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平(西安交大教授)

时间:2023-12-31 16:51:39编辑:资料君

李国平(西安交大教授)的个人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77级入学)经济学硕士。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陕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陕西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委员。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地理学报》、《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Linkages between China’s Regions》等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数十项,部分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985.3―1994.1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任教;

1994.1―1999.12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

1999.12 至今 西安交大经金学院教授、博导、MBA导师;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主讲课程

区域经济学、区域创新与网络、区域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区域与城市产业分布、区域可持续发展。

主要贡献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地理学报》、《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Linkages between Chinau2019s Regions》等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数十项。

主要论文

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相图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

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4期;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政策分析:Harris-Todaro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综合,《世界经济》,2009年第3期;

陕北地区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的环境破坏损失价值评估,《统计研究》,2006年第3期;

基于EKC框架的社会资本水平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1995-2007年面板数据,《统计研究》,2009年第5期;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地理学报》,2007年第10期;

梯度理论创新与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产业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效率特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经济学家》, 2002年第4期;

三重约束条件下煤炭采选业税费水平调整的合理幅度研究,《经济学家》,2012年第1期;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当代经济科学》,2007第3期;

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效应评价――基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1第4期;

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榆林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改善支付意愿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3期;

Nic Groenewold, Guoping Lee and Anping Chen, “Output Spillovers between Chinese Regions: Distinguishing Regional from National Shock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s a chapter in ACESA Conference book (ECONOMIC TRANSITION,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 IN CHINA edited by Yanrui Wu,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heltenham, England, 2006.);

Measurement on Industry Contribution to Employment――The Case of Shanxi, China-USA Business Review,May 2004,Volume 3, No 5;

Analysis on the Stickiness of Grades Process in China[J].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Volume3, No.2, 2004

Technical Protec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hinau2019s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J].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Volume2, No.3, 2003.

主要著作

中国区域工业差异与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研究,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

我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及补偿,200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2009年,中国经济出版社;

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9月;

经济学原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000年再版;

西安产业协调发展与结构调整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主要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应用”,主持人,1997―199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支持系统”,主持人,2000-2002;

陕西哲社规划项目,“陕西不可再生资源成本效益空间异置及利总人口补偿机制研究”主持人,2003-200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广义梯度理论研究” 主持人,2002-2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北非再生性资源开发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主持人,2003-2006;

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区域工业差异与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研究” 主持人,2008;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首席专家,2009-201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首席专家,2013-2015。

荣誉记录

1993年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1995年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998年获陕西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年获西安市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199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经济理论工作者奖。2000年获陕西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上一篇:廖顺强

下一篇:赖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