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东

时间:2024-01-01 13:12:36编辑:资料君

李平东的个人简介

李平东,原名李振瀛,1914年出生在河北省南宫县开河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在本村读书,学习刻苦。1930年夏考入县立中学,在校期间,在老师和进步同学的影响下,接受革命思想,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政府的腐败,使其立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基本内容

1943年9月李平东调任南宫县抗日政府代理县长。这年是南宫一带历史上罕见的灾荒年,从上年下半年开始,入冬无雪,春天无雨,麦季颗粒无收,秋季荒芜一片,南宫县一半的村庄属于“无苗区”。冀南区党委和行署要求把生产救灾作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李平东根据区党委和行署制定的“富济贫、贫助富”,借粮自愿,买卖自由,但不准囤积居奇,高抬粮价,违者以法论处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借粮救灾工作。他自己还带头吃糠咽菜,把节省下来的口粮接济群众。华王庄村头有两棵大树,他叫村干部卖掉换些粮食分给群众。李平东带领全县人民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共渡灾荒,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吃、穿问题。

1943年11月,李平东在贾侍郎村开会时被捕。敌人知道了他的身份,便把他押解到邢台监狱。在狱中,李平东经受了敌人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由于敌人长期摧残,李平东于1944年11月病逝于敌人狱中,时年30岁。

人物事迹

1933年夏,李平东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冀县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简称六师),在这里他阅读到了大量马列著作,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加入共产党成了他的最大愿望。他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用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终在193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1936年,李平东从六师毕业后到枣强县卷子村教书。他经常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和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所带来的危害。李平东的宣传教育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思想,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以后进行的抗日战争培养了骨干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不到3个月,日军就占领了冀南大部分县城。为了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中共地方各级党组织,号召广大党员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武装。李平东响应党的号召,回到自己的家乡,在本村中心高小一面教书,一面宣传抗日。

1938年初,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越过平汉路东进冀南平原,于2月上旬进驻南官县城,随即成立了南官县抗日政府,发布安民告示,全面展开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根据党组织的统一部署,李平东积极组建学生儿童团,并亲任团长,为部队站岗放哨、散发传单、主动配合东纵和地方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年底,为破坏敌人对冀南的再度“扫荡”,第一二九师要求部队做好掩护工作,根据地军民屯粮扩兵,拆城墙、挖道沟,改造平原地形,李平东带领全体师生积极参加挖沟破路、割电线,协助部队和政府做好与敌人作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

1939年底,李平东调任南宫县第三区文教助理,不久,又调县抗日政府文教科工作。由于工作出色,1940年8月,升任县文教科科长,由于职位的变化,他的工作更加繁忙,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各学校检查布置工作,认真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学校如何做好抗日工作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

1940年秋冬间,冀南军民全力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以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这时,李平东调任南宫县第一区区长。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群众积极踊跃地支援部队破坏交通。李平东多次带领第一区群众支援部队,有力地配合了破敌交通作战。

百团大战之后,敌人陆续从华中抽调两个师团到华北,对我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和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冀南的形势急剧恶化。南宫地处冀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又为冀南领导机关所在地,形势尤为严峻。当时南宫的形势是:“行军必过路,夜观路上灯,住在炮楼下,天天跑敌情”。李平东所在的第一区,由于敌人加紧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特务、汉奸活动猖獗。加之革命队伍内部个别意志薄弱者投敌变节,他们经常带领敌人“扫荡”、“清乡”,捕捉抗日干部和共产党员。李平东根据冀南区党委和军区的指示精神,加强了对敌宣传和瓦解工作,对伪军、汉奸、特务提出了“尽早回头抗战,将来不算旧帐”的口号,以对其进行正面教育。但对为首的罪大恶极和屡教不改者,则坚决除掉之。

大王庄一个姓王的敌方情报员,经常以卖青菜为名,四处刺探我方情报,经李平东多次教育,仍坚持顽固立场,并几次带领日伪军捉拿抗日干部,使基层党组织、区村干部和群众生命财产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当地群众对其恨之入骨。李平东报请县有关部门批准后,带人将其处决。几年中,经他亲手处决屡教不改的汉奸达十几人,因此,一些伪军、汉奸、特务一提李平东的名字就不寒而栗,有的甚至胆怯地叫他“白脸阎王”。由于李平东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冀南区党委、行署的各项指示,带领群众与敌人坚持不懈的斗争,使得第一区的抗日局面始终比较稳固。

上一篇:李之仪

下一篇:李汉东(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