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依(科学家)的个人简介
李依依(1933年10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主要从事材料的研究和制备、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以及精密管材基地工作,曾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人物经历
1933年10月,李依依出生于北京,原籍江苏省苏州市。
1953年,李依依考进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入学后进入了校田径队并担任军体委员,同时也是篮球队里的主要成员。
1954年,在九院校运动会中打破当时80公尺低栏北京纪录。
1957年,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之后进入辽宁本溪钢铁厂工作。
1983年,经美国教授推荐并理事会选举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
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6年10月30日,在中国金属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李依依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1982年以来,李依依连续主持四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五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系列,负责合金成分设计,热处理与相鉴定,并提出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早期,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发现在低温下存在反铁磁转变,及Fe-Mn合金中e-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为发展超低温高强无磁钢提供了依据。该项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持"抗氢压力容器用钢"攻关,开发出抗氢1、2、3号钢种,通过了国家试验。主持"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攻关,1995年通过国家鉴定。
一、在应用基础理论、实验、工程材料研究和实践中的许多新颖学术观点以及重要发明和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率先提出高压气相热充氢技术路线,创建了崭新的国内低温高压抗氢材料研究体系,在金属中氢的扩散与渗透行为、氢与低温对材料的交互作用、氢与低温对马氏体相变的相关性、微重力条件下合金相变行为和一系列新钢种的攻关等项研究中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成果。
二、系统研究了83-573K奥氏体合金的氢扩散系数及渗透率;系统开展了Fe-Mn合金中ε相和α'马氏体的金相鉴定研究,首创了可原位观察马氏体相变的金相低温台;并用低温电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观测到马氏体形核长大的层错重叠过程的极轴机制;还测定了Fe-Mn-Al低温钢300~20K的性能及组织稳定性;与他人合作最早用电子探针和金相技术结合作出富铁锰铝相图,共十二个等温截面,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系统研究超低温高强无磁不锈钢,发现了在300~4K温区内Mn奥氏体钢中存在反铁磁转变点Tn,并找到Mn是唯一的既可提高Tn点,又可降低马氏体点Ms的元素,保证合金在液氮下磁导率低和奥氏体稳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1980年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
三、组织承担"六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抗氢压力容器用钢",提出σ0.2为200及400Mpa的抗氢1、2号两种钢种的成分,创建了包括高压高纯热充氢、高纯氢分析、气相氢渗透扩散、裂变扩展及静载拉伸全新实验系统,确定了冶炼、加工、热处理全过程工艺制度,建立了试样的氢损伤评价方法,使其全面达到指标,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组织承担"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强度抗氢脆钢",提出以高氮含量控制冶炼范围很窄的Fe-C-Ni-Mn-N钢为主攻对象,作出了氮化物等相的析出规律与相鉴定,提出了合理热处理制度,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探查了工程厚度钢截面的氢分布规律,给出了高压充氢性能评价的数据,该成果分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组织承担"八五"攻关项目"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1995年通过国家级鉴定,并荣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组织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低偏析合金工程"、兴建高新科技企业群和"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北方新材料研究与发展中心"。
学术论著截至2017年,李依依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17年,李依依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组织进行了三次国家重点项目的攻关,与合作者为国家共研制成功9个新钢种,获得国家和部委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十余项。
时间奖励名称1980年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人才培养 教学思想李依依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提出了六条大学生应该培养的基本素质,分别是外语水平、科技攻坚能力、“三严精神”、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指导学生截至2017年,李依依作为博士生导师,一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名,形成了高水平能攻坚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1982年辽宁省劳动模范1988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6年6月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199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十大女杰称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辽宁省十大杰出女杰社会任职
1986年李依依担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1990年担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协四大、五大代表,四届全委会委员、五届全委会常委,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协主席。
个人生活
李依依的丈夫柯伟(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
人物评价
李依依主要从事新材料研究、相变工作、抗氢合金研制、工程材料的制备与显微组织之间的关系、大型铸锻件可视化制备技术等。完成了六种强度级别抗氢钢及合金系列,为中国低温高压、抗氢脆合金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发展了Fe-Ni-Cr、Fe-Mn-Al、TiAl、TiNi等十余种合金。她坚持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带领团队突破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中铸钢支承辊、大型船用曲轴曲拐、大钢锭等大型关键铸锻件生产的瓶颈,为三峡水轮机转轮及CRH5动车CRH3高铁转向架国产化、核电用大型容器、蒸发器用精密管材高质量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李依依性格直爽,思想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决策果断。(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