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采

时间:2024-01-02 13:50:12编辑:资料君

李文采的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钢铁冶金学家 。湖南永顺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1949年后,参加上海区的重工业企业的接管工作,整顿上海各钢铁厂,组成了上海国营钢铁公司。还规划了...

中科院院士、钢铁冶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钢铁冶金学家 。湖南永顺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1949年后,参加上海区的重工业企业的接管工作,整顿上海各钢铁厂,组成了上海国营钢铁公司。还规划了沪、杭、宁的电力网工程。
1954-1958年期间,配合各大钢铁联合企业的矿石、煤焦、耐火材料检验等方面的基本建设工程的需要,组织领导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
首次在我国半吨转炉试验了纯氧顶吹,炼成合格钢水一百余炉。进行过真空下铸钢和连续铸锭试验。完成了型焦(热压焦)的实验室试验工作,参加了太原钢铁厂(太钢)和福州型焦半工业性试验。在首钢、包钢、淄博硫酸厂、湛江钢厂进行了熔融铁矿用炭还原制取铁水的试验。在综合利用我国矿产资源和钢铁工业技术改造方面,向有关部门提出许多建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详细生平

湖南省永顺县人,土家族,1906年9月9日生于永顺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李烛尘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自幼承父教,立志科学救国。193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在父亲的支持下,赴湘鄂西苏区电台从事技术工作,在湘鄂西红军艰苦转战中,他掉了队,和电台失去了联系。1933年留学德国,1939年获德国累斯顿高等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重庆巴山石墨制品公司经理、武汉大学冶金系教授、天津中国工业原料公司总经理、华东财经委员会重工业处副处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以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轻工业部重庆工业试验所所长。1954年专事钢铁冶金研究工作,到冶金部钢铁综合研究所任所长。在全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形势下,他有机会熟悉钢铁冶金流程,并学习、推广苏联氧气转炉、钢水真空处理、连续铸镜等新工艺,历任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55年当选为第一批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他是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在钢铁研究院45年中,兢兢业业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努力工作。
他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研究和科研组织工作,成果显著。1949年以后,参加上海及华东重工业企业的接管工业,整顿上海各钢铁厂,建立上海国营钢铁公司,规划沪、杭、宁电力网工程。50年代中后期,组织大量的钢铁冶金试验项目,首次在中国半吨转炉试验了纯氧顶吹,炼成合格钢水一百余炉;进行了真空下铸钢和连续铸键试验;完成型焦实验和太原钢铁厂等型焦半工业性试验;在首钢、包钢等厂进行熔融铁矿用炭还原制取铁水的试验,都获得了预期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70年代以后,他把工作重点放到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技术创新、国产化方面,为使中国钢材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能力,努力开发自己的钢铁冶金生产新工艺,提出“优化、连接化、自动化和防止公害”的三化一防标准,以改进现有工艺。80年代以后,他和博士研究生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炼铁、炼钢、精炼、连铸等工艺的意见,在综合利用中国矿产资源和钢铁工业技术更新改造方面,向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言。他主张中国在新建、扩建钢铁企业之前,应尽快开发由各种新工艺组成的系列生产线,即A线:熔融还原炼铁、吹氧炼钢、精炼、连铸、连轧、后处理;B线:负责铁矿预还原、废钢准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后处理。A线、B线都达到最优化的工艺,争取钢铁冶炼生产的更大效益,成为投资少、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品种多、质量高和能够提供巨大经济效益的先进钢铁生产线,使中国钢铁生产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获得更好的发展。撰有《我国中小钢铁厂的技术改造》、《我国钢铁生产工艺的改造》、《用煤炼铁半工业试验》等科研论文,对中国钢铁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2000年3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上一篇:昆茨

下一篇:凯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