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成

时间:2023-12-28 18:04:57编辑:资料君

李秉成的个人简介

李秉成,铁道工程专家、资深教授。参加和主持了浙赣、黔桂、湘黔等铁路建设的技术工作。发展了我国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理论,完整地提出“按地形自然规律选线、工机配合”的选线设计思想。较早地提出我国铁路应向重载、高速发展,对制定铁路科技发展政策起了促进作用。为我国高校铁道工程专业及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秉成

李秉成,铁道工程专家、资深教授。参加和主持了浙赣、黔桂、湘黔等铁路建设的技术工作。发展了中国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理论,完整地提出“按地形自然规律选线、工机配合”的选线设计思想。较早地提出中国铁路应向重载、高速发展,对制定铁路科技发展政策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高校铁道工程专业及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

李秉成,字集之,1908年3月5日出生于富春江畔的浙江富阳场口镇礼门村。虽然家道小康,但3岁丧母,也曾经历过不少人间的悲苦。在父亲的教育下,从小养成了刻苦、耐劳、勤奋、简朴的优良品德。11岁即离家远走,矢志求学。先后就读于宁波三一书院和杭州蕙兰中学。

1926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在大学期间,夙兴夜寐,勤奋自勉,于1930年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30年,考入杭江(杭州到江山)铁路,始任练习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才学出众,很快由帮工程师升任工务段长。1933年杭江铁路建成。铁路继续向江西省境内延伸,是为浙赣铁路。李秉成奉调参加浙赣铁路南萍段的选线工作。当时有南北线两方案,他注重实际,深入勘测,用半年多的时间实测300多公里,最后选定线路较短、工程难度较低的南线方案。

随后他又调任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特大桥一一赣江大桥桥基钻探队队长,在他主持下采用穿心钻法获取河床底层地质资料,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主要成就

兴路救国 矢志不移

李秉成深感自己的铁路建设理论及技术水平还需提高。1936年8月,带着“实业救国”的宏伟抱负自费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通过刻苦的攻读,仅一年时间便获得了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接着在美国德拉瓦·胡特松、宾夕法尼亚铁路实习,考察加拿大太平洋铁路。1938年转赴英国的道门朗桥梁厂、克利弗兰桥梁公司实习并考察了伦敦东北铁路。嗣后,又考察了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铁路,广泛吸取各国铁路建设的经验。

1939年3月,祖国正遭日本侵略军蹂躏,他毅然回国参加抗日,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和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穿过沦陷区,越过封锁线,抵达湖南湘潭后,任湘黔铁路副工程师,但因战事失利,湘黔铁路建设计划搁浅。筑路队伍撤退到广西后,湘黔铁路改组为黔桂铁路,他担任正工程师,准备进行黔桂铁路的建设。

由于重庆国民政府军队节节败退,湘黔铁路建设计划很快又成泡影。于是,他在1940年1月辞职北上来到地处陕南城固的西北工学院,任土木系教授,为国家培养抗战急需的工程建设人才。

培养铁路建设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急需大量的铁路建设人才。1949年9月,李秉成回到母校复旦大学任教,主讲“站场设计”和“铁路养护”等课程。1951年复旦土木系调整到上海交通大学,1952年交通大学土木系又调整到同济大学,1973年又随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调入上海铁道学院。在教育战线上,他辛勤耕耘了43个春秋,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骨干力量。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兼任教学行政、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的领导工作。1952至1957年任同济大学铁路系主任,1979至1990年,任铁道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学会理事、上海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铁道学院科研所所长、上海铁道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上海铁道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铁道学院管理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李秉成知识面宽广,曾主讲过多种课程,例如,铁道选线、铁路工程设计、隧道工程、铁道线路布置、铁道线路养护工程,等等。

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他讲课以逻辑性强、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而著称。他所教授的每一门课程不仅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而且结合他丰富的选线、施工、养护的经验并借鉴欧美各国铁路的亲身考察所见,例证丰富,加上他洪亮的声音及风趣的表达风格,学生们都觉得听他的课是莫大的享受,毕业几十年后回到母校,仍然对他赞不绝口。

为铁路发展献计献策

李秉成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工作,他认为科研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而且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直接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将自己研究的成果及时提交给铁道部等政府决策机构,为改进铁路建设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了贡献,被铁道部聘请为科学技术顾问。

针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铁路建设工程造价不断提高的状况,为了充分利用国家有限的资金,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大量的实例全面分析比较了世界各国的铁路选线技术标准,完整地提出了“按地形自然规律选线,工机配合,利用机械能力协调自然”的选线设计思想,有利于缩短线路长度,节省工程投资,减少维修养护费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他提出的设计思想得到铁道工程界专家的普遍赞同,为铁路决策部门所重视。

1983年,他在“三十年来铁路发展的新动向”一文中,较早地提出了中国铁路“重载化”与“高速化”的发展方向,对铁路决策部门制定科学的发展政策起到促进作用。

主要论著

1 铁道路线勘测与设计(第一卷、第二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年

2 铁路缓和曲线设计问题-适应高速行车的缓和曲线.同济大学科学技术情报站,1961年

3 立方抛物型缓和曲线的误差分析与修正.同济大学科学技术情报站,1964年

4 曲线半径、超高和最高速度.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1963年年会论文选集.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1965年

5 铁路缓和曲线长度问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1963年年会论文选集,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1965年

6 迈进中的高速铁路.上海铁道学院学报,1980年

7 选线技术在中国铁路的应用.上海铁道学院科研所,1980年

8 按自然规律定坡选线刍议(附讨论).上海铁道学院学报,1981年

上一篇:凯雅·杰柏

下一篇:李廷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