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顺强的个人简介
雕塑家廖顺强:男、(1957.12)四川成都人,汉族,成都市雕塑协会秘书长,管理学硕士,国家注册高级雕塑师,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01308,四川省华川艺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基本内容
艺术创作履历
1978年创作 (油画)“抢在雷雨之前”, (素描)“毛主席到红光 ”,参加成都市1979两县三区美术作品展。
1979年创作“劳动者”参加四川省青年美术作品展。
1983年设计制作金堂城厢汉白玉景观亭―“马万祺风雨亭”。 1984年创作锦江宾馆宴会厅圆雕汉白玉 “浣纱 女”,高2米。
1984年与 王星泉,成都画院画家夏亮喜、 袁吉中合作完成岷山饭店外墙汉白玉浮雕“天府诗意”,400平方。
1991年与雕塑家严永明合作完成四川大学水电学院红砂石浮雕 “水电诗篇”。
1993年府南新区不锈钢煅造“青春”。
1994年创作“舞之躯”
1995年绵阳不锈钢煅造“飞牛”圆雕完成。
1996年绵阳靓女弯圆雕不锈钢煅造 “游泳去”,高度8米。
1996年成都市人民银行浮雕汉白玉。
2000年盐亭富义五马广场圆雕不锈钢煅造“五骏图”。
2000年会展中心圆雕煅铜“草裙舞”。
2001年什邡金三角圆雕不锈钢煅造“风帆”。
2001年铸铜雕塑 “拼搏”参加“第四届四川省体育美术展”
2003年完成南充金泉山圆雕“谢自然”,高6米。
2003年受里唐县教育局之托为里唐县希望小学建设的捐款人已故加拿大友人塑像。
2004年三圣乡龙王庙关公像
2004年创作“天眼”等系列天然绿色石雕
2006年完成浮雕“锦河别院”
2006年雕塑论文“始于形势,究于神似”在2006年广州城市雕塑论坛发表。
2007年6月,设计稿“天地人和”收入全国城市雕塑方案库,
2007年入住江家菜地雕塑村,完成了架上雕塑“鱼凫王”,“鱼凫王”于2010年入编文化部编撰的大型宣传特辑“辉煌60年,走近艺术大家,
“鱼凫王”天人合一的景象,创作于2008年,作为“渔樵耕读”之耕读传家的尚农意识,农业在初始阶段,先民依附于土地和水中捕鱼为生,长期以往,形成“士、农、工、商的四类传统阶级的经济基础观,吟山颂水更是关怀天地之间的人,由农耕存在导致了农耕审视,转向对无法把控的自然现象变成求天祈地,祈祷或封呈权贵。
“鱼凫王”成都早期农业四大始主之一,《蜀王本纪》“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 农耕发源地是《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鱼凫部落活动于都江堰岷江流域一带。生成之行为农作和耕耘的特殊性、对收获急切渴望,转而对天、地、人的认知。鱼凫王既是捕鱼之王,也是精神之王,长期的膜拜转向精神依托的形象符号,并形成渔樵耕读农耕文化的四种生活方式,构筑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原始农业特征。2008年大邑县文管部门在对韩场镇兰田社区“龙墩子”发现的汉时古墓群进行清理时,发现了一块块神奇的“鱼鸟汉砖”。缕缕水草下,一条条鱼儿游来游去;朵朵云彩中,一只只飞鸟飞来飞去…。汉砖的鱼、飞鸟,等文化信息充分说明了2000年前,我们的先人生活与捕鱼息息相关,也说明古蜀川西坝子是个鱼米之乡。天道酬勤,远古时期,鱼凫王正是带着他的部落沿着岷江水域,不辞辛劳,靠捕鱼生成繁衍,成为古蜀顺应天意,福泽万民的族之首领。汉砖的很多图像反映了天、地、人的多极关照,人与天的关系成为人化天意的过程。人非但不被动,反而立于天地之中,天文、地理、人性相互和谐。乃至天、地、人―身、家、国―理、性、命―化就敬畏、亲合、播收之千万图像。
“鱼凫王”图像表现为王者,王者,圣也,“内圣外王”《大学》圣者言:“古之欲明道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见,族之王,国之君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内圣的情志成就于仕,仕者之精神,仕者的理想,仕者的行为。表现为对社会的包容、创造和执行。在艺术表现方面,修行之情志越深,格调就越高,艺术阐释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民族的、爱国的、英雄的、现实的、浪漫的都可在这丰富多彩中表现。
2007年5月12日地震前完成“沉睡的岷江山水”
2008年创作三圣乡百花宾馆雕塑“乡村童趣”
2010年“慈母魂”诗文、雕塑、书法作品入选由文化部编撰的大型宣传特辑“辉煌60年,走近艺术大家,
雕塑“ 慈母魂”创作背景,关联国家和个人的命运。512大地震期间,一个母亲,在灾难来临的关 键时刻,用自己的躯体保护了女儿,也是大灾瞬间所有母亲的爱子情怀的表现。国家在这一关键时刻,组织了全国所有力量支援灾区,特别是人民解放军战士非常勇敢,有很多战士都因营救受灾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国人民―母亲形象。面对灾难中的儿女,及时伸出援手并救之于苦难之中,不同主体呈现了同一个内容,母子情深。国家和平安康,中国共产党之英明领导,全国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坚强的灾区人民团结一致,不怕困难,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启动管理处置好这一突发灾难。512地震后第三天,我到了灾区,看见到处是倒塌的房屋,余震还不断发生,青城山前山至后山的路已经可以开车通过,徒步上后山的路、山体地形已经由于地震而改变。山阴冥沉,江流低缓。无语哀默,瓣香祈祷。回到都江堰已经是傍晚,到处一派狼藉、魂敛阴霾,部队救援车发电的轰鸣声、救援工程车的作业声驱散了夜幕深处因地震而笼罩的死亡阴影,微光照亮着寂静的山区城市及其救援的人们,工程车救援车满街都是,车灯余光处随时看到一对着装整齐的战士手拿铁锹列队在道路上小跑,不知道这些可爱辛劳的士兵又要去执行什么救援的紧急任务了。
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创作如何选择,美如何选择,一年后因为工作原因,我到了映秀,站在映秀大路旁,望着岷江低沉的山水,孤儿托养都有保障,养老院安置了地震中失去儿女的老人,灾区人民生活得非常美满幸福,看着灾后重建的巨大变化,新旧对比,我浮想联翩:岷江悲兮山川寂,慈母去兮孤儿泣。地崩止兮千沧迹,扶众生兮今社稷。雄国力兮抚民策,沧桑变兮惜非比。复家园兮民养息,儿无孤兮母魂慰。于是,“慈母魂”雕塑就这样完成了。
2012年1月完成都文旅集团西来民俗博物馆内全部复制仿古石雕、铸铁雕塑。
2012年2月西来风物浮雕“西来戏台浮雕”完成,同年西来戏台浮雕、“西来赋”赋文、书法浮雕入编文化部编撰的大型宣传特辑“中国艺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