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十二哲的个人简介
孔门十二哲 孔门十二哲 孔庙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称“十二哲”。初名十哲,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国子司业李元认为颜子配享为立像不合礼制规定,四科弟子闵损等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而何休等22位先儒反沾从祀不妥,...基本内容
孔门十二哲 孔门十二哲孔庙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称“十二哲”。初名十哲,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国子司业李元认为颜子配享为立像不合礼制规定,四科弟子闵损等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而何休等22位先儒反沾从祀不妥,“岂有升堂入室之子独不沾春秋配享之余”,建议以四科弟子祭。朝廷接受他的建议,命以圣门四科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祭,均为坐像。颜渊升为配享后,宋端平二年(1235年)升孔 补十哲之缺。咸淳三年(1267年)孔 升为配享,升颛孙师为十哲之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后,乾隆三年(1738年)升有若为十二哲之一,居颛孙师之后、朱熹之前。十二哲配祀于大成殿内,位于殿内东西两端,每端各6位:东面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西面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
十哲原有塑像,明嘉靖九年(1530年)更定孔庙祀典,撤像改为木主。曲阜孔庙仍准保留塑像,增加朱熹、有若后也塑像奉祀。今曲阜孔庙东西各有6尊塑像,每两尊为一龛。塑像者冕旒衮服,冕九旒,服九章,手执躬圭。像前木主书“先贤某子某神位”。原塑像为清雍正七年塑,“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1983年重塑。
闵子骞(前536――前487) 闵氏,名损,字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少孔子十五岁。出身贫寒,后拜师孔子。中年时期父亲亡故,在三年守孝期内,适逢鲁国有战事,他不避时贤之议,遂受召服役,役罢,归而致事。季氏使之为费(今山东费县西北)宰,辞不受命,故终生未仕,直到五十岁时死去。
冉耕(前544――?) 冉氏,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九年,卒年不详,少孔子七岁。出身贫寒,与冉雍同宗。孔子为鲁司寇,行摄相事,曾使伯牛为中都(今山东汶上西)宰。孔子周游列国,他始终相随。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不久,他得了“恶疾”,从此一病不起,先孔子而死。
冉雍(前522――?) 冉氏,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少孔子二十九岁。出身寒微。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家族的总管,并曾向孔子问过政。
冉求(前522――?) 冉氏,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少孔子二十九岁。出身寒微。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并拜师孔子。后随孔子周游列国。
子路(前542――前480) 名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襄公三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少孔子九岁。出身寒微。从师孔子后,先是随孔子在鲁国做官,为鲁国执政者季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西北)宰;后又随孔子去鲁至卫,为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今河南长垣)令。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返鲁,子路亦随之回到鲁国。死于乱中,时年六十三岁。
宰予(前522――前458) 宰氏,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于周定王十一年,少孔子二十九岁。家世及生平事迹不详。据史书记载,他自始至终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曾多次派他出使齐、楚等国。
子贡(前520――?) 端木氏,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二年,卒年不详。少孔子三十一岁。出身寒微。青年时期即从事商业活动。孔子周游列国至卫,子贡拜孔子为师,后仕于卫,经商曹、鲁之间,家累千金。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众弟子皆为之服丧三年,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归。后去他国游历,终于齐(今山东临淄)。
子游(前506――?) 言氏,名偃,字子游。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少孔子四十五岁”,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
子夏(前507――?)卜氏,名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未详。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魏文侯于公元前424年即位,则子夏卒年必于公元前424年之后,合享年九十多岁。
有若(前515――?) 字子有。在《论语》中,被称为“子”的人仅有有子和曾子;有人便猜测《论语》为两人或两人门人所编。根据记载,有子是孔子门下很出色的学生,因为跟孔子相貌气质很像,在孔子逝世后,子夏、子张、子游等人曾推举有子继承孔子的地位,但因为曾子坚决反对而作罢。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