,迁宣庆使。一度兼管财政,节省冗费十分之六。又拓地降敌,开建兰州城,进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但亦曾一再违犯军令,贻误战机。由于宋代朝臣对宦官专政有高度警惕,所以反对重用他,不断弹劾他,最终他受到贬谪,后因病而死。
简介
走马承受,崭露头角李宪(约1035~约1086),字子范,开封祥符(治今河南开封)人赵。宋仁宗祯皇v年间(1049~1054),少年李宪净身入宫,开始了太监生涯。初进后宫的李宪,因不懂得皇家内宫多如牛毛的规矩而受到了不少斥答,但他自幼性格坚韧,在低贱繁多的杂役与管事太监的训责中,他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也学会了逢迎拍马。两三年之后,凭着个人聪慧,李宪补入内侍黄门。稍后不久,又迁升为入内西头供奉官。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赵曙晏驾。左右大臣急忙派人召太子赵顼入宫即位,但此时宋英宗的双手忽然又动了一下,守在灵旁的曾公亮(时任集贤殿大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心宋英宗还活着,连忙告知韩琦(时任宰相),要韩琦派人阻止太子进宫。韩琦十分镇静地说:“若先帝复生,即为太上皇,不得阻止太子入宫。”当时身为太子的赵顼被召入宫,临行前对东宫诸人说:“汝等谨守东宫门户,若陛下已选定更佳继承者,我还要回来的!”太子赵顼入宫后,在韩琦等人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是为宋神宗。
当年十一月,西夏人诱杀了北宋保安军知军杨定。熙宁二年(1069)五月,夏人又入寇秦州,杀死了秦州刘沟堡守将范愿,宋军死伤甚为惨重。在此后两年中,由于北宋没能满足西夏的诸多要求,西夏便在宋夏边地不断发生战事。
在北宋历史上,宋神宗赵顼算得上有为之君。据《宋史·神宗本纪》记载,他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当太子时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其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即位时,北宋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如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输送辽国、西夏大量岁币,致使朝廷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065)亏空额已高达1570多万。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广大农民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宋神宗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因对疲弱政治深感不满,且素来赏识王安石才干,故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未得其法,加之旧党的极力反对和破坏,最终以失败收场,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历史积极意义。清代王夫之虽称“宋政之乱,自神宗始”(《宋论》卷六《神宗一》),但是宋神宗的政治抱负和对北宋王朝的历史贡献是无可否认的。
神宗即位后,李宪先后担任永兴军、太原府路走马承受等职。因为当时辽国、西夏不断寇边,李宪多次上疏议论边事,颇合神宗旨意,因此备受宠信。熙宁三年(1070),朝廷派韩绛经略陕西,开幕府于延安。李宪在韩绛幕下担任走马承受。韩绛的爱将种谔想谋取夏人占去的横山寨,李宪极言不可,可惜当时李宪尚属人微言轻,种谔没有理会,率兵袭夏人于罗兀。赶走夏人后,遂带兵三万人修筑罗兀城(今陕西榆林镇川镇境内),又派都监赵璞、燕达修筑抚宁故城(今陕西米脂境内)。李宪认为将兵力这样分散,有失掎角之势,一旦形势有变,各路均将难以自保。韩绛、种谔的这一错误之举,果然不幸被李宪所言中。时隔未久,夏人攻取顺宁(故址不详),之后围攻抚宁。当时种谔正在绥德,闻得此信,茫然失措。有人建议他速召燕达援救,但种谔只知垂泪,竟然不能下笔。这一战,夏人大获全胜,韩绛、种谔新筑诸枞贾毓橄娜酥帧3⒌弥奖ㄖ螅嶂众涛曛萃帕犯笔埂⑻吨莅仓茫嘁虼粟刂酥荨S捎诶钕艽舜尾斡刖瘢灾械保斓蒙褡谝兄兀直慌赏佣(治今山西太原),在经略使赵c幕下担任走马承受。当时,赵c对李宪的军事才干也十分看重,两人对边事的论见往往不谋而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北宋王朝针对北方强辽的军事防御力量。
不久,李宪离开边镇回到京师,被宋神宗提升为后苑勾当。这虽然只是一个掌管苑囿、池沼、台殿、种艺等杂事的角色,但凡天子游幸,必须陪侍左右,故有更多面见天子的机会,所以在内侍省还是举足轻重的。正是借助这个机会,李宪赢得了神宗的充分信任。
督师熙河,河州大捷熙宁元年(1068),建昌军司理参军王韶上《平戎策》,认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首先应当收复河湟,如此则夏人腹背受敌,不攻自破”。神宗认为王韶之议颇为有理,决定在对夏关系上改变长期以来的守势,采取主动攻取的方略。熙宁四年(1071),任命王韶为洮河安抚司长官,开始经营洮渭地区,准备对夏用兵。熙宁六年(1073)初,王韶上奏请求兴兵收复河湟之地。神宗准奏,并专意委派李宪前往巡视督师,与王韶协力进兵。不几日,北宋大军便攻占河州(今甘肃临夏),拓地一千多里,招抚人口三十多万,连河州羌酋木征之妻亦被俘虏,史称“河州之役”。北宋在此设置熙河路(治今甘肃临洮),任王韶为经略安抚使,李宪亦因战功加封东染院使、御药院干当官。
夏人对此次役失利耿耿于怀,旋即开始报复,然而在牛精谷(故址不详)、珂诺城(后改名定羌城,今甘肃广河)两次战役中,宋军却再战再捷。宋神宗十分赞赏李宪的军事指挥才能,留他在熙河路安抚司干当公事,与王韶相为表里。
就在此年二月,表面上平息的河湟之地战事再起。本来宋神宗以为河湟已定,遂调李宪前往~延路督师,但是被赶出河州的夏人酋长木征又联合董毡、鬼章羌兵卷土重来,攻占河州踏白城(今甘肃积石山m藏旧城村,故址尚存)。新任河州知州景思立闻讯,连忙集结兵马杀到踏白城,但因出师匆忙,加之敌我众寡悬殊,战斗刚一开始,景思立所部便处于重重包围之中。夏人复仇心切,蜂拥而上,宋军官兵死伤极为惨重,连河州知州景思立也战死在乱军之中。攻破踏白城的木征等人,旋即把河州城团团围住。按照常理,木征攻进河州易如反掌,但他不急于攻城,只在城外喧嚣,声言要杀尽宋军官兵。
十万火急的战报接连送进京城,宰相王安石等人主张保存实力,放弃河湟地区。宋神宗-时也拿不定主意:不弃河湟,可能导致泰安战事更为惨重的失利;可是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好不容易夺回土地,就这样放弃,未免太失大宋皇威。思之既久,还是降旨准许了王韶的请缨之奏。
此时李宪正赶往~延路(治延州,今陕西延安)按视军情,行至兴平(今陕西咸阳境内),听到河州兵变的消息,立即停了下来,静候朝廷旨意。时隔不久,就等来了宋神宗的旨意:诏令李宪赶赴熙河路(治熙州,今甘肃临洮),与王韶汇合,共同应对河州之变。
王韶是一位有勇有谋的老将,他深知木征等人久围河州而不取,势必是想伏兵于河州城外以待消灭北宋援军,而一旦失去外援,再攻河州即如探囊取物,况且他们已与结河羌人结成掎角之势,互为照应。-旦北宋援兵到来,便可合力图歼。鉴于此种形势,王韶决定先破木征的合围之势,再反过来攻其外援,这样,河州之围可以不战而解。而李宪主张以赏赐激励将士,突杀木征。
王韶、李宪二人在战术上有了分歧,又一时难于说服对方,最后只好折衷处理:各率一路,各依其计而行。王韶遂率锐师绕开河州,直袭定羌城,出其不意全力攻打结河羌,切断了西夏通道,继而命偏将进入南山要冲。李宪则率所部在河州城外督兵力战。
早在李宪巡视泰安之前,宋神宗曾赐给他一面黄旗,旗上御书七个大字:“用命破贼者倍赏。”他深知泰安将士心向王韶,随己而征者斗志不盛。于是,出征前手执黄旗立于军营门口,号令三军将士说:“此旗乃天子所赐,众将士望旗而战,即如天子亲临督战,敢不用命!”将士们果然精神振奋,争呼誓死向前。李宪又督促众将士将傍山建造的所有营帐烧掉,以表示死战之决心。之后,开赴河州前线,与木征所部在河州城下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这一仗,直杀得天昏地暗,双方折损极为惨重。直到李宪又生一计,命部将抄后路烧毁了木征等人的毡帐时,羌人这才人心大散,纷纷逃往踏白城死守。李宪顺势挥师,大破敌军,一举攻取踏白,并进至余川(故址不详),连破十余座城垣堡寨,木征见大势已去,遂率残部来宋营投降。
河州之设的胜利,犹如给宋神宗注射了一支兴奋剂,满朝文武亦大事庆贺。王韶拜为观文殿大学士、礼部侍郎,李宪则以功加昭宣使、嘉州防御使。回还京师后,又升为入内内侍省押班、干当皇城司事,均为令人侧目的恩宠。
经营泰安,拓地降敌在叙说李宪经营泰安之前,先插述一段南征交趾之事,以旁见李宪其人。
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因广西经略使沈起妄杀无辜,激怒了交趾(今越南河内)民众,他们集结队伍,奋起反抗。熙宁九年(1076)九月,安南军(今越南北部)进攻北宋广西路的古万寨(今广西扶绥)。十一月,又出动六万军队,分水陆两路大举攻宋。水军渡过北部湾,攻占钦州(今广西钦州)、廉州(今广西合浦);陆路则直逼邕州(今广西南宁)。安南义军所到之处张贴榜文,说中国实行青苗之法以穷困百姓,他们出兵就是为了拯救百姓。当时北宋君臣极为震怒,宰相王安石亲自起草了《讨交趾檄》。宋神宗诏命赵c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以李宪为副使,总九将军前往讨伐镇压安南。
在此前的熙宁三年(1070),李宪曾在赵c幕下担任过河东路走马承受,当时赵c虽然对李宪的军事才干颇为看重,但对李宪生性残忍、贪功饰过的毛病也是十分清楚的,此次南征为正副使,赵c深怕李宪更加妄为,掣肘自己,于是上奏神宗,疏曰:“朝廷设置招讨使,军事应当一致,节度号令应以一人为主。”言外之意是想把南征决策权归于自己一人之手。赵c请求罢免李宪。神宗问其谁可替代李宪,赵c说郭逵对南疆边事熟悉,宜用为宣抚使,自己甘愿为副,协助郭逵征讨安南。李宪闻讯十分不满,深为衔恨,在神宗面前讲了赵c很多“昏庸无能”之类的谗言。宋神宗对李宪的话深信不疑,遂改命郭逵为安南道招讨使,降赵c为副使。几个月后,郭逵率军打败安南军队,交趾王李乾德奉表乞降。
其实,在改命郭逵为安南道招讨使、降赵c为副使的同时,宋神宗安排李宪仍回泰安边疆,计议秦凤、熙河诸路边事,并严令泰安诸将皆听从李宪节度。当时,御史中丞邓润甫,以及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砺等人纷纷上疏,认为“西羌之祸害小,任用李宪之祸害大;李宪无功祸害小,李宪有功祸害大”,极力反对李宪法主持泰安军务,但因神宗对李宪恩宠有加,极为信任,还是维持原命,诏令李宪赴泰安就任。
李宪深知朝臣对他担任西疆帅臣颇为不满,为了博取宋神宗的宠信,不给朝臣以抨击他的口实,他决心在泰安边疆建功立业。熙宁九年(1076)五月,羌酋隆吉卜等率众扰边,羌人降将木征请求带兵征讨,以报效宋朝不杀之德。李宪部将大都认为不能予以应许,唯恐木征有诈,但李宪却支持木征,说“有何不可羌人天性畏惧贵人。木征本为贵人,当能取胜。”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拘谨,况且当此关头,如果朝廷对木征将信将疑,反而会加深他对北宋王朝的贰心,不如因势利导,给他一个报德机会。于是力排众议,派遣木征带兵征讨。
木征盛装出征,与隆吉卜所部对面列开兵马。隆吉卜手下大都是临时凑集起来的散兵游勇,见到木征如此威风,先自没了斗志。木征挥戈掩杀,李宪的后续部队也乘机而上,于是大获全胜,酋首隆吉卜也战死于乱军之中。这一仗是李宪重返泰安的第一次大捷。不久,另一支由董毡率领的吐蕃军队也迫于宋朝神威,前来归顺。消息传到京师,宋神宗自然恩宠倍至,加封李宪为宣州观察使、宣政使、入内副都知,后又迁为宣庆使。
当时,由于北宋王朝对西夏连年用兵,国家财政颇为吃紧,粮饷军需物资往往匮乏不继,朝臣对此早有不满。神宗又诏命李宪兼管熙河、秦凤两路财政。李宪受命,果断裁减了十分之六的冗费开支,使得泰安财政顿时缓解,可谓经制有方。同时,李宪为了讨好神宗,每年将西山(今甘肃和政境内)的巨大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以供神宗营修宫殿。为此,宋神宗专门在京师瑞皮坊赐给他一座华丽的园宅。
灵州失利,罪不容赦元丰四年(1081),西夏发生政变,西夏惠宗李秉常失位被囚,国内一片混乱。是年五月,西夏保泰统军禹藏花麻以国主李秉常罹遭囚禁为名,敦请北宋王朝发兵进攻梁氏(西夏外威梁太后摄政)。北宋王朝认为这是对西夏用兵的难得机会,于是神宗御笔亲书伐夏之命,发动五路大军进攻西夏,李宪不仅参与其事,而且被任命为五路统帅,掌有节制诸路之重权。
此次伐夏,可以说动用了北宋王朝泰安军事全部精锐:熙河路经略使李宪领兵出熙河;~延路总管种谔领兵出~延;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领兵出环庆;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领兵出泾原;河东路经略使王中正领兵出河东。五路大军,共集结五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围攻西夏。宋军的作战计划是:泾源、环庆两路先取灵州(今宁夏吴忠境内),然后直取兴州(今宁夏银川兴庆区);河东、~延两路会师夏州(今陕西靖边),再取怀州(今内蒙准格尔旗境内),最终直逼兴州,企图一举荡平西夏。这在宋神宗给李宪的诏书里也有明确的表述,说:“此番用兵,非一般战事耳,意在荡平项羌。此决非小事矣,若不上下一心,将士协力,何以致胜故当不惜爵赏,以励三军将士,一举图之!”这说明北宋王朝是抱着消灭西夏的决心来进行这场大规模战争的。
西夏皇太后粱氏听到北宋王朝准备大动干戈的消息,慌忙分遣自己所能控制的各监军司兵,由大元帅梁永能总领抵御。
八月,李宪率师先进入西夏境内。驻守在西夏西使城(今甘肃榆中三角城)的党项族首领讹勃哆闻风而降。粱乞埋(梁太后弟)派兵数万赶去增援西使城,行至半路,听到讹勃哆降宋消息,只好退守龛谷城(今甘肃榆中小康营乡境内)。龛谷城本是西夏粮仓之一,李宪占领西使城之后,乘胜挺进龛谷城,大获全胜,遂改城为寨,所储大量粮谷尽为宋军所得,加之弓箭等兵器无数。至此,李宪已夺得伐夏头功。接着,他派副将驻守此地,又挥师向西攻取兰州。
正当此时,~延总管种谔率部在米脂寨(即毕家寨,今陕西米脂),击败梁永能八万大军。接着,相继攻克石州(故址不详)、夏州(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银州(治今陕西省横山县东,后移治永乐城,即今陕西省米脂县泰安)三重镇。环庆经略使高遵裕迫降西夏清远军守将嵬名讹讥。河东经略使王中正所部因一路尽是沙丘沼泽,行动缓慢一些,但抵达宥州(今内蒙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古城)之后,夏兵也闻风溃逃。宋兵入城,城中老弱病残五百余户杀戮殆尽。泾原副总管刘昌柞入夏后,在葫芦河与夏人决战,结果夏人大首领没罗卧沙、监军使梁格嵬被杀死,梁乞埋之侄讫多埋等二十多人被俘。刘昌祚乘胜攻入呜沙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市),得到夏国库粮百万余石。在此节节胜利之际,李宪在兰州上疏宋神宗,请求筑兰州城建立帅府,以震慑西夏。
西夏军队一败再败,梁太后向群臣询问应对之策。多数将领主张举兵迎击,但老将嵬名令公却不以为然。他向梁太后建议:不必再与宋军力战,以二世诱引宋军深入兴州(今宁夏银川兴庆区)、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腹地,然后以轻骑截断宋兵粮道,“宋兵无食,不战自困”,后再伺机决战。梁太后果断采纳了这一建议,调集十二监军司十万大军,重点防守兴州要冲之地。
十一月,刘昌祚率军五万首先攻到灵州城下。接着高遵裕也率兵赶到。就在刘昌祚即将入城之际,高遵裕害怕这次战功被刘昌祚拔定头筹,便利用节制刘军的权力阻止刘昌祚攻入灵州,定下了所谓合围灵州的下下之策。当时,宋神宗也深恐刘、高孤军深入兴、灵二州有所不测,急命李宪亲率重兵、押运粮草从兰州赶往兴、灵二州,董毡也率吐蕃军协助同往,以为后援。但此时的李宪却一心放在建立兰州帅府上,对于再趋重兵增援并无甚多兴趣。在进发兴、灵二州的途中,因为遇到了夏人的阻截,李宪错误地决定折道天都山(今宁夏中卫境内),焚烧了西夏的南牟内殿和所有馆库,迫使西夏统军星多哩鼎退守葫芦河流域,然后班师回到了兰州。
就在这时,高遵裕、刘昌祚围困灵州城十八天却仍旧不能破城,早已粮饷不继,又值天降大雪,兵卒饥寒交迫,斗志渐渐衰颓,可谓进退维艰。粱太后见时机已到,便下令决开黄河七级灌渠,淹灭高遵裕围城大军。可怜宋兵十余万众,冻溺而死者不计其效,夺路逃生者仅有一万三干多人。这次大规模的伐夏行动(史称“灵州战役”),除李宪所部之外,其他各路大军均困于灵州,因粮草断绝,先后惨遭溃败,北宋王朝共计损失近四十万人。
战报传至朝廷,神宗大为恼怒。元丰五年(1082)正月,降旨高遵裕责授郢州(今湖北钟祥)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种谔、王中正、刘昌祚分别受到降职处分。李宪未能率部及时赶到灵州相援,董毡所部也严重失期,两人均出师无功。事后,李宪深知此次军事失利非同小可,便急忙上疏神宗,一方面强调自己开发兰州、会州有功,另一方面又以中途受阻、无法如期赶赴兴、灵二州为借口,把罪责尽量往其他将领身上推卸,企图以此邀功弭责。同知枢密院、宰相孙固认为李宪未能如期会师,按律当处斩刑。然而在对李宪的处理上,神宗与朝臣发生了严重分歧。神宗认为李宪经营泰安数年,功大于过,再加上李宪的强口狡辩,并且此役确实客观上保存了熙河路大军,于是只是诘问董毡失期的原因,对李宪以粮不济为借口而赦其无罪。
对此,李宪感激涕零。为了纳忠效信,时方灵州兵败三月,李宪上书神宗,请求再举伐夏,以将功补过。神宗问计于宰相王,王见风使舵,表示可以。宋神宗又问计于王安礼(王安石弟),王安礼认为过于仓促,难免再败。由于宋朝新败,朝议不一,所以此事不了了之。不久,神宗催李宪回京议事,并诏赐白银、丝帛甚多,任命其为泾原路经略安抚制置使,配给卫士三百人,加封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后来,诏令其重回熙河路任职,并节制秦凤路诸将。
屡遭贬降,终老陈州西夏击败北宋五路大军后,对北宋边境地区的侵掠更加肆无忌惮。为了固守边镇,元丰五年(1082)七月,宋神宗委派给事中徐禧、内侍李舜举巡边来到~延与种谔商议,准备在夏、银、石三州交界地段修建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境内)。又命李宪与徐禧掎角而守,互为应援。种谔认为此地依山而无水,有犯兵家所忌,不应当建城。宋神宗不听,反而下令徐禧率领蕃、汉兵民兴工修筑,并限十四天把城修好。徐禧筑起永乐城后,留下副总管曲珍领兵一万驻守。因为永乐城的修筑对西夏的确构成了极大威胁,加之夏人新胜,斗志正盛,于是从全国调发三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永乐城。徐禧同将领们登城西望,但见夏兵弥原遍野,难以看到边际。西夏骑兵“铁鹞子”也渡河来攻,势不可挡。
徐禧是一个虚浮文人,不但不懂军事,而且贪功生事,结果七万多大军溃败于永乐城下,将校们大多战死。徐禧带领残兵退入城中后,永乐城便被夏人团团围住,并切断了水源,城内士兵乃至于绞马粪汁以饮,渴死者大半。又派出两支强悍部队截住了李宪、沈括两路援兵。夏兵乘雨夜急攻,永乐城终致陷落。北宋损失重要官员二百三十多人,徐禧本人战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城之战”。此役,先后致使北宋折损近二十万兵马,粮草辎重无以计算。一心想在兰州建立帅府的李宪并非想要坐观永乐城陷落,但客观上既害死了徐禧,也损害了自己。因为夏人在攻破永乐城后,即遣重兵入侵兰州。
此战大败不久,李宪奏请再起大军,主张把兵力集中在泾源一带,自西宁寨(今青海西宁)设置堡障,直抵呜沙城(今宁夏中卫境内),驻兵屯防,讨伐西夏。李宪督运粮草,声称秉受神宗圣旨,自都转运使以下不能如期按量转运粮草者皆当处死。老百姓因见前次被征去服役的人多数冻饿而死,都不愿意再去运送军粮,出钱百缗也无法雇得民夫。为了逃避徭役,百姓纷纷入山立栅自保,不听调遣。官吏便往山中催逼百姓,动辄殴击,解州(今山西运城)一带甚至出现械责县令犹自不能招集服役百姓的现象。另一宦官李舜举对李宪所为十分不满,上疏神宗:“陈师边境,劳民伤财甚矣!”神宗这才下令李宪罢兵,召其回京,进赐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而后复还熙河。
元丰六年(1083)二月,西夏进犯兰州,首破西门关。兵马钤辖王文郁募集敢死队七百余人,在黑夜缒城而下,手持短刀突袭夏军营地,西门关得以收复。李宪因守城不力被降为宣庆使。李宪认为兰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西夏必争之地,尽管西夏曾经多次聚兵却假装平静无事,意在集结重兵以寻求时机大举进攻。因此,命令增修城守堑壁,积存城守器械,积极做好了守城准备。尽管李宪率所属部众据城固守,但兰州毕竟是一座孤城,即便未被攻克,也不可能再对西夏构成什么致命威胁了。次年冬天,西夏果然大举进攻兰州,步骑号称八十余万。由于李宪做了充分发准备,西夏围城十余日而未能攻克,终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兵。神宗诏令李宪遴选精骑追击,果然取得了胜利,但李宪却夸大战功,奏报全胜。永乐城将士尸骨未寒,李宪却在兰州频频向朝廷递送捷报,从而激怒了朝中大臣。御史中丞刘挚上疏神宗,终以妄奏军功罢职。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哲宗赵煦继立,由高太后临朝称制。高太后虽对李宪素无恩怨,但为了平息众怒,先降李宪为永兴军路副都总管、提举崇福宫。御史中丞刘挚上疏:“李宪贪功图名,屡于泰安边疆滋生事端,罔上害民,贻患国家。五路会师兴州,李宪失期;夏兵围攻永乐,李宪羁而不援;后又屯兵兰州,遗患至今。”请求罢免李宪。高太后一向保守,反对神宗改革和泰安用兵,见到刘挚所疏,遂降李宪为宣州观察使,不久又贬为挂职南京的右千牛卫将军,准予居住陈州。一向横刀立马、耀武扬威的李宪,就这样终老于陈州贬所,时年五十一岁。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有重兴泰安军事之意,遂追赠李宪为武泰军节度使,初谥敏恪,后又改为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