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化君的个人简介
姜化君,男,亦名化军、云潇。河北邯郸魏县人。先后毕业于邯郸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画院。中国老子书画院院士,中国北方画院理事会副理事长,赵都书画院院委,新兰亭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其山水画寓传统于现代,深得当代山水画大家贾又福、杨延文艺术精髓,清雅空灵而浑厚大气,色墨互嵌,浑融和谐。墨法独到,风格独特.
姜化君从艺简介
姜化君,男,亦名化军、云潇。河北邯郸魏县人。先后毕业于邯郸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画院。中国老子书画院院士,中国北方画院理事会副理事长,赵都书画院院委,新兰亭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其山水画寓传统于现代,深得当代山水画大家贾又福、杨延文艺术精髓,清雅空灵而浑厚大气,色墨互嵌,浑融和谐。墨法独到,风格独特
。
姜化君艺术成就
《皖南烟雨》获“万浩吉祥杯”邯郸玉树心连心书画大赛金奖。
《野山凝碧》入展世博会城市之星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并被收藏入编画集。作品和艺术简历被《书画家报》推介。
摄影作品《四股弦》获“梨乡水城杯”河北省摄影大赛金奖。
摄影作品《梨乡娃儿》获邯郸市“人口杯”摄影大赛一等奖。
《黄土遗韵》获第五届“中山文博园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空山悦鸟性,青翠湿人衣》入展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并入编画集。
《和谐山村》获“祖国在我心中”河北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书画大赛银奖。
《听说春天回来过》入展“鱼水情”全国第二届双拥书画展。与郭宝君、庄小雷、买鸿钧等著名画家老师赴北京门头沟写生。
作品与艺术简历被《中国CEO》杂志《艺术名人坊》和《书画艺术与传播》推介。
《山抹微云》入展残奥委、国家残联主办的中国当代画家作品展,并被收藏。被授予“爱心画家”荣誉称号。
《野山苏醒》入2008全国中国画展。
与郭宝君、李小可等老师赴皖南黄山写生。
与导师郭宝君及工作室同学会同李小可工作室同学赴北京十渡写生。入北京画院郭宝君山水画工作室学习。深入传统,得导师墨法心传。同时受教于王明明、杨延文、李小可、石齐、王文芳等老师。研习杨延文先生墨彩交嵌之法和“李家山水”,画风又为之一变。
沉潜磨炼,八次深入太行山写生与封闭式创作。创作《一米阳光》、《溪山清远》、《南坪纪游》、《三月雪》等作品。
2000年
师从白莲胜老师学习贾又福先生山水技法,并得孙晓东老师指点,二师俱为贾又福先生门生,从而得与贾先生神交,渐悟本派山水笔墨真谛。
师从白云乡老师学习“白家样山水”。
1998年
入河北师大美术系本科班进修国画。
姜化君媒体关注
丹心-片绘山魂山水之美,本就千山万面,但若能尽情挥毫胸中丘壑,又何其难哉!
画家姜化君,不惟模拟山水自然,而将自己内心的坚守与寂寞以一笔一笔的墨痕交叠在浓淡千变的诗意里,脉脉散发着对时空的玄想。他将山水自然之境,都装载于内心的角落,任岁月的磨砺将无尽的水墨意蕴在空灵中沉浮,幻化出厚重里的空灵,绵密里的温婉,实在是让人无法不喜欢。闲暇时思想起来,姜先生的画的确有趣。你可用截然相反的语词来概括他不同的绘画风格:雄浑与空灵,恣肆与细腻,厚重与温婉,大气磅礴又不失妩媚,这些看似矛盾的风格,又如此奇妙地出现在同一位画家的画面里。
事实上,我对姜化君先生并没有多深入了解,但喜欢他的画,从这奇异的融合里,我似乎看到一个有气格与胸襟,但心思温婉细腻的男子,他没有竹林七贤般的桀骜恣狂,却深沉稳重,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之下,向不同的艺术方向进发,看似曲折之境,实在是走得辽远,远得让你看不到他的身影和足迹。
艺术家要常常以自然为师,但单纯的师法自然,不但桎梏了画家的想象力,而且,不利于心灵的空阔。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的是将自然投在心湖的影儿,以自己独有的水墨语言倾诉给一个空想的知音,用斑斑墨痕诉说心胸里的超逸与文化思考的沉淀。化君先生的水墨山水,每一幅都展现了自己对水墨的凝思,对山水的眷恋与怀想,如同对着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心情总是美好。他用绵密相叠的墨点,舒展出心底的意绪,却在每一次的创作中,追求新的情致,仔细观摩,便能一眼见出不同的风貌与意蕴来。看他的画,似乎看到画家气定神闲又不辞劳苦的进入无人之境,一遍遍的皴染,一遍又一遍用新的墨痕遮蔽旧的墨点,那浑厚华滋的感觉就魔术般的将巍峨山水呈现于你面前,令你惊诧,令你欣喜。在看似“满”的构图里,流溢着空灵淡远。今观姜化君先生的山水《野山苏醒》,便发现,他的画里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更有独到的审美意蕴。其厚重的笔墨语言,契合着他对于宇宙人生的思索,给人以强悍的生命之律动。《野山苏醒》,在山石立体感的塑造上借鉴了“黑龚”的积墨法,用墨色的深浅素描山之结构,勾皴的线条塑造出阴阳向背的体块,每一笔都暗含着巨大的艺术张力,相互交叠遮掩的山体,雄伟的矗立在画面中央,但山体的上面和底部,都飘荡着莽莽墨色,它们宛若一条条黑色飞龙,从彻夜的黑暗中惊醒,昂起头,摇晃着刚刚醒来的身躯,呼啸着山间的野风,准备发出惊天的龙吟。山之雄浑,云之恣肆,皆在气韵生动的画面里流溢。画家用自己独特的笔墨探索,将传统的“留白”为云的方法颠覆掉,将你置身于荒原旷野的黎明将来之际,让你油然而生对光明的期待。
画的风格统一相对画家来说,是容易的,每一幅都求新求变,就没那么简单了。就像那个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古巴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那样,将毕生的经历用于探索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一样,他的对艺术创新的追求显得是那么可敬。姜化君先生的作品《雪漫太行》,着重描绘了山雨迷蒙的苍茫境界,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画的山是北方的雄阔伟岸,近处的清晰可辨,越远的山也越加淡远,重重叠叠的山峦,糅合在诗意的烟雨里,烟云则是南方的飘渺升腾。实际上,在我的家乡平谷,这两景都是真真切切融合在一起的,但因雨中难得登山一游,便不为人知罢了。温婉的与空灵,竟在这样的烟雨里,揉而为一了。
每位画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会对自己的绘画方向做不同的调整。姜化君先生似乎也不例外。在他的系列山水中,我也发现了一些特例,譬如《凤凰岭的回忆》,譬如《秋意阑珊》,他又将传统的山水笔法减弱,甚至弱化为色彩的陪衬,但在这些画面上,你又绝看不到过多的色彩。你似乎陷入画家设置的一个悖论里,纠结不清,但你看到的美会告诉你,这是色彩与笔墨结合的另一种至高境界了。
山水画要想达到美的极致,实在太难。有些画家即使穷其一生之力,也未必能达到山之巅峰,有些画家却在抵达传统的高峰后,峰回路转,进而向新的山峰之颠登攀,真诚的祝愿并希望姜化君先生早日抵达这样的化境。
姜化君绘画之道
浅识中国画之大气大气者,画之大家气象也。“大气”有多种释义,在这专指古今中国画大家作品里透析出的感觉与气度。
要想画好画,首先要在内心承认自己是个“画家”,真实认清自我;要想画出大家气象,首先要研习大家的“路数”,传承其线脉源流。古今成大家者,各有其成为大家的条件,而其画里的大家之气,细研当有共性可循。凡大家者,画以意境为上。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中国画的最高美学要求不是笔墨,不是“丘壑”,而是意境和境界。我的老师杨延文先生在北京画院的一次修养课上如是说,做画家,要有大美术的意识,“心源”决定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一“境界论”在中国传统美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词是如此,所有艺术殊途同归,画也是如此。所以,脱离了意境美,中国的绘画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或者是对自然的简单模写上。道在上,技在下;艺在上,术在下。如果我们站在大文化的背景下,仔细分析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历朝历代的任何一个大家都有一条很清晰的传承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对意境和境界的追求。技法可以发展变化,但意境和境界始终是中国画的核心。中国画意境的产生,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凡大家者,画无纤弱之笔。中国画用笔,讲一个“力”字。“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于用笔”。中国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画家的天机才华,全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溢。在中国美术馆看“无声的呼唤――贾又福五十年艺术回顾展”,贾先生巨幅山水中的线很粗,粗得令人匪夷所思,并把先勾勒的线小心留出而不为后来的积墨所覆盖,把每一根线的力量送到底。其师李可染的线更是如此,用笔力求朴拙,融入碑意,水无细波,石无细纹,树无细枝,坡无细草。有人说看李可染的画不用看全貌,只要看一段线就能认出是李家山水。可见李可染的线不仅势雄力强,而且具有了符号性的象征意义。我们再看其他大家的画,他们的用线或粗或细,但不管是粗与细,无一不是笔力十足,绝不流于纤弱、犹疑、孤立。凡大家者,画中处处见笔。我的导师郭宝君时常提醒学生,任何一位成功的画家,其画面必整,而用墨必见笔。墨法是建立在笔法的基础之上的,无笔不成墨。即使是泼墨,也要讲究用笔的方位、疾徐,不拘小节而又认真凝重。而积墨的妙处,也正在于每一层墨色、笔触的不同变化,下笔位置的偏移。我们的院长王明明老师主张把传统的笔墨发展到一种极致,而不要片面的追求笔墨的形式。他画画用线较多而处处见笔,上色时喜欢每每在色未干之际再皴上一点墨,这样既有了用笔的美感,又增加了墨色的厚度感。白云乡老师的画更是先以讲究的笔法勾皴颜色,趁色未干而皴以焦墨。这种方法以至于成了河北“白家样”的主要技法,仿效者甚众。我们在研究笔墨问题时还发现,大家笔下笔墨、丘壑都是为意境服务的,当笔墨与丘壑发生矛盾时,舍丘壑而取笔墨也。只有突破形体的约束,笔墨才能得到解放和自由。这种不拘泥于形体的表现方法,是中国画“写意”的精髓所在。所以,纵览中国画大师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有抽象的因素,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凡大家者,画当个性鲜明。一定要画你自己,你的画不要像任何人。找准一个属于自己的点,坚持不懈地挖下去。大的方向不要变,线脉不要断,一口井打到底。古有禅语云:“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不是为人难共聚,大都缁素要分明。”如果画出来都是一个样子,天下一片黄,点子漫天飞,艺术就沦于悲哀的同化意识。现代的画家中,这种同化意识表现的尤为突出,尤其是在一个具有一定成就的大家门下,能做“透网鳞”者,鲜矣!绘画大家或者大师的光环对于其弟子的引力笼罩是致命的。凡大家学老师绝不像老师,李可染汲取了老师齐白石的用笔、黄宾虹的“层次”,即用墨等精神性的东西,而绘画风格却绝不落齐、黄窠臼。贾又福从李可染处继承了“苦学”精神、黑入太阴的意蕴、大黑白灰的整体关系、“以大观小”、“似奇反正”的构图法则,摒舍了李可染的逆光与挤白,加入了现代构成,画面语言更加抽象化。贾又福老师在《创作心得》中说,古今大家无一例外的创作出各自的一套高标准艺术程式。这程式绝非前人现成的符号,是翻遍画史而不可见到的、全新的、生机勃勃的程式。凡大家者,心当志存高远。近现代诸多大家都是站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高度,抱着改造中国画的宏图大志,并为之不懈努力。欲画中有大家气象,一定要有历史的审美,切不可盯着一个小圈看,围着一个小圈转,甚至钻进一个小圈怡然自得的原地打转转。尤其是在书画界成点小名气,便裹足不前,生怕一变就坏了辛辛苦苦挣来的老本。这样下去必将越画越紧,越画越僵,越画越小家子气。画来画去,最后画成了“行活”,人也由画家沦为了“画匠”。画画这一行要作为事业而不要作为职业来做,画画的人在心态上至少也要把自己当做“画家”。好多人鼓吹自己的画如何如何,卖多少多少钱,是什么什么会员,获得什么什么大奖,很是威风,但一看画却很一般,这是自我膨胀,不是自我承认。做画的基本心理素质是自信,只有具备了真正的自信,将精神注入笔端,画里才有灵气。画里有灵气,气韵方生动。“大家”毕竟是少数,或者你还不是“大家”,也可能穷其一生的努力也成不了“大家”,但画不可不具大家之气,所以一定要把心中的那盏灯塔明明亮亮、清清楚楚的定在“大家”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沿着“大家”的路子走,直至“大师”!只有人有了大气、正气的内蕴,画中方见大家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