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章(画家)的个人简介
李大章1963年生于天津,是喝海河水长大的本土山水画家。4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就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对于人来说,又能拥有几个46年?46年,日历一页页地翻过,翻走了如诗的生活,翻走了如歌的岁月,翻逝了的青春,翻老了容颜,却使得李大章的绘画日臻完善,得到美术界的一致好评。基本内容
李大章自幼喜爱书画,然而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受客观因素的诸多影响,国画并不怎么受到社会的重视,教课的老师也少得可怜,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李大章坚持自学,路灯下,院子里,葡萄架下,都成了他学习绘画的场地。当时有关绘画的书籍很少,李大章就研习模仿宋代的山水画家 李成、 刘松年、 范宽、 李唐及近代大画家 张大千、 李可染、 陈少梅的山水画。那种孜孜不倦,到了废寝忘食、如醉如痴的地步。1978年春天,对于画家李大章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有幸认识天津著名山水画家 张洪千,并拜张洪千为师,专门学习 中国山水画,在张洪千的指导下,他的画技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提高。
张洪千是天津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师,师从著名画家严六符学习山水,他的山水画法度严谨,清美秀逸。李大章在学习张洪千的画技的同时,他博览群书,取众家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画技提高的很快。到了1984年秋天,他又拜国画大师 何海霞 先生为师,亲耳聆听先生的教诲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他攀登绘画艺术高峰的信心。
思想是绘画的灵魂,情感是绘画的肌肤。禅宗里有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初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进而见山依然是山,见水依然是水。画画也是如此的道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看起来比第一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要高,非现实的境界也许比第一层太具体的山水观要高,但终不是致境。真正绘画的境界是要回到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的道悟。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复,是一种高层次前进,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扬弃,是涵盖了前两个境界的扬弃。李大章苦苦探索古代传统技法,寻本溯源,反复临摹宋代名家的山水画,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山水画的创作。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 中国水墨画创始人之一、唐代大画家 张b提出的。历经几百年的论证,成为 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艺术的纲领。李大章深知,光有绘画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广泛的实践经验。正因此,他特别重视写生,一有闲空就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跋山涉水,早晚观察大山在黎明和傍晚、云的走向,阴天晴天、风霜雨雪、日月星辰在大山之间中的无穷变化,揣摩松柏花草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和颜色,从中体悟绘画山水的哲理。几十年来,李大章历游祖国的名山大川, 安徽的 黄山、 江西的 庐山、 辽宁的 千山、 江苏的 钟山、 山东的 崂山,以及山西的 五台山、 四川的峨嵋山、 浙江的 普陀山,都留下了他那坚忍不拔的足迹。他不畏艰苦,历尽艰辛困苦,风餐露宿,为了画一个大山的晨景或是一个暮景,他甚至吃尽苦头,尝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然而,看山是一种意境,游山别有风情,为了他的追求,他再含辛茹苦,也一点儿也不后悔。
创作必先识旧,有了深厚的传统底子后,笔墨才能逐渐放开。李大章传统底子打得很厚很牢,真正对诸师 画魂深刻的领悟,不是对诸师作品的简单描摹,而是自己对其的理解、接受、选择和传扬,让其最终成为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并衍生久远。他从古人那里走出来,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画画,老老实实做人,逐渐形成自己的 绘画语言和风格。他的山水画很有品味,有血有肉,顾盼婉转,灵光飞动,在个性中释放着他的胆量、力量和激情,那是他历经见识,积累修养的结果。
画山水可以体现人的品格与风节。李大章的山水画章法规整,追求典雅,用笔严谨,简约而老辣的笔墨,可以感知他那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功底。中国画和西洋画截然不同在于,中国画在落笔之前,是一张白纸,画家讲究一气呵成,不能间断;西洋画画坏了,可以涂改。在笔墨纸一样,但是落笔时,精神、情绪和体力状态却不尽相同。李大章画山水,线描清晰沉稳,水墨相宜得彰,凝炼雅静,意色灵动,工而不僵,工而有格,工精艺浓,文而不弱,放而不野,大气典雅, 一支独秀,工写兼具中传达一种意象的风姿与神韵。既继承和发扬了古代画风,又是现代化的典范。不管是秋风扫过的大山,还是月色溶溶的山川,不管是细雨鞯 江南,还是大雪霁后的峰谷丛林,他都在尽心尽力地表现一种静和净,静得万籁俱寂;净得纤尘不染。
静逸疏然写恬然,生生不息通宇宙。如《岁寒三月天》,画家在丈二大的尺幅里,大斧劈皴描写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山川纵横跌宕,刚健雄浑,树木盘曲 萧索,淡墨层层叠加,重山叠峰;加上湿笔取润,激墨山水、“云卷皴”和“云头皴”的技法的应用,使得画面浑厚深远,意境幽幽,如梦如幻,婉约玄远,再配上蒙茸的草木,坚硬的山石,湿漉漉的细雨,使得山势更加雄健壮阔,重重万壑的堂堂大山更加神秘悠远……
李大章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会员,经常参加全国和省市以及学术美展,并多次获奖。业绩被收录在《中国艺术家》一书,其作品被日本、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美术爱好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