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本(教授)

时间:2024-01-02 07:09:40编辑:资料君

李庆本(教授)的个人简介

李庆本,男,1965年生于山东省莱州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3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7年获学士学位。

1990年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3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1999年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曾任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第二命题室主任。先后赴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韩国、意大利、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香港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曾任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HSK[高等]研究室主任,驻马耳他使馆中国文化中心首席项目官员(一秘)。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科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马耳他大学设计与创意发展研究所特聘硕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比较诗学的跨文化研究,并致力于中国文化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曾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

主讲课程

1、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现代汉学口语》、《现代汉学汉字》等课程。

2、为中国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大学语文》等课程。

3、为中外硕士研究生开设《西方文论》、《跨文化研究》、《国外生态美学研究》、《文化翻译与理论研究》等课程。

4、为博士生开设《比较诗学与美学》、《世界学术名著精讲》等课程。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学术兴趣为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主要贡献

主要著作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儒释道文化丛书:中国历代名道》(合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美学》(专著),现代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全部。22万6千字。

《走出混沌:王国维的读书与治学之路》(专著),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全部14万8千字。

《儒家文化大观》(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跨文化视野:转型期的文化与美学批判》(专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西方后现代雕塑经典》(合著,第一作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文化研究的用途》(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合著,第一作者),大象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中西文学比较》(中英文版,合著,第一作者),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9月版。

主要论文

1《茅盾美学思想刍议》 载《绍兴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转载于《人大复 印资料美学》1988年第2期。

2《直观的感悟与理性的扫描》 载《文学评论家》1988年第6期。

3《建构主义美学观:皮亚杰启示录》 载《青年思想家》1992年第3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9期。

4《美学与辩证逻辑》 载《西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5《美学中的经验与理论》 载《文艺研究》1992年第1期。

6《在历史的转折处:毛泽东讲话的美学意义》 载《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7《寻找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点》 载《文科教学》1993年第1期。

8《文坛泰斗郭沫若》 载《20世纪中国十大学问家》,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9《孟子的“性善论”与基督教的“原罪说”》 载《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10《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 载《东方丛刊》1993年第2、3合辑。

11《关于废都》 载《废都废谁》,学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12《中国现代美学的四种形态》 载《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13《台湾舞蹈在京城》 载《文艺生活报》1994年5月13日。

14《“文革”题材热透视》 载《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4月29号。

15《中外文学名著的再包装》 载《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7月1号。

16《作文作为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理论依据及命题原则》 载《汉语水平考试研究论文选》,现代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北京。

17《王国维对德国浪漫派美学的引进》 载《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18《当代浪漫主义的终结》载《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4期。北京。

19《晚明浪漫思潮》载《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二、三合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汉语水平考试的测试目标》载《汉语水平考试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对亚里斯多德“净化”理论的美学阐释》载《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

22《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文史哲》1998年第一期。济南。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98年第3期全文转载。在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上被评为二等奖。收入《现代科学技术文库》。

23《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北京。被作为优秀论文选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一书。

24《国学研究中价值与知识二元论》,《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北京。作为优秀论文选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一书。

25《梁实秋与中国近代浪漫主义的终结》,《东方丛刊》1998年第二辑。桂林。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6《王国维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中华文化集刊》第一集。1998年

27《黑格尔的艺术类型学》载《外国美学》第15辑,1998年10月,商务印书馆。

28《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一期。

29《东方文化研究的误区与盲点》,《文艺报》1999年4月27号。

30《蔡元培的自由之界》,《中国教育报》1999年5月2号。

31《HSK(高等)口试评分的误差控制》,《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三期。

32《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历史发嬗变》,《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三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1999年第9期全文转载。

34《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四期。

35《世纪回眸蔡元培》,《中国教育报》1999年8月8号。

36《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诗学》,《中国文化报》1999年12月11日。

37《美学史方法论》,〈中华文化论丛〉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版。

38《走向跨文化研究的美学》,《文艺研究》2000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

39《拒绝平庸》,《中国教育报》2000年6月7日。

40《文化多元化:全球化下的新思维》,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1年5月7日。

41《追忆“盛世风韵”》,《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17日。

42《看上去很美》,《中国文化报》2001年7月14日。

43《全球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问题》,载《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香港东方红书社2001年版。

44《在思与史的途中》,《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3期。

45《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学习时报》2001年7月31日。

46《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文史哲》2001年第6期。

47《悟后悟与悟后解》,《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24日。

48《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30日。

49《关于文化自觉与跨文化理解问题》,《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16日。《神州学人》2003年第3期转载。

50《2002年中华文化世纪论坛纪要》,《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51《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52《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载《中华文化世纪论坛论文集》,香港东方红书社2003年版。

53《汉语语境下审美现代性的发生》,《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

54《对世纪末中国文学的人文关怀》,《文艺报》,2003年12月2日。

55《比较美学研究的新发展》,《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红楼梦评论〉的现代学术范式》,《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

57《传统与当代息息相关》,《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

58《蔡元培:跨文化互释与审美拯救方案》,《中国美学》2004年第2期。

59《跨文化的环形之旅》,《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4年12月第2期。

60《通往马耳他的汉语桥》,《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9日。

61 Characters in Beijing Opera 《京剧的人物造型》(英文),《文化21》季刊,2006年第一期。马耳他。

62《The Chinese Kite: a flight through times》,The Sunday times,April 2,2006

63、《吐痰与文明问题》,《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22日。

64、《多元文化问题的三个层面和内在张力》(译文),《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65、《钱钟书的跨文化阐释法》,《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7年第1期。66、《欧洲文化一体化的新进展》,《东岳论丛》2007年第5期。

67、《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68、《比较美学的影响和跨文化研究》,《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69、《让世界读懂中华文化》,《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4日。

70、《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人民日报》2008年6月19日。

71、《关于“胡同文化”的漫谈》,《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0日。

72、《端午节?屈原?端午祭》,《人民政协报》2008年6月2日。

73、《文化产业: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文艺报》2008年7月3日。

74、《中华文化传播要重视民间渠道》,《北京日报》2008年7月22日。

75、《间性研究与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6月。《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8年第2期。

76、沃尔夫冈?伊塞尔:《嵌套在佩特式话语中:翻译的模式》,李庆本译,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编:《文艺美学研究》第四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77、《国外生态美学状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2008年第11期撰文转载。

78、《跨文化阐释学: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学理依据》,《中国文化报》2008年9月13日。

79、《审美教育的现代性与跨文化性》,《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

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重点学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研究(08JJD751077)。

2、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校级规划项目: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热点问题研究(06GH05)。

3、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比较文学的跨文化阐释(02YB10)。

4、参加北京市教委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项目: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留学生博雅教育。

5、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6、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招标项目:中西审美教育比较研究。

学术活动

1、200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参加“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担任分组主席,发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问题”。获得优秀论文奖。费孝通入会。

2、2008年4月1日-4日,参加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纪念人文初祖黄帝,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中华文化传播对象国的文化政策研究报告。

3、2008年6月2-4日,参加山东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新时期比较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跨文化阐释学――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理论依据。

4、2008年6月24日至29日,参加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在商业和共识中创造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发言题目: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创意体系。

5、2008年11月20日,在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系,举办“中华文化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讲座。

6、2008年11月20日,在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阐释”的讲座。

7、2008年11月21-25日,在广州参加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暨南大学联合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国际研讨会。担任分组讨论主持人,发言题目:原始儒学与中国古典和谐论美学的确立。

8、2009年1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参加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欧盟研究总司共同发起的“中国―欧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

9、2009年2月19日,在京参加由中国外文局举办的“中国文化翻译”研讨会。

10、2009年3月20日应清华大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邀请,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353报告厅为清华大学创意产业硕士高级进修班作“欧洲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讲座。

11、2009年4月8日参加文化部外联局主办的“对外文化工作与国家形象建设”研讨会,作为主讲嘉宾作“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的发言。

荣誉记录

1、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美学》,1999年11月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五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一等奖。2、 《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1998年10月获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 《从传统到现代》,1998年9月获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颁发的优秀文章著作证书。4、 《国学研究中知识与价值二元论》,1998年9月获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颁发的优秀文章著作证书。5、《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问题》,2000年10月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6、2002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研究类)奖。7、2005年获得北京语言大学第八届科研报告会优秀论文二等奖。8、2007年指导的博士生武桂杰获得当年“优秀博士论文奖”。

上一篇:李梅里

下一篇:居纳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