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瀚祥的个人简介
李瀚祥,别名李黑,男,1926年4月18日出生,香港60年代,著名导演。大导演李瀚祥的历史剧和宫廷戏,就有大量的戏曲成分在里面,甚至李瀚祥还创造了雄霸香港电影10多年的“黄梅调”电影,这一独特的电影类型。李瀚祥是从大陆过去的,对大陆,特别是北方的民间文化,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加之其自身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美学造诣,在他的片子里连一个茶碗都不会出错。人物简介
李翰祥代表了一个远去的时代,也代表了邵氏电影曾经的辉煌。李翰祥是邵氏王牌导演,他电影生涯的起起伏伏,和邵氏公司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李翰祥的电影不仅能够赢得良好的口碑,他也是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大导演。他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批电影作品,几乎都是在邵氏摄制完成。李翰祥最得意之处,在于他不单单是靠着一种类型电影扬威影坛,而是能够把多种类型电影拍到极致,在不同题材的电影中,拍出许多经典作品,不愧为一代大师的称号。最能代表李翰祥一生成就的有三种类型电影,分别是黄梅调电影、风月片、以及宫廷片。
电影类别
黄梅调电影黄梅调电影在港台地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风靡东南亚华人地区30年,是一出经久不衰的剧种。当时,黄梅调电影甚至比功夫片还要抢手,港台地区的各大电影公司都争相拍摄黄梅调电影。可是能够傲视群雄的,只有邵氏一家公司而已,不光是因为邵氏资源雄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邵氏有李翰祥这个金字招牌。毫不夸张地说,李翰祥是把黄梅调电影推向顶峰的人,他绝对称得上是黄梅调电影的代表人物。
1958年,李翰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黄梅调电影――《貂蝉》,影片获得了成功,市场反映良好,还在亚洲影展上斩获5项大奖。才华横溢的李翰祥并没有沾沾自喜,《貂蝉》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一次市场试探,好戏还在后头。第二年(1959)上映了他导演的《江山美人》,这是让李翰祥名声大震的一部影片,按照当时的规模,这部影片算的上是一部豪华巨片,由当红影星林黛和赵雷主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剧中几首经典曲目也在港台地区传唱不衰。《江山美人》在亚洲影展上攻城拔寨似的拿下10项大奖,李翰祥风头一时无两。
在59年到63年之间,李翰祥也转变风格,导演了多部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影片,大都很成功,这也奠定了他日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62年他拍摄完成了历史大戏《杨贵妃》,也是一部黄梅调电影,由巨星李丽华主演,影片同样获得了成功。到了63年,李翰祥的人生因为一部影片而完全改变,这部影片也令整个东南亚的华人为之倾倒与疯狂,这就是无与伦比的爱情巨制《梁山伯与祝英台》。一部《梁祝》,让李翰祥成为亚洲最具票房价值的导演,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华人都在追看这部电影,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30年后的《泰坦尼克》。仅在台北,这部影片就公映了长达半年之久,很多观众连看了数十遍还拍手叫好,经典程度自不待言。有人曾经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轰动程度是空前绝后的,电影工业的往日和将来都难以再现这样的场景,这话或许是真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黄梅调电影的巅峰之作,也是李翰祥个人电影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李翰祥在《梁祝》之后就去了台湾,希望在那里实现自己成为电影大亨的梦想。当李翰祥再次执导黄梅调电影,已经是1977年的事情了。他1972年生意失败回归邵氏之后,只导演了一部黄梅调电影,就是林青霞和张艾嘉主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当然无法重现往日辉煌,但也为自己的黄梅调电影画上圆满的句号。
风月片如果说用一个字来形容黄梅调电影,那就是“雅”,清新淡雅,画面赏心悦目。要是用一个字来形容风月片,那就是“俗”,市井情趣,坊间笑谈。华语电影风月片,李翰祥是开山鼻祖,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风月片和黄梅调电影走的是两个极端,李翰祥日后备受争议,也是由于他拍摄风月片肆无忌惮,挥洒自如。
风月片即情色片,彻头彻尾的商业电影,即便强如李翰祥,很多风月作品也难免流俗,为后人诟病。李翰祥开发风月片这一类型,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在台湾创业失败之后,回到邵氏虽然还是导演,可早已一贫如洗,为了重振声威,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容易赚钱的情色电影,没想到大获成功。后来他拍摄了大量同类型的影片,成为自己电影生涯中又一重要片种。
李翰祥72年回到邵氏之后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被视为风月片鼻祖的《大军阀》。今天来看《大军阀》,情色镜头只有少许,可是这在当时已经是开风气之先了。《大军阀》一炮打响,不仅为李翰祥重新积聚不少人气,也捧红日后叱咤影坛的笑星许冠文。李翰祥和许冠文继而还合作了《一乐也》、《声色犬马》等经典作品。
李翰祥非常喜欢研读《金瓶梅》,他的古典美学修养颇深,这在他早期的黄梅调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李翰祥根据他对《金瓶梅》的研究心得,拍出了《风流韵事之惠莲》、《金瓶双艳》、《武松》三部电影。其中尤以《金瓶双艳》成绩最为突出,堪称风月片代表之作。《金瓶双艳》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拘泥于一般风月片渲染情色的套路,而是在表现情色场面的同时,更突出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原著精髓的把握,使这部影片成为具有一定艺术品味的风月片。
李翰祥的风月片还有一个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发掘了一大批性感艳星,为香港影坛增“色”不少。经过他的提携,胡锦、恬妮、邵音音、余莎丽、白小曼、陈萍等等,她们都成为红极一时的性感女星,为邵氏奉献了无数佳作。
李翰祥的风月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敢拍”,大大突破了过去港片的暴露尺度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他风月片炙手可热的重要原因。另一个特点就是取材广泛,李翰祥的风月片的题材五花八门,戏曲、相声、中外名著、坊间笑谈、民间故事等等,只要是他觉得可取,他都会放到自己的电影之中。所以,李翰祥虽然拍摄了大量的风月片,可是没有一部有雷同的感觉,每一部都能出奇出新,保证了影片的质量。李翰祥风月片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结构,他的风月片大多都是结构松散的作品,往往是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分成几个小故事来组成一部电影,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结构很相似。比如他的《拈花惹草》,几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本身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之所以能够把它们拴在一起,就是因为几个小故事都是讲述男女拈花惹草,它们主题相同。
李翰祥重回邵氏之后拍摄了大量的风月片,他后来似乎也是乐此不疲,虽然他的风月片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但是非常具有观赏性,放到今天看仍不落伍,并且他在风月片中对于旧时民俗形象刻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影响资料。李翰祥就是“俗”,也要“俗”的与众不同,这样反映出大导演特立独行的处世原则。
宫廷片
宫廷片就是历史大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史诗巨作”。李翰祥一直都有拍摄历史大戏的宏图伟愿,并且不断付诸于实践。历史大戏是李翰祥最看中的一个片种,制作态度极为认真,制作规模也是率创新高。
早期的黄梅调电影《貂蝉》、《江山美人》中,已经有了宫廷片的雏形,可这些影片以叙事为主,淡化了影片的时代背景,而时代背景恰恰是历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翰祥1960年拍摄的《武则天》,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宫廷大戏,人物命运紧扣时代主题,通过武则天一生的政治命运,反映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革,是一部思想性和观赏性并重的影片。
宫廷片由于拍摄周期过长,制作经费庞大,投资的风险也很多,所以李翰祥并没有过多的机会一显身手。导致李翰祥在台湾一败涂地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投资制作的历史巨片《西施》票房惨败,电影大亨的梦想也彻底被粉碎。所以李翰祥本人也对拍摄历史巨片更加谨慎。李翰祥后期在邵氏拍摄的宫廷片巨制,只有《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两部而已。但是《倾国倾城》完全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全剧无论是布景、服装,还是人物刻画,都算的上是超一流的水准,拍出了但是港片罕有的大气魄,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电影。《倾国倾城》讲述了慈禧60大寿和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一段历史,李翰祥将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慈禧太后奢华的寿筵,反映出满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实质,这也是直接导致八国联军横行无忌的最根本原因。《倾国倾城》几乎动用了邵氏当时所有的一线红星,制作规模空前庞大,在不出外景的前提下,靠搭建的内景拍出了北京紫禁城的威严与肃穆,彰显了李翰祥深厚的美学功底。
李翰祥在邵氏不光是有宫廷大戏,他也拍摄宫廷小戏,这就是他的“乾隆皇帝”系列,这个系列都是由刘永主演,这也是刘永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时期。“乾隆皇帝”系列,李翰祥一共执导了5部,分别是《乾隆下江南》、《乾隆皇君臣斗智》、《乾隆皇与三姑娘》、《乾隆下扬州》、《皇帝保重》。这些电影戏说的成分很重,这或许也是今天清宫戏说剧的滥觞。这几部电影题材上是属于宫廷片,只是格局不大,都是从小处着眼,主要都是讲述乾隆皇帝轶闻趣事,结构上和风月片相似,都是由一个主题串起几个小故事,来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乾隆皇帝“系列的可看性很强,风趣幽默,很多情节还照搬了刘宝瑞的单口相声段子,趣味性十足。
80年代初,李翰祥来到了内地,与内地合作拍片,因为内地极为丰富的物力资源,也促使李翰祥宫廷大戏修成正果。《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都是在北京故宫实景拍摄,整体的气势和规模,都要远远地超越邵氏。
李翰祥作为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极少数走遍两岸三地拍片的电影人,他在无形中增强了各地区之间电影技术的经验交流,为华语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李翰祥一生飘忽不定,作品的风格也随着人生境遇不断转变,不管是“俗”也好,“雅”也好,他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影片,将注定和他的名字一起永垂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