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风(香港文学家)

时间:2023-12-28 06:09:43编辑:资料君

李林风(香港文学家)的个人简介

李林风(1911―1988),原名李观林,香港文学家、剧作家。祖籍广东丰顺县,生于香港九龙。被称为香港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人物生平

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后入英文学校,也半途而止。二十年代起,李林风在香港报刊发表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创办刊物,是早期香港新文学开拓者之一。1926年在香港《大公报》发表组诗《睡狮集》。1927年曾到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回港。1928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29年在香港与谢晨光组织岛上社,出版《岛上》杂志。1930年小说《伏尔加船夫曲》在《北新》杂志的“新进作家特号”征文中入选,名列第二。1931年至1937年在《南华日报》的《画报周刊》担任主编和文艺副刊编辑,曾主编文艺副刊《新地》和《劲草》。三五年与易椿年、张任涛等合编《时代风景》,三六年与刘火子、李育中、杜格灵等组织“香港文艺协会”。1937年任香港合众影片公司编剧,1938年至1941年在香港南洋影片公司任编剧及宣传工作,先後编写了多部电影剧本。1942年从香港返回内地,在广东惠阳县东江教小学,并创作中篇小说《无尽的爱》。1945年回港,1946年主编《华侨日报.文艺周刊》。1955年创办香港采风通讯社,1984年退休,1988年在香港病逝。

人物评价

香港新文学的拓荒者

现在香港还有不少人知道侣伦,但是不知道他原名李观林。李林风原名李观林,又名李霖,侣伦是谐音,也是他的一个笔名,他还曾用林下风、林风、贝茜等笔名。有说他祖籍揭阳、宝安、惠阳等,事实上他祖籍广东潮州府丰顺县附城(今丰良镇)。诞于1911年9月30日的香港九龙,1988年3月26日逝世于香港。

关于香港新文学的萌芽,比较习见的说法是在1928年左右,标志是《伴侣》杂志的创刊发行。在《香港新文化滋长期琐忆》一文中,香港最早的新小说家之一李林风写道:“(《伴侣》)是香港出现的第一本新文艺杂志。它不但纯粹登载新文艺作品,就是杂志本身也表现了香港出版物中前所未有的新风格。”他还说:“当时就有人写过一篇推荐这本杂志的文章,称《伴侣》为香港新文坛的第一燕”。很遗憾,这个“第一燕”的发明者至今尚未找到。不过可以肯定,侣伦虽不一定是这位“发明者”,但他起码是这个“发明者”的附议者。因为早在1936年,他就以贝茜笔名,发表了《香港新文坛的演进与展望》,认为1927至1930年是香港新文学的第一期,而《伴侣》则是一个主要标志。

从创作的实绩来看,从1927年到1937年香港新文学最初的这10年间,香港的文学青年从新文学的拓荒、萌芽到兴起,从脱出新旧文学并行交替的格局到走出浑沌,迈向新文学的第一步,其创作的水平显然是在不断地提高的。1928年10月,相当擅用口语的小说家吴灞陵在《香港的文艺》一文中这样写道:“现在,香港的书报上的文艺,就是新旧混合的,纯粹的新文艺,既找不到读者,纯粹的旧文艺,又何独不然?……文学的新潮,奔腾澎湃,保守的文学的基础,已经动摇。”但是,吴灞陵笔下的“新文艺”,是一个相当含混的概念。白话鸳鸯蝴蝶派小说是新文艺吗?“谴责小说”是新文艺吗?都不是。它们之所以不是,关键不在语言上,而在它们缺少一些必不可少的新素质。

众所周知,“五四”文学革命开辟的新文学,以《呐喊》、《沉沦》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新小说,从思想内容上说,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而从艺术形式上说,它则主要是西洋现代小说的借鉴、移植,而不是传统章回小说的继承、发展。它广泛吸收了西洋盛行的形形色色的创作方法(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和结构形式。正是这两方面的革命,使“五四”新小说迥然不同于传统旧小说,也不同于鸳鸯蝴蝶派和“谴责小说”。自然,它的语言也更彻底地摆脱了文言和半文不白的“新民体”的束缚,更大众化、更生活化、更性格化,更贴近现实生活了。

香港的新文学从1927年的兴起,发展到19237年,已经从当初的新旧两种文学力量对比,基本上走完了一段复杂而艰辛的转化过程,这也是新文学从渗透到取代旧文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以后,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也由于内地作家的南来香港,而形成了香港新文学的另一个辉煌的局面,掀起了另一个文学活动的高潮,从而以其相对独立的形态,汇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潮流。

这一时期香港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一些作品集,基本上以诗歌为主。其中有陈江帆的《南国风》,路易士的《行过的生命》和《上海飘流曲》,林英强的《蝙蝠星》、侯汝华的《海上谣》、伦冠的《夜航》等。可见,新诗在当时的文学青年中,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在香港这些文学青年中,论及较有成就和创作实力的,不能不提到李林风。

李林风当时是以积极的文学青年的姿态,加入到香港新文学的行列的。他15岁时,就在香港《大光报》副刊发表诗歌《睡狮集》,1928年在《伴侣》发表《殿薇》、《试》、《O的日记》等短篇小说,1930年在上海《北新》杂志“新进作家特号”发表小说《伏尔加船夫曲》。他的散文集《红茶》作为“岛上社丛书”之一,于1935年出版。他是最早运用形象化的白话文去刻划人物、记叙情节的青年作者。如连载于《伴侣》第六至第九期的《殿薇》,写殿薇如何周旋于三位男士子菁、若昭、心如之间并玩弄他们,其中便有这样的描写:“坍倒了他们的希望的建筑”,形象而深刻。当写到心如一大清早送花给殿薇,被若昭看到。若昭进到殿薇处见到心如时:

“这么早,若昭君。”心如不费什么思索的说。

“你还早呢!”若昭情不自禁的嫉忌发泄了。

这样的语言刻划,具有一语双关的艺术魅力,表现出了侣伦在语言上的功力。

李林风是一位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的作者。他在《岛上》第1卷第2期发表的散文《夜声》,多是伤感的调子,带有点无病呻吟的习气。他自己也感觉到这一点,“立意不再写这样闲愁的文章”,表现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李林风到底还是生于香港,长于香港也写于香港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也是发表在香港的。

他写诗,写小说,写散文,也写电影剧本。主要是写小说。

他是忠于文艺女神的。他说,他被旁人认为最坏的固执脾气,是“不肯稍微迁就时尚,写些迎合地方性的流行趣味的作品”不肯媚俗。然而他却又“始终不能把生活的担子从笔杆上解脱下来”不能不“为生活”写文章,甚至要写些“吃饭文章”,这是他最感痛苦的事。尽管如此,黄秀柳说,他是“在充塞街巷的低级色情下流的货色包围中,制作他的虽不能说完全健康却都是非常清洁的作品”的。

代表作品

他的小说早晚不同。早年写的多是爱情故事,洋溢着异国情调和感伤色彩,《黑丽拉》是突出的一篇。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转折点,尽管是爱情故事,却表现了反侵略战争的主题,《无尽的爱》就是。战后的《穷巷》更从爱情转入社会,成了引人注目的名篇。

长篇小说《穷巷》是李林风长篇代表作,描述香港的四男一女在战后的沉重经济压力下团结互助向恶势力做抗争的故事。作者对在逼租,失业、失恋、受压迫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寄予无限同情和希望,通过他们的悲欢歌颂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作品有强烈的戏剧性,心理描述细致入微,语言生动多采,具有较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性。

《穷巷》是侣伦(李林风)的第一个长篇,他还写了《恋曲二重奏》、《欲天》、《特殊家屋》。

他的中短篇较多,也较多爱情故事。有《黑丽拉》(后改名《永久之歌》)、《无尽的爱》、《伉俪》、《彩梦》、《残渣》、《都市风尘》、《佳期》、《暗算》、《旧恨》、《寒士之秋》、《错误的传奇》、《不再来的青春》、《爱名誉的人》等。

散文有《红茶》、《无名草》、《侣伦随笔》、《落花》、《紫色的感情》、《向水屋笔语》等。

电影剧本有《大侠一枝梅》、《强盗孝子》、《弦断曲终》;《蓬门碧玉》,《如意吉祥》,《民族罪人》,《情深恨更深》,《喜事重重》,《谍网恩仇》等。这些名字看来多数是电影公司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改的,尽管作者写作时早已在力求适应。

上一篇:乐文

下一篇:劳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