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革命家)

时间:2023-12-29 06:49:32编辑:资料君

李煦(革命家)的个人简介

李煦先生,乳名星联,字光五,河南省偃师县大口乡人,革命先烈。

简介

李煦先生,乳名星联,字光五,一八九一年出生于偃师县大口乡肖村后村一户贫苦农家。

人物经历

一九四四年出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时才用李煦这个名字,“意思是八路军来了,才使豫西有了光明,宛如东方大升起了煦照朝日。”。

煦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其兄应联,字赫臣,毕业于河南法政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与张钫、杨勉斋结为金兰弟兄。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出任汝阳县县长,随置田宅,家景见好。煦弟李芳联,字兰谷,在上大学期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李煦先生自幼入乡塾,聪悟勤勉,成为同辈学友中的佼佼者,后考入河南法政学堂。

先生博览群书,经史子集、佛道儒墨,本草金匮,志怪侠义,广泛涉猎。其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不仅通读,还能大段成诵。直到五十岁后,仍坚持晨起背书。随着时世变迁,先生逐步地接受了近代进步思想,尤其是从事革命活动后,阅读并收藏了大量进步书刊,有《资本论》、《从猿到人》、《自然唯物辩证法》、《国家与革命》、《新青年》、《大众哲学》、《生活周刊》、毛边纸石印的《列宁全集》、《论持久战》,第一次印刷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等。自己常年订有《晨报》、《解放报》。这些进步书刊大多由党的地下工作者由解放区带来,这对先生接触、同情直至投身革命,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先生爱读书,爱藏书,惜书如命,是有名的藏书家。 因祖上清贫,留书不多,大部藏书由他们父子两代置买。先生主家时,其收入的很大部分用以购书。古今中外、政经史哲、艺文纲鉴、农工林医、名类报刊,林林总总,万册以上。其中珍贵者,如全套木刻《二十四史》分装于二十四个楠木箱内,配以铜搭铜锁,另有宋版影印的全套《史记》、《资治通鉴》,石版印《康熙大字典》,近代稀珍《独秀文存》、《胡适文存》、《饮冰室文集》等。一九四五年先生随皮徐部队南下后,敌伪反扑,三番抄家,挖地掘墙,这些藏书也惨遭洗劫。

先生酷爱医学与种植,笃信治病救人、造林绿化是造福于世的两大善事。在精读《本草纲目》、《伤寒论》、《皇汉医学》的基础上,于二十年代开始攻读“上海铁樵医学函授”,系统订阅《自强医刊》,抄订整理了大量医案验方,以中医为主,兼及西医。

先生交谊很广,择友却很严。他在偃洛一带的知交中如林东郊、任砥庵、王三江、任烙鲁、杨交(画家)、高佑(书家)都是有学识、有修养、有节操的名士。

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革命的拥护与向往远在抗战前。其弟兰谷二七年参加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先生全力予以支持;他的两个儿子(长庚、绍白)也都于三七年前入党,为革命奔走,抗战初期,先生送他们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出于民族义愤与救国热忱,先生自觉接受并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带动全家投身其中。

一九三八年,兰谷由南京返乡,取道汉口,经董必武、叶剑英指示,带回四位女同志:陈英、张琳(成仿吾夫人)、周慎宜、刘惠成,又到“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联系,党组织委派纪西同志(即席国光。解放后曾任公安部副部长)来肖村,名义上是到后方避难,被安排到肖村完小任教,实际上是搞党的地下活动,由纪西负责,食宿在先生家东院内。

“抗敌救援委员会”成立了,会址就在先生家。接着成立了“读书会”、“妇救会”、“儿童团”,办起了“识字班”,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发展,以肖村为中心,延及四周。他们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抗日路线,学理论,学军事,重建破坏的党组织,吸收优秀分子入党,着手建立抗日武装。这一时期,以肖村南寨为中心,共发展党员三十余人,后成为抗日骨干。被发动起来的人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妇女做军鞋支前、青年知识分子集会宣传,演街头剧,许多青年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其中有三个农村姑娘:李玉珍、李宾珠、张克)。由于群众基础好,四四年皮徐支队一入偃,便得到积极支持,单五肖村就买枪三百余支,偃师警卫连中绝大多数都是肖村青年;及至南下,肖村的青壮年几乎全部上前线,因此,有了“红肖村”、“小延安”的美誉。

当时,中共偃、巩、登中心县委书记刘道安同志曾多次来肖村指导工作,三九年县委书记陈耳东也住在肖村,同期先后来肖村工作的有“洛八办”的何毅、张英(军事教官)、彭雪枫,从永城派来的张子俊、章建召、刘贵升等,都由先生安置食宿,提供费用。

李煦先生有一个值得自豪的进步家庭,儿童放哨掩护,妇女为地下党的同志端饭送水,缝补浆洗,六十岁的赫臣夫人两次执行任务:一次是张琳、周慎宜、刘惠成三女同志回延安,她护送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一次是肖村女青年李玉珍、李宾珠奔延安,她护送到“洛八办”。

一九四四年日寇进犯豫西,偃师沦陷。同年皮定均、徐子荣率抗日先遣支队挺进豫西,支队派柳林、武占魁同志来先生家,共商武装抗日、建立民主政权事宜。农历九月初五,支队首长会同偃师县委召集各阶层人士在翟湾开会,酝酿筹备成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会上经过民主协商,一致推举先生出任县长。

农历九月六日晨起,肖村人声鼎沸、群情激昂,集中轻机枪一挺、长短枪一百余支,齐聚先生门前誓师。先生号召大家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打日寇。这一百多条枪和一百多名热血青年组成的队伍便是偃师警卫连的前身。

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与日、伪、顽的殊死较量中求生存、求发展,刀光剑影、烽火连年,这对几十年来居家耕读,温厚儒雅的老先生,不啻是严峻的考验。县政府刚成立半个月,日寇便纠集伪顽三百余人向县政府驻地董村扫荡,后多次进犯,追剿不舍。迫于形势,政府机关先后辗转夹沟、佛光、扒头、管茅、孙坡、杨窑、山张、南寨,数次与敌人遭遇,先生率机关工作人员,徒步奔走、转移。有一次,在由扒头向孙坡转移时,被日伪打散,先生失去左右,扔掉棉衣,半夜奔往山张,和青年人一样经受了战火洗礼。

战事稍息,便放手开展工作。“倒地”、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改造保甲机构、建立区一级民主政权、反霸除奸、扩大统一战线等。公务极其繁忙,经常吃不上饭,睡不成觉,先生执行党的指示,勤政尽职,不遗余力,受到军政领导的很高评价。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皮徐支队奉命撤离豫西、挥师南下。先生跟随支队南下,徒步奔走,到达桐柏县。

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上一篇:姜天雨

下一篇:李九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