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作家)

时间:2023-12-26 19:17:41编辑:资料君

姜山(作家)的个人简介

姜山,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80后写手,主要从事小说及影视剧本创作。1982年11月16日出生于我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哈尔滨市呼兰县(现为哈尔滨市呼兰区)。2002年因长篇小说处女作《我们十七八》被保送到黑龙江大学文学...

人物简介

姜山,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80后写手,主要从事小说及影视剧本创作。1982年11月16日出生于我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哈尔滨市呼兰县(现为哈尔滨市呼兰区)。2002年因长篇小说处女作《我们十七八》被保送到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学习,引起强烈反响,并因此成名,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开设课程古代文学、基础写作等。

主要创作

一、2002年6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我们十七八》,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为之作序。

二、2003年3月,受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郑都影视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创作出24集电视连续剧《走过冬季》的电视文学剧本。

三、2004年12月,电视剧本《走过冬季》通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批立项,准许拍摄。

四、2005年1月,《走过冬季》由郭林导演执导,在哈尔滨市顺利开机,并于2005年4月结束拍摄。

五、2005年11月中旬,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似诗非诗》(暂命名)。

六、2006年,创作并完成24集工业题材电视剧《咱们工人老大哥》

七、2003年《剧作家》:电视剧本《非常时期的爱情》。

八、2005年《北大荒文学》: 短篇小说《小Z这家伙》。

九、2003年《诗林》:古诗词《姜山词二首》。

十、2001年《语文天地》:诗歌《寸草春晖》

十一、于2004年《诗词歌赋》:《姜山自度词》(6首)。

科研成果   一、2003年5月在《写作》杂志下半月刊发表论文《长篇小说〈我们十七八〉创作谈》。

二、2004――2005年,参加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立项、经费资助项目《萧红艺术研究》。

三、2004年5月,在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月刊》第五期(总第266期)上发表论文《视景闻声意境幽――王维〈田园乐〉其六浅析》。

四、2003年6月,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第21卷(总第104期)发表论文《生活?感悟?品格》。

五、2003年6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师专学报》第2期(总第76期)发表论文《外来词说要及哲学思考》。

六、2004年3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师专学报》第1期(总第79期)发表《〈呼兰河传〉:一首悠悠的思乡曲》。

七、《长篇小说〈我们十七八〉创作谈》以及《外来词说要及哲学思考》,分别被香港学术刊物《现代教育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要求刊登。

代表作品

《我们十七八》内容提要   一个是文采出众、气质非凡的女生夏雨;一个是性情古怪、书生气十足的男孩杨小帅,被代课老师贾桂珍认为是“早恋分子”。他们在为自己洗脱罪名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老师――贾桂珍的一连串的问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贾桂珍竟单方地迷恋上了自己的学生――杨小帅。为此,杨小帅不胜恐慌、避而远之。

由于贾老师师德较差 、言行失度、教学能力低、整体素质不合格,所以给所任班级造成了混乱。同学们出于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在原班长谭秋岩的带领下,帮助贾老师改正过错。但是,贾老师认为同学们这是与她为敌,更变本加厉地整治学生。

同学们无奈,将贾老师的问题反映给了校长。校长非常重视,责成有关领导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是,贾老师不思悔改,仍然我行我素,学校只好将其辞退。

在此事件中,该班同学夏雨、谭秋岩、官旺、叶子、郝韵、步晓花、杨小帅 、冷泠泠,还有报社记者欧阳馨,深深得罪了贾桂珍。因此,贾桂珍就将愤恨投向了她们中的乡下姑娘――步晓花。

由于步晓花家境贫困,她将被迫退学。高一?二班的七八个男孩女孩为了帮助她,决心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打工挣钱,帮助步晓花继续读书。并明确指出“打工要打对学习有用的工”,同学们通过努力,实现了愿望。步晓花为此过意不去,独自来到劳务市场找工作,却不巧被已经“下台”的贾桂珍的丈夫选中……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步晓花再次走出困境,久违的笑容又挂在了脸上。

短短的一年高中生活里,同学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他们不但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他们由稚气变得成熟起来。

相关评价

曹文轩-序   当下,少年写作已成风气。我除了经常收到从全国四面八方寄来的他们所写的作品外,还经常被邀请做一些作文比赛的评委,那时便会更集中看到一些出自他们笔下的文字。他们的写作让我感到莫大的羡慕。

他们在写作上所显示出的风采,与时代的质量有关。近几年在中国发生的语言观念与作文观念上的巨大进步,使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一个民族的写作能力,取决于一个时代的质量。还是使用那样的文字,还是那个人种,在不同的写作环境中,会写出在境界与深度上有着天壤之别的文章。我们曾度过一个灰暗的、愚昧的时代。那个时代使一个以文章美名天下的文章大国黯然失色――在文章上也黯然失色。一段岁月,倒也是文字铺天盖地,但几乎没有一篇好看的东西。想像疲软不堪,意象一穷二白,美感荡然无存,境界寒陋无趣。全国上下,仿佛“红楼”里的那个宝玉丢失了那块灵通的“劳什子”,一下子灵气全无,神情恍惚,目光呆滞,拙嘴笨腮,显出一副木讷的样子。那个时代葬送了无数的人――那些人若在一个好的时代是会写出一手好文章来的。

少年姜山是幸运的。他所处的时代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与他的父辈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相比,毕竟好多了。这个时代,毕竟挣扎出来了那么多的明白人。他们在奔走呼号,冒着危险,向四面八方宣传他们的文章思想。他们的锐利思想借助于锐利的言辞,向上向下向前后左右传播着。一呼十,十唤百,百招无其数,到今日,已成浩浩荡荡的势力。旧有的语言观念、作文写作观念,已在颓败、凋谢,而新的语文观念、作文写作观念正在生长,已广得人心,并在收拾天下、占据天下。姜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所接受的一套语文观念、写作观念是新鲜的、充满了活力的。这些观念是有助于他的心智的开发的、是有助于他的灵肉的闪现的,是有助于增长他驾驭语言的力量的。他周遭的空气里,布满了信息、知识与民主自由的思想――更准确一点的说,布满了要信息、要知识、要民主自由的思想的思想。这是一个聪明的少年,他凭他的直觉,接受了这些新鲜的东西,也凭他的直觉保护了他的造化。没有被污染与钝化的心灵,敏感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而由良好知识所做的预设,使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他的文字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一个人的精神财富,与年龄大小无关,而只与心灵的富有或贫穷有关;宝贵不在年高。

少年写作,已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一道炫目的风景。所谓的“低龄化写作”已成为社会、媒体的热点话题。

我对利用这个现象另做文章一直保持警惕并保持距离,但对这个现象本身却一直持肯定态度。偌大一个国家,出来十个、二十个少年,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本是应该之事。至于说有那么多的少年热衷于写作,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写作本就应是所有少年的基本训练。古代人都能有这个意识,现代人更应有这一意识。人生在世,说事说理乃是应有的基本能力。而这个能力的显示不仅是在嘴巴上,更重要的是显示在写作上。健全的、完美的、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人都会写文章的。一个人不能以文章的形式说事说理――很好的说事说理,大概不能说他的人生是没有缺憾的。当一个人借用文字将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说得有声有色或精辟透彻时,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他在文章上获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意味着这个人对存在有了清晰的了解与理解――并且这个人在说事说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与理解。文字不仅是用来表述这个世界的。人通过写文章,还会增强思维的明晰性、锻炼思维的逻辑性。一个人在面对世界而有所感觉有所认识时,往往这些感觉与认识是模糊而混乱的,但当他在使用文字将这一切表述出来时,他会欣喜地发现,那囫囵的一团渐渐明亮起来,并且有了层次,而那些原先没有次序没有关联的思想在文字的运行中却渐渐显出了它们所在的位置、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个混沌的世界在文字的梳理中,竟然像被灿烂的阳光照亮了一般。驾驭文字的快意,也是其他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就那么多符号,但那些符号在被调动起来、被别出心裁的安排之后,竟然有着无边无际的表现能力。它们不仅叙述了这个存在着的世界,不会创造出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世界。文字是造物主赏赐给人类的神奇的法宝。这个法宝可以弥补现实的缺憾,满足人的欲望。写文章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往往是被人们忽视的:它有利于人的人格完善、气质培养和心理健康。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当一个人一旦进入这一境界时,他就会自然的与那个喧哗骚动的世界暂时脱离开来。书写活动给予这个人的是沉静,祛除的却是浮躁。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仪式,甚至是一种宗教仪式,而且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切、最有效最美好的的宗教仪式。鉴于写作有如此多的意义,我有什么理由不欣赏、不赞成姜山的写作呢?更何况姜山在这个年纪上就对写作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对文字有如此好的悟性呢?

祝姜山一路好走。

2002年5月24日于北京蓝旗营

赵国辉-跋   在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呼兰小城,又出现了一位小有才气的小作者姜山。他在高中一年级时,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我们十七八》。

在祖国北方哈尔滨小草吐绿、桃李花开的时节,北方文艺出版社决定出版姜山的小说《我们十七八》。就应邀为这部小说做跋,先睹了这部小说的手稿,感到十分高兴。

姜山生活在一个文化之家,其父母都在大学工作,其父亲姜志军教授,博学多才,著述颇丰。姜山可能受其熏陶和影响,从小喜欢读书写作。他在初中时便发表诗歌,诗作清新明快,意境幽雅,感情真挚,韵味很浓。父母亲怕他因写作耽误文化课的学习,进而影响他将来考大学的成绩,所以不准他搞文学创作。出于对文学的酷爱,他瞒着父母,利用读高一时的业余时间,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这种执著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我们十七八》从中学生的视角,用中学生的感觉,艺术地表现了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奥秘、学习生活、社会感悟和心路历程。同时,也表现出了当代中学生的喜怒哀乐、政治追求、情感爱恋、价值观念和个别伪教师的堕落腐败。

小说语言清新明快,诙谐幽默,具有当代中学生的自由调侃的味道。

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很成功。

第一表现在人物个性鲜明。如夏雨端庄沉稳,有才气而不傲慢,有理想、有追求,极富同情心;谭秋岩热情爽快,爱憎分明,圆滑的处世中又带着真诚与老到;叶子刚直不阿,性格直率,言行中呈现着一种侠肝义胆;杨小帅的倔强固执和是非分明;代课老师贾桂珍的自私虚荣、道德沦落等等,都真实可信,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感人力量。

第二表现在小说中的人物透露着一种浓浓的时代气息。当今社会的政治流脉、文化光影、世风人情、哲学精神,在小说人物中都有充分的折射。最可贵的是,作者塑造了新一代中学生的美好品质,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怀着永远的憧憬与追求。

小说的情节不蔓不枝,跌宕而有序。由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而入题,自然地切进中学生的心理世界、情感流波,然后又转入师生间的矛盾纠葛,进而联络起军营、报社、法院等社会的广泛生活,使小说具有了“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之妙。作者对于真善美的礼赞,对于假恶丑的鞭挞,均浑然天成地融进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作者没有直白的议论,都是通过人物的思想言行来表达理念。所以说,小说具有一种艺术美。姜山十七岁就写出长篇小说,而且是仅用一看的课余时间,可见他的勤奋、智慧和聪颖。

欣欣然读完了姜山的长篇小说,明月的光辉射进窗来,伴着丁香花的芬芳,我想到了夏日荷塘里那才露尖尖角的嫩荷,想到了金秋满枝头的硕果……愿姜山这朵新花,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雨露,尽情地绽放,为祖国文坛这座五彩缤纷的百花园,再增添色彩与芬芳。同时也祝愿姜山再接再厉,锦上添花,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成为像萧红一样的名作家。

2002年5月2日于大庆萨尔图

新闻链接

萧红故乡呼兰小城的中学生姜山:偷偷摸摸写小说(图)

冰城少年作家进军“央视”

冰城少年作家进军“央视”

文、摄影/本报记者王浩

“十七八岁的记忆,便是岁月留给我们珍藏的贝壳。十七八岁的我们,把任何一次失意或失败,打磨、抛光、珍藏,当我们回忆时,取出的定会是光彩夺目的珍珠与向往。”这是少年作家姜山在长篇小说《我们十七八》中写下的一段话。

现在这部小说已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走过冬季》,即将于暑期在央视八套与观众见面。

“忧郁”是姜山写作的灵感

初见姜山,记者在他身上感觉到了浓浓的学生气和文学气息。谈起他的处女作《我们十七八》发表后大获成功的事,姜山还显得有些羞涩。

1982年,姜山出生在呼兰县一个教师家庭里。可能是受爱好写作的父亲影响,小时候的姜山会情不自禁地从嘴里说出一些诗句,让大人们很吃惊。上了小学,姜山被分到了一个教学质量非常好的班级,只要有一科打不到满分,他就会排在后面。总是被排在后面的他,一直感到很压抑和忧郁,闲暇时他就坐在家里写一些诗歌,让自己的情感有所发泄和寄托。就在他小学毕业那年,他写的诗歌被登上了杂志。看到自己写的诗歌也能变成铅字,老师和同学都投来了赞赏的目光,姜山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从那时起,他就如醉如痴地爱上了写作。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姜山从写诗歌到写散文和杂文,只要有了灵感,他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专心投入到写作中。初中毕业时,他将一本题为《寸草春晖―――献给亲爱的妈妈》的诗集送给了妈妈。据姜山讲,他的母亲一直希望他能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成长,对待他的“创作”并不感兴趣,可自从看了姜山的这本诗集后,妈妈对儿子的爱好有了新的认识。

处女作写的就是身边生活

“我是瞒着爸爸妈妈,偷偷摸摸地写完这部小说的。当时我正在读高中一年级,爸爸、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很严,所以我只好利用课余时间避开爸爸、妈妈的视线,用两年的时间写完了这部小说。”据姜山讲,到了高中,他的思想成熟了起来,认定写作是他一生中最钟爱的事业。他要把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用文字表达出来。他选择了用小说的形式来构建自己向往的未来生活。《我们十七八》就是从这时开始写作的。初次写作小说,姜山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构思,思绪到了哪里,就写到哪里,至于要写多少字?是否能发表?他都没有目标,所以写这部小说一直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

刚入高中,一切对于姜山来讲都是新鲜的。渴望师生平等,渴望初恋爱情,渴望同学真情等等,小说就是围绕姜山自己在高中时经历过的,和向往经历的学习生活为主线,从中学生的视角,用中学生的感觉和语言,表现了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社会感悟和心路历程。每次写小说时,姜山总是专心致志,发现新鲜的事情或者灵感来的时候,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不管谁喊他的名字,他都视一切不存在,一气呵成把这段故事写完。高二下学期,小说写了10万字时,看着眼前厚厚的一沓稿纸,姜山觉得兴奋异常且轻松无比。他亲手将自己修改完的稿子又抄写了一遍,按照地址把处女作寄到了北京市一家出版社。

2002年,在父亲的推荐下,北方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看了姜山的小说后,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决定出版发行。年末,姜山的《我们十七八》正式发表。一时间,他成了当地出名的少年作家。

冰城少年编剧首登央视

2003年夏,少年作家姜山迎来了他一生中的两大喜事。黑龙江大学以特长生的名义破格录取他到文学院就读。得到这个消息,姜山的家人高兴得整夜未眠,儿子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加深文学底蕴的机会。刚刚拿到入学通知书,姜山又收到了一份贺礼。黑龙江影视剧制作中心的姜老师看到他的作品后,想把这部小说制作成电视剧。这个消息对于姜山来说可谓是梦寐以求的,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在与姜老师面谈后,姜山才深知要想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由于这部作品出自少年作家,如果用专业的编剧来改编,那种青春萌动的“原味”很难保留,最终制作中心大胆地起用姜山作编剧,负责改编自己的作品。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要求非常高。首先剧中体现出的人物和性格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而且还要与时俱进,这对于未出过校门的姜山来讲有些难度。作品一改就是一年时间,他的小说由10万字,变成了32万字,从初稿到第九稿才算通过。为此,黑龙江影视剧制作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费了不少心血,曾两次把作品拿到央视报审,经过层层审批,才艰难通过。

目前,由姜山的小说《我们十七八》改编成的24集电视连续剧《走过冬季》已全部编拍制作完毕,剧中选景都是在哈尔滨完成的。8月初,这部电视剧将在中央电视台八套节目《青春剧场》播出。届时,哈尔滨的观众可以在这部电视剧中看到冰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貌。

上一篇:李传声

下一篇:久留岛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