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临风

时间:2023-12-30 19:00:44编辑:资料君

李临风的个人简介

毕业于乡建研究院并参“加救国会”。芦沟桥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个人简介

李临风,笔名凌峰,四川资中人,生于1915年3月。十七岁到北平求学,1936年毕业于乡建研究院并参“加救国会”。芦沟桥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初南下武汉,同年返穿川。历任重庆《新华日报》社发行课长、冯玉祥将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中苏文化》杂志社编辑等职务,与郭沫若、曹靖华、王昆仑、范长江等有密切联系。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在重庆万县继续从事中共地下革命活动至解放。

个人著作

重庆工作期间,曾在《新华日报》、《新蜀报》、《万州日报》、《中苏文化》等进步报刊上发表大量革命诗歌、论文、通讯等。

解放后一直在教育战线从事教育工作,1973年退休后曾参加,《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史学会。闲暇之余,潜心于书法、诗歌以及《红楼梦》的研究,著有《凌峰书法选》、《凌峰诗选》等。

个人生活

他4岁开始读书,涉猎广泛,以前考秀才、举人应读之书,他都读过。闲暇之余,他还潜心于书法、诗歌以及《红楼梦》研究。他就是被内江文化圈子称为“文化奇人”的李临风老人。 ◇本报记者 黄成江 近日,记者到资中县磨盘山南路24号采访了96岁高龄的李临风老人。走进屋子时,记者看到老人端坐在窗前,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老人的侄孙女说,自从老人双目失明,每天上午8点至10点,老人都要听国内国际新闻,了解各种信息。 李临风老人出生于1915年3月,其父亲是个秀才,从1919年起,李临风先后在私塾、资中小学读书,一读就是12年。8岁时,他就能作诗,写过一首悼念亡母的诗。说到这儿,他向记者背诵起这首诗来: 天心人事本难期,不匮原来出孝思。 白发未能吟养早,黄泉方悔事亲迟。 他的父亲读了这首诗后,大加赞赏,鼓励他要多读唐诗,多吟诵,多赏析,多创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临风的读书面不断扩大,他先后读了《楚辞》、《离骚》、《古文观止》、《资治通鉴》、《西厢记》、《元代杂剧》、《红楼梦》等图书。他不仅熟读,而且大部分能背诵。特别是对《离骚》、《史记》、《元代杂剧》、《红楼梦》4部作品,读的数次多,钻研较深。同时,李临风还喜欢看报,接触到当时一些先进思想。 1934年,李临风到北平,进入北平志诚中学读高中二年级(属半公半读)。老人说,正是不断读书,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明白了不少事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始终把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北平读书期间,他参加了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参加演出了《雷雨》、《日出》等剧,并第一次读了《共产党宣言》和《经济学大纲》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1939年春,李临风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1940年2月,在四川某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王秋成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组织活动直至解放。他还担任过冯玉祥将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为冯玉祥将军写过《太平洋战争发生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动态》演讲稿,整理冯玉祥在泰山时的日记20余册。后来,他到《中苏文化》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工作之余,他还在《新华日报》、《新蜀报》、《万州日报》、《中苏文化》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论文、通讯等。 老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教育工作。业余时间,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诗歌和《红楼梦》的研究上,特别对《红楼梦》这部杰作,老人钟爱有加,先后读了不下20次,对其中的“葬花词”等诗词倒背如流,还读了有关《红楼梦》的评论30余册。在对诗歌的研究方面,老人认为诗歌和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写出好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 1925年至2004年,老人共创作古体诗、绝句、律诗2000余首。并编有《凌峰诗稿选》3册,计有古体诗、绝句、律诗260余首。而在读书、做学术研究的同时,老人还把精力投入到书法研究中,其书法作品飘逸豪放,功力深厚、圆润流畅,笔墨含情,被内江书法界奉为佳品。2005年,老人因患眼疾医治无效,双目失明,但老人的阅读习惯不改,每天坚持听收音机获取信息,或让后辈为他读书读报。而且,老人还凭感觉进行盲书创作。他的后人汇集其晚年书法作品,编辑了《凌峰书法》、《凌峰盲书》两本册子。

上一篇:利瓦贾

下一篇:李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