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盖蒂

时间:2024-01-03 13:03:00编辑:资料君

利盖蒂的个人简介

利盖蒂?捷尔吉?山多尔(匈牙利语:Ligeti Gy?rgy Sándor,1923年5月28日-2006年6月12日),当代古典音乐先锋派作曲家。 原籍匈牙利,1956年离开匈牙利,先在科隆作电子音乐实验,1967年入奥地利籍。利盖蒂虽然受电子音乐的启发,但是它主要还是创作用传统乐器演奏的作品。

个人履历

利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先锋音乐代表人物之一,是继 过后,匈牙利最重要的音乐家。作为 匈牙利犹太人的后裔,他在匈牙利接受音乐教育,该国音乐深深植根于他的血液之中,并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盖利蒂六岁时,全家迁居罗马尼亚的第二大城市克罗日,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歌剧,第一次听到了音乐会,这些都促使他日后对音乐的迷恋。青年时期,利盖蒂在克劳斯堡音乐学院随匈牙利作曲家福尔考什(Ferenc Farkas)学习作曲、和声与对位。二战以后,他重新考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瓦雷兹(S. Veress)和福尔考什,恢复了他的作曲学业。1950年,利盖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次年留校任教,直至1956年。1956年,由于政治原因,利盖蒂逃向了西方,并结识了西欧先锋派的一批领袖人物,如施托克豪森、艾默特(H.Eimert)等。1971年利盖蒂当选为奥地利“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的副会长,1975年被授予德国勋章和汉堡市巴赫奖,1986年获得格文美尔奖(Grawemever),1996年被授予国际音乐会议奖。

音乐创作

于利盖蒂的音乐创作,英国著名音乐学者 保罗?格利菲斯在他为《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所撰写的“利盖蒂”条目中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匈牙利时期;二是从1956年至歌剧《伟大的死亡》;三是自歌剧《伟大的死亡》以后。

匈牙利时期

这一时期利盖蒂的音乐创作在内容上具有民族化的倾向,创作技法上虽然保留着传统调性,但 半音化的处理方式已使调性建立得不那么牢固了。在体裁上主要涉及有合唱、钢琴 独奏与 重奏、室内乐以及 管弦乐等形式。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主要有3首《维厄勒斯歌曲》、4首《 婚礼舞曲》、5首《阿尼拉歌曲》等。这些作品在歌词内容上与 匈牙利紧密联系,在音乐上除吸取了匈牙利 民歌旋律 音调外,和声上还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 牧歌作曲家,如拉絮斯、杰苏阿尔多等的影响。器乐作品的创作包括钢琴作品《夜晚和早晨》《两首随想曲》《莱切卡组曲》和《第一弦乐四重奏》等室内乐作品。这些器乐作品在音乐风格上比较接近 巴托克和欣德米特,创作技法上喜欢采用结构展开的手法,例如,在《第一随想曲》中,作曲家利用动机的 变奏、重复和衍展等方法促进音乐的发展,音乐织体强调线条感、层次感,利用对比复调的手法,使多个声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莱切卡组曲》是利盖蒂在匈牙利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实验性作品,创作于1951至1953年间,作曲家试图通过莱切卡这一古老的器乐体裁形式,对新的音乐语言的组织方式进行尝试。整首作品分成十一个段落,前七段分别建立在作曲家设定的1个音、3个音、4个音、5个音、6个音和7个音的基础上,通过组合、变化、发展来进行音乐创作,实现作曲家原定的音乐构思。作曲家在此仿效了巴托克《小 宇宙》的创作形式,表达了对巴托克的怀念之情。

从1956年至歌剧伟大的死亡

1956年,利盖蒂到了奥地利,开始了他在西方的音乐创作。初到异国的艰苦生活并没有压倒利盖蒂,在施特克豪森、艾默特等电子音乐大师的帮助下,利盖蒂加入了设在德国的著名的科隆电子音乐实验室。此后,利盖蒂的创作受到了电子音乐创作思维的极大影响,产生了一批世界瞩目的作品,确立了利盖蒂世界级作曲家的地位。利盖蒂认为:“声音总会使他产生各种颜色、形式等方面的联想。反过来颜色、形式也会使他产生联想到声音。我写的是不纯的声音,受到了污染的声音。”②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管弦乐曲《幻影》(Apparitions)、《大气》(Atmosphères),合唱曲《安魂曲》《永恒之光》(16声部合唱曲),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长笛与双簧管双协奏曲》,弦乐队与13件乐器的《室内协奏曲等》等。此外还有一些管风琴曲、电子音乐作品、室内乐、钢琴曲、羽管键琴曲、竖笛曲和100只节拍器的《交响诗》等作品。这一时期是利盖蒂最重要的创作期,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利盖蒂一直追求的创新观念、永不停息的求索精神。

管弦乐曲《大气》是利盖蒂的成名作,是受巴登的西南德国广播协会的委托,为悼念1960年9月25日在南非一个国家公园因车祸而丧生的英籍匈牙利作曲家塞伯(M.Seiber)而创作的。1961年10月22日在德国多瑙厄辛根首演。这部音乐被英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力克(Stanley Kubrick)用于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的配乐,以此来描写充满神秘色彩的太空环境。

关于《大气》的创作,利盖蒂本人是这样说的:“作为作曲家,我最基本的目标是使音乐形式的音响内容重新活跃起来。现代作曲中一些并不直接以音乐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因素,我认为都只是次要的……我认为重要得多的是发现新的音乐形式与新的表现方式。我个人的发展始于序列音乐,但今天我已超越了序列主义,在《大气》中,我试图排斥对待音乐的结构主义立场……建立一种新的音乐织体概念。在这类音乐中没有u2018事件u2019,而只有u2018状态u2019,只是一个没有人烟的,想象中的音乐空间。音色通常只是音乐形式的一种工具,现在却摆脱了形式而自成一体。”“……音乐是以一种新型的乐队声音来体现的,音响的织体是那样的稠密,以致交织在一起的一件件乐器的音响都融化在总的织体之中,而完全丧失了各自的个性。……总谱的开本因而也是不寻常的,用了87行谱表,因为弦乐器全部都用分奏,每个演奏员都各有一个声部。”③

利盖蒂试图摒弃传统的作曲方法和当时流行的序列音乐技法,通过一种新的音响组合方式来进行音乐创作,这种新的音响结构方式即“音块”(toneclusters)技法。“音块”就是把全音、半音或微分音叠置起来,而形成一种新的集合体。这种技法最初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作曲家考埃尔的作品中,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也使用音块技法。到了利盖蒂手上,作曲家把“音块”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全面地应用到他的创作之中。利盖蒂并不满足前人对“音块”比较自由的写法,比如,彭德雷茨基等作曲家在使用“音块”手法时,他们只给出了一个大概的发音范围,而对于“音块”中究竟包含多少音并没有明确地写出。利盖蒂采取了一种更为独特的写法,他不采用那种较为自由的、即兴式的作法,而是对需要演奏的每一个音和每一个细微的节奏都准确地写了下来,同时把“音块”的音域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利盖蒂式的“音块”手法。其中,应用了利盖蒂所创造的独特技法――“微复调”手法。

何谓“微复调”?“微复调”具有怎样的特征?关于这一问题,利盖蒂本人曾经这样解释:“我把这种作曲技法称作微复调,是因为每一个单独的音响事件都潜藏在这个模糊的复调网中了。这个织体如此的稠密,以至于每一个单独的声部本身已不再被听得到,而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是作为高一层次的整个织体。”④上海音乐学院陈鸿铎教授在论述《利盖蒂微复调写作技法初探》一文中,对“微复调”作了深入详尽的论述。通过分析,陈教授认为利盖蒂“微复调”手法的典型特征是:“1.微复调是建立在先行声部与模仿声部同时进入的模仿复调基础上的,这种模仿是这种多声部织体的一种组织手段。模仿的形态既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种模仿形态的混合。2.声部划分以单件乐器为单位,它是微复调的u2018微u2019在配器法上的具体体现。3.各声部应具有旋律性的运动(即在音高上有起伏变化),但旋律的进行基本上限于较小的音程范围内,这是微复调的u2018微u2019在横向上的体现。4.纵向上每个相邻的声部之间都保持在二度的距离以内,这样就使整个织体构成一个密集的网状,这是微复调的u2018微u2019在纵向上的体现。5.在节奏上每一个声部都有极细微的差异,即任何一个声部在节奏上都没有任何相同之处,尽管这些微小的差异有时已让人无法分辨,这是微复调的u2018微u2019在节奏上的体现。”⑤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利盖蒂运用他那细致、精密、独特的手法从配器法、节奏以及纵横交错的声部,为我们编织了一幅包罗万象、色彩斑斓的音乐网。这一技法在《安魂曲》中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利盖蒂把“微复调”的技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声乐作品。

自歌剧伟大的死亡以后

这一时期是利盖蒂创作最为成熟的阶段,无论创作的构思、观念,还是创作的技法、手段都达到了相当的境界。这一时期利盖蒂所创作的作品主要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中提琴奏鸣曲、由六声部演唱的《无聊的牧歌》、圆号三重奏《怀念勃拉姆斯》、钢琴练习曲(共三卷)等。

下面以利盖蒂的《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的第一首为例,来观察利盖蒂在这一时期创作出现的新变化。利盖蒂共写了三卷钢琴练习曲,前两卷每卷各有6首,第三卷写了3首。从这些钢琴练习曲的创作构思上看,利盖蒂似乎在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织方法,他一改往常喜欢采用的诸如“音块”或“微复调”“旋律在小音程内变动”等技法,而主要建立在更为明确的调式、调性之上,和声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强调节奏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各种复杂交织在一起的节奏,左右手不同步的复节奏,以致多层不同节奏的叠置,改变了以往利盖蒂所注重的以追求“音色”效果为主要目的的创作手法,让听众觉得利盖蒂的探索,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传统音乐手法的回归。第一首练习曲从谱面上看,利盖蒂把左右手的音乐材料分布在两个不同的调上,右手是没有任何升降记号的调号,而左手有五个升号,节奏上的复杂变化是这首练习曲的主要特点之一。从构思上看,作曲家试图制造出一种如练习曲标题所示的“混乱”效果,种种复节奏的变化、两只手重音点的交错变化、在音乐速度极快的情况下,两只手在瞬间要求做到的节奏、重音转化,虽然满足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却给演奏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难怪钱仁平先生在听了瑞士日内瓦室内乐团的一位女钢琴家,演奏这首练习曲的现场音乐会后写到:“那位孱弱的女钢琴家弹完《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的第一首时快挺不住了(幸好节目单中也只准备了一首)。她的眼睛紧张地盯着乐谱,一秒钟也不曾移开,对应着双手,左右肩不停地交错抖动。虽然那时我对这套作品的信息全无,更谈不上有乐谱,但我能感觉的是利盖蒂的左、右手声部各不相同的序列折磨着她。……直到一年前,我从赵晓生教授手中获得这套作品的复印件,我才真正知道那位女钢琴家的了不起,利盖蒂的了不起!”

可见,利盖蒂的钢琴练习曲无论从他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还是从实际的演奏效果,都体现出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上的转变,他的创新精神永远激励着他不断地追求新的探索、新的实践。特别是成名后的利盖蒂,仍旧保持着如此旺盛的创作激情,时时处处从他的思想里喷发出前人所没有的火花,深深地影响着其身后的音乐创作实践。

2006年6月12日,伴随着他心爱的音乐创作事业,利盖蒂的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对于利盖蒂的去世,德国著名的朔特音乐出版公司在其网页上评价道:“乔治?利盖蒂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虽然利盖蒂走完了他传奇的人生历程,但是他一生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和探索给20世纪的音乐创作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音乐风格

“微型复调”技术

利盖蒂的早期乐队作品《 幻象(Apparitions,1958-1959)》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声誉;随后的《大气(Atmospheres,1961)》中,一个4管编制的大型 交响乐队被分成88个独立的声部来使用,并制造了极其复杂而且庞大的音响空间。这种以浓密的织体形式出现的作曲技法,拓展了现代音乐的发展空间,繁复的复调写作特征使这种技法被命名为“微型复调”。《 交响诗篇(Poème Symphonique,1962)》中,他使用了100个节奏不同的 节拍器同时运作,这部作品从更极端的意义上阐述了他的“微型复调”理论。从此,利盖蒂在技术观念上的创新,成为很多先锋派作曲家纷纷效仿的典范,他的“微型复调”技术也被很多作曲家广泛运用在各种现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中。

创作风格最多变的时期

60-70年代,是 利盖蒂创作风格最多变的时期,尤其是70年代他的作曲风格变得简洁、明朗。他创作了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的《大骷髅舞》。晚年他为钢琴、小提琴、圆号创作了数部协奏曲,还写了2首弦乐四重奏和18首钢琴练习曲。其中钢琴练习曲融入了非洲鼓乐元素,发展出了一套新鲜而复杂的多旋律技巧,人称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钢琴音乐。1986年他赢得了音乐界的诺贝尔奖――格文美尔古典作曲大奖,且将15万美元的奖金资助给了年轻作曲家。 在利盖蒂的作品中最为公众所熟悉的当数电影大师库伯里克执导的《2001漫游太空(1968)》音乐。片中音乐使用了利盖蒂在60年代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安魂曲》1963-1965)和《大气》(1961)的片段。

利盖蒂在1974―1976年的两年时间中,完成了他唯一的一部舞台作品《伟大的麦克白》。为了可以和观众更加直接地交流,作品中出现了很多荒谬的黑色幽默片段。利盖蒂认为:舞台动作和音乐应该是带点危险并且看上去异乎寻常,这需要绝对夸张和疯狂的效果。这部时间长度为2小时的4幕歌剧,是他这一时期作品风格更加简洁而且日趋成熟的完整体现。

回归调性音乐领域

上个世纪80年代, 利盖蒂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回归到调性音乐的领域当中。利盖蒂说:“我不再在意那些所谓先锋派或者传统规则的摆布”。在利盖蒂90年代以后的创作中,他从非洲音乐中寻找出新的音乐灵感,将节奏的因素发展成复杂的复调节奏技术,创作了可以称为20世纪钢琴作品经典的三册《钢琴练习曲》集。但是由于这套作品使用了非常复杂的节奏对位技巧,对于未经过苛刻训练的演奏者几乎无法完成,所以能够真正演奏好这套练习曲的钢琴演奏家为数极少。

纵观利盖蒂的创作轨迹,可以看出他创作的一系列转变都是他不停探索,勇敢寻找音乐发展道路的结果:从初期对罗马尼亚民歌的使用到早期调性音乐,又发展到微型复调作曲技法以及后期的复调节奏作曲技法。

著名作品

《幻象(Apparitions,1958-1959)》

管弦乐《气氛》( Atmosphères)

《交响诗篇(Poème Symphonique,1962)》

歌剧作品《大骷髅舞》。

舞台作品《伟大的麦克白》。

《永恒之光》( Lux Aeterna)利盖蒂1966年为16个独唱家或16声部的合唱队而作

上一篇:廖志伟(演员)

下一篇:康景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