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黎的个人简介
李效黎,女,著名爱国人士,1916年7月17日出生于山西省离石县东关。祖上家境富有,为离石街上著名“李府”。父亲李文祺思想开明,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曾在山西军界任职,后因厌恶军阀混战辞职回家。受父亲的影响,李效黎自小走出家门,立志读书,于1931年考入太原女子师范,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成为离石县第一位女大学生。个人简介
李效黎,女,著名爱国人士,1916年7月17日出生于山西省离石县东关。祖上家境富有,为离石街上著名“李府”。父亲李文祺思想开明,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曾在山西军界任职,后因厌恶军阀混战辞职回家。受父亲的影响,李效黎自小走出家门,立志读书,于1931年考入太原女子师范,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成为离石县第一位女大学生。
人物生平
早在太原女师读书时,李效黎就参加过抗议“九?一八”日本入侵的集会游行。到燕京大学之后,李效黎有幸成为同情中国抗日战争的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英国人林迈可先生的学生。林迈可先生早从1939年开始就献身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游击队运送西药、通讯器材等奇缺军用物资,李效黎作为林迈可信任的学生和助手,经常参与这项秘密工作。
1941年6月,李效黎与林迈可先生在燕京大学结婚。当时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说:“中国学生嫁给外国教授,这在燕京大学还是第一次。” 同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正式对日宣战。为了躲避日本宪兵的抓捕,李效黎与林迈可果断决定离开北京,奔赴抗日根据地。经过艰苦跋涉,他们于1942年春节前夕到达晋察冀军区。在晋察冀军区,在聂荣臻的安排下,林迈可当上了晋察冀军区通讯部门顾问,开办了一个无线电通讯培训班,培训了许多专业人才。李效黎在这个培训班教英语,她将头发剪短,穿上八路军军服,显得格外精神。 1942年10月15日,李效黎生下女儿,取名“爱丽卡”,中文名为林海文。
1944年春天,李效黎夫妇随军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欢迎。当时的延安,英语人才奇缺,精通英语的李效黎便应邀开办了英语学校,并亲自讲授英文。同年6月,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7月,美国军事观察组抵达延安。李效黎参加了这些重要活动,并负责教6位美国军官学习汉语。林迈可则发挥所长,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通讯顾问,同时担任新华通讯社对外广播部顾问。精通无线电技术的林迈可不仅为军区总部和各分区修好了电台,试建成功了第一台大型发报机,开创了新华社的国际广播,让世界第一次听到了来自中国延安的声音,还被委以开办无线电通讯培训班重任,并亲自代无线电工程课程,李效黎给学员们教授英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宝贵的无线电技术人才。
在延安,李效黎和丈夫曾两次受到毛泽东的宴请,她晚年仍对这两次宴请记忆犹新。一次是她和丈夫到延安两个星期后,毛泽东在杨家岭举行晚宴欢迎他们,刘少奇、周恩来、贺龙、叶剑英等人均在场。席间,林迈可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口音,李效黎当起了“翻译”。 第二次是在1945年11月7日,林迈可夫妇携一子一女(他们的儿子詹姆斯出生于1945年1月)即将返回英国,毛泽东和江青设宴款待了他们。李效黎再次做了丈夫的“翻译”。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林迈可与李效黎回到英国定居。
1952年,林迈可从过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伯克勋爵的爵位,李效黎因此成为英国首位华人贵族夫人。
虽然继承了爵位,但他们在英国的生活并不如意。国民党政权驻英国“使馆”告知英国外交部,李效黎夫妇与中共高层关系密切。李效黎夫妇不得不远赴澳大利亚,林迈可加入了澳大利亚籍。1959年,他们到了美国华盛顿。
1954年8月,李效黎偕丈夫林迈可随英国工党代表团访问中国并担任翻译,为中英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后,李效黎又多次回到中国,为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1975年,李效黎加入美国籍。1983年,夫妇二人来到中国,受到萧克等老朋友的宴请。
1994年2月13日,林迈可在美国病逝,享年84岁。他去世6周后,李效黎回到中国定居,中国政府给她在北京提供了一套公寓,以感谢她当年对抗战的支持。
1998年冬天,李效黎回到故乡离石探亲,并为东关小学捐资助学。
2003年,李效黎回到美国,同外孙女苏珊一起生活。她的女儿爱丽卡和儿子詹姆斯均已在10年前去世。
2010年4月25日,李效黎在美国华盛顿去世。
著有回忆录《延安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2005年8月,李效黎女士家乡吕梁离石区政协编辑出版了《离石文史资料?李效黎李效民专辑》。
其兄,李效民,1901年生。1917年考入清华大学,1926年考入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公费),1928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公费),获得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30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34年回国后任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后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重庆分行、上海分行等部门任职,解放后先后在中国银行管理处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任职。文革中,1970年到河南干校劳动,1971年,病逝于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