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抗金英雄)

时间:2023-12-28 03:27:20编辑:资料君

李富(抗金英雄)的个人简介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诚,号澹轩。莆田县(今涵江区)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连陷南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财募义兵三千人,携粮响,乘舟楫,北上抗敌,隶名将韩世忠部,致金兵败退。宣抚使李纲荐其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以上书言收复失地为秦桧所扼,降承信郎,遂归乡。致力于家乡公益事业,建石桥34座、凉亭座,筑海堤,垦埭田280多公亩,修军学,创梅峰书院并亲自讲学。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传世。

介绍

共和国功勋人物李富《个性化专题邮票》

60年峥嵘岁月 60年辉煌征程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方寸之间,凝结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既有特定的收藏价值,又兼具宣传与传播功能。

2009年,在全国各族人民喜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编辑出版《共和国功勋人物志》,并为入选的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改革开放,繁荣富强做出杰出贡献的模范先锋人物,制作、发行个性化专题邮票,用书籍和邮票这样的载体,记录她们的功绩,传播她们的形象和事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李富:字子诚,号澹轩,莆田涵江乡洋尾人。宋元丰八年(1085)出生。是年,母黄氏舍梅峰一百多亩地建为佛寺,俗称梅峰寺。

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临安相继失陷,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蕲王韩世忠劝富举兵勤王,他毅然捐献家财,招募义兵3000人,从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向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谋划。太后把其义兵隶属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随部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宣抚使张渊赏识富的才略,荐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故世称李富为“李制干”)。富上书朝廷,陈述抗金的策略,被秦桧所抑,降了职。他知道权奸当道,报国志愿难以实现,托言母亲年老,辞官归养。

富事母至孝。捐家财在县内修筑海堤,围垦造田;建筑大小桥梁34座。在涵江镇内的就有清宁桥(今涵西街道青年居委会,早拆)、万寿桥(今白塘镇集奎村)和新桥(今涵西街道楼下居委会)3座;在城南5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2座,让过路人有歇脚的地方;重修囊山寺、重兴寺和满月院。

富又捐巨款修建兴化军学。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并捐资供给学子费用。“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他是一位理学家,当时名士王进之、龚遂良、林观、刘孔珍、黄刍、黄庚等都出其门下。著《春秋注解》和《澹轩集》。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毁宋金和约,挥戈南下,长江前线告急。这时富已卧病在床。次年(1162年),闻有人从北方返莆田,富亟向其询问前线情况,知道边境危急,愤慨填膺,长叹数声气绝,终年77岁,葬于常太里长基村。

富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逝世后,莆人称“乐善之士”,必推“李制干”为第一人。

莆人彭韶认为李富是一位“千载殊绝”的人物,将他和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相提并论。兴化太守岳正就在小西湖畔建“五贤祠”以祀他们。

文武双全的抗金英雄

李富是宋朝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生长在宋代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动乱年代,为抗击辽、金的入侵,救民于水火,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临安相继失陷。李富毅然捐献家资,招募义兵三千人,从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向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谋划。太后把他的兵隶属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随即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宣抚使张渊赏识他的材略,荐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简称“制干”)。李富十分重视教育,捐巨资修缮兴化军学,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培养了一大批贫困学子。他修筑海堤,围垦造田万亩,在莆田境内建造了大小石桥34座,这些桥把兴化平原连成一片,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李富祠坐落于莆田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为宋代建筑,有书法壁画、楹联匾额、碑刻等实物。

李富辞官归养后,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并捐资供给学子费用。“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又捐巨款修建兴化军学,创筑海堤,围垦农田,造大、小石桥三十四座,重修囊山寺、重兴寺和满月院,并在城南五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二所,让路人歇脚。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撕毁宋金和约,挥戈南下,长江前线告急,时李富已卧病在床。次年(1162),有人从北方返莆,他询知边境危急情况,愤慨填膺,长叹数声气绝。终年77岁。李富好施与,热心公益。莆人称“乐善之士”时,都要提到李制干。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等传世。

岳飞为李富家族谱牒的题词

“李氏谱牒,子孙保之”。

――岳飞

这是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为莆田涵江白塘洋尾李富家族谱牒的题词。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他事母至孝,学文习武,少年壮志。其母在她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教育其为国为民。当金兵入侵时,岳飞投笔从戎,组织岳家军奔赴前线,与抗金名将韩世忠等一起共同抗金,大有“直捣黄龙”之势。

李富(1085-1162),字子诚,号澹轩,他是唐室江安王李元祥的后裔。其祖先在武则天皇帝时避乱南迁,流寓于福建泉州。其后,李伯玉由南安辗转定居于涵江白塘洋尾村。李富是伯玉的玄孙,故有“安王世胄”之称。李富事母至孝,舍地百亩并捐巨金兴建梅峰佛寺。又在莆田建筑34座桥梁……人称他为“李善人”。

南宋建炎初,金兵又大举南侵,李富出于爱国爱乡之心,应诏自费招募义兵3000人,自备粮饷、器械装备,所费不赀。他和三千义兵,分乘海船几十艘,从三江口海道扬帆北上,船上供奉妈祖甚虔,故得以顺利到达长江前线抗金,收复了建州,攻克了大仪,屡立战功。因之,李富与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名将相友善。

岳飞十分赏识李富,当得知李富家族在修谱牒时,高兴地挥毫写下“李氏谱牒子孙保之”给李富。这八个大字正楷清秀、潇洒飘逸,是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瑰宝。这八字,不仅是岳飞给莆田李氏家族的光荣,也是给全莆田人的光荣!

李富曾因战功授殿前统制司办公事官(简称“制干”),故李富有“李制干”的尊称。当岳飞被奸相秦桧等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于风波亭时,李富义愤填膺,辞官回里奉母。

2005年是李富将军(据陈章燕教授多方考证,认为现今对李富可称为“李富将军”)诞辰九百二十周年纪念,怀念此题字,很有垂教的伟大意义。2000年6月11日亚洲巨富邑人李文正先生看到岳飞的题字时,感慨地说:岳飞为我们李氏题词,实在伟大!实在光荣!字字值千金!我一定向海外李氏子孙颂扬之!2004年1月,李嘉诚先生给陈章燕教授回信中,对岳飞的题字也感动不已,说“感纫美意”。(“感纫美意”,据《辞海》1299页解释为“感佩不忘”之意。)

华人首富李嘉诚祖脉

――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李富墓景点

1993年8月18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对当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说:“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李嘉诚的这番话经媒体传播,影响颇大。莆田市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史专家都想能找出李嘉诚在莆田的谱系渊源,并纷纷赴潮州考察,希望能从李嘉诚祖籍潮州着手寻找有关潮州李氏来源。

中国作家出版社曾出版发行夏萍著的《李嘉诚传奇》一书。此书曾详细地描述了李嘉诚在潮州的世系。书中这样写道:“李氏家族自一世祖李明山起在这块土地(粤东潮州府海阳县,现在潮安县)上居住了约有十代,其中经历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联、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克任、七世祖李鹏万、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晓帆,传至九世有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父亲李云经、叔父李云松,直至李嘉诚恰居第十世。”

李嘉诚的一世祖李明山又是怎么来的呢?《李嘉诚传奇》中写道:“李嘉诚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南徙迁居福建莆田。”“时值明末清初年间,再因狼烟四起,战火连绵……由一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居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即今日之潮州市),定居于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

夏萍的《李嘉诚传奇》史料可靠性如何?因为它毕竟是“传奇”。对此李嘉诚本人表示首肯,他称赞:“夏萍小姐写得很是真诚的。” (引自《莆田通讯》1999年2月号《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成功之路》编者按语)

那么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寻找莆田李氏渊源,看能否与潮州李氏合谱。莆田李姓大部是涵江区白塘洋尾村的衍派。洋尾李氏至今珍藏一本康熙六十年(1721)修的《陇西李氏宗谱》,其中记载白塘洋尾李氏系唐朝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之后裔,尊江王李元祥为一世祖。

白塘东岸的洋尾村是李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洋尾村有两处李富祠,皆初建于南宋,分别为李富的长子、次子所建。李富祠代有废兴,现存的两处李富祠皆为明代重建。东墩自然村的李富祠内左壁嵌有明代刑部尚书林俊撰写的石碑《永思堂记》,李甲自然村的李富祠内存有明代刑部尚书彭韶撰写的《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二祠内还保存李纲、张孝祥、文天祥、郑岳等历代名人的题词,其中少数系原物,多数为复制。

我素来景仰李富的为人,李富为“千载殊绝”的人物,后人把他和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相提并论,明兴化太守岳正曾在小西湖畔建“五贤祠”以示纪念。李富是值得莆田人世世追怀的。李富是个爱国将领。北宋末年,国势危如累卵。李富应召勤王。他在莆田召义兵三千,沿海路北上抗金,效力于韩世忠麾下,被授为殿前统制司干办,人称“李制干”。后因秦桧弄权,李富的抗金主张不为采纳,遂辞官回莆。

李富是莆田古代首屈一指的慈善家。他回家乡后,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他有教无类,对穷学生不但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史称“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他还捐资修建兴化军学,筑海堤围垦造田,捐建凉亭,重修寺院。李富最为人称道的善举,是主持修造了34座桥梁。桥梁的建成,不但方便了交通,而且繁荣了一方经济。如涵江新桥建成后,新桥头一带就成了万商云集的埠头,且长盛不衰。他建造的石桥既美观又耐用。如长300余尺的延寿桥,长虹般高悬在绶带似的溪流之上,近900年来无数次的狂风恶水都奈何它不得,至今还是风采依然。

明末清初,潮州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潮安县),定居于潮州 潮安县城内北门面线巷,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10世。莆田李氏与潮州李氏合谱。合谱。莆田李姓大部是涵江区白塘洋尾村的衍派。莆田涵江洋尾李氏至今珍藏一本清代 康熙六十年(1721)修的《陇西李氏宗谱》,莆田李氏还产生了莆田古代首屈一指的慈善家和富豪李富。 李富具备积极进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精神品格。莆田李氏人文鼎盛,宋代以来有进士29人、职官122人。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战乱而南迁的其他莆田家庭可以说是书香世家。明末清初,正是朝代更替、兵荒马乱之时,当时在福建沿海还因郑成功占据台湾抗清而截界。《涵江区志》(大事记)载:“清政府于顺治十八年(1661)实行截界迁民。“截界”给当时莆田沿海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迫使大量莆田人外迁。李嘉诚先祖在莆田白塘洋尾居住,生活过的有24世(包括李明山),据《陇西李氏宗谱》所载洋尾李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人才辈出。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因其家族人士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颇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极高。

修桥铺路,历来被莆田人视为“做积德”。莆田自古就有“走桥念志”的俗语,意思是,当你走桥时,不仿停步桥头,读一读建桥的碑志。其间往往记载着捐建督造者的芳名,记载着建桥的艰辛历程。读其文,既是追怀和感戴,更是鞭策和激励。于前人,你付出的仅仅是廉价的怀念,于自己,你获取的则是你修身向善的宝贵教益。可悲的是,这个俗语后来竟退化成“吃茄摘蒂”,令人啼笑皆非。必也正名乎!

大概是李富为首的那一代人的努力,后来这一方土地才获得了“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誉,这且不论。李富祠中的“白塘科第”引起了我的深思。据说,洋尾村宋代以降有进士29人、职官122人。这里人文鼎盛的原因,除了傍水村居的宜人环境外,还在于良好家风的世代传承。李富的子孙大概很明了这一点,故撰书其姓联为“制干家声大,陇西世泽长”。“制干”能与李氏的郡望“陇西”相提并论,可见李富在其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时移世易,李氏的子孙已经遍及海内外。据记载,商界巨子李嘉诚、李文正也是李富的后裔。虽然时代不同、事业有异,但李富所具备的积极进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精神品格,也在他们身上得到生动的再现。

传说李富生前感到大限将至,只自前往深山老林选墓址,由于路途劳累,在常太镇长基山席地而睡,在梦中一白发老人自称乃本地土地公,知道李富来此目的,已在此等候李富多时,老人告诉李富,往前走选墓址子孙可君临天下,往后退选墓址子孙必大富大贵,此处选墓址日后可保子孙昌盛。李富选择保子孙昌盛并问老人具体位置,老人答道:火光之处就是你的归宿。李富醒后就在长基山附近寻找火光,正好遇到一尼姑在一座烧焦的庵前痛哭,李富上前询问,小尼姑告诉庵被火烧掉无处栖身,李富突然明白原来火光之处就是这座烧焦的尼姑庵,马上跟尼姑商量,答应为尼姑在梅峰寺附近新建一处庵作为交换。 宋淳熙九年(1182)李富葬于常太镇长基山,墓前50米至公路,明成化三年(1467)重修。坐东南朝,左右、后侧各外延20米西北。宽11.3米,深33.5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砖石、三合土结构。墓丘设祭台,花岗岩须弥座。前有内埕及三层外埕。现李富墓位于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境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湄洲妈祖

祖庙陪神李富

李富(1085―1162),字子诚,号澹轩,莆田人。宋建炎元年(1127),募义兵三千,从海道北上抗金,奉妈祖香火以行。授殿前统制司办公事官。旋辞归,重建圣墩顺济庙,又创建白塘浮屿宫。

Lifu(1085-1162), family name is Zicheng, his title was Danxuan and was born in Putian. Jianyan Yuan year of Song dynasty (1127), he recruited three thousand volunteer soldiers and sailed north to fight with Jin and he went to worship Mazu before his trip. He was awarded as grand official and he quitted soon; and he reconstructed Shendun Shunji temple and later constructed Baitang Fuyu palace.

上一篇:卡尔·冯·林奈(博物学家)

下一篇:孔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