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婧

时间:2023-12-25 09:01:29编辑:资料君

刘爱婧的个人简介

刘爱婧,1986年出生于山东东营。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美协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签约画家。

教育经历

2004-2008,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8-2011,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1年至今,任教于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2017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名家推广工程。

获奖经历

2015年度三里屯太古里年轻艺术家奖;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优秀奖;

第四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二等奖。

参展记录

2017年

“暗香来袭”六人作品展,北京;

2016年

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大展,北京;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海;

中央美术学院80水墨邀请展,北京;

致青春――艺术新锐作品展,北京;

2015年

文化部国家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公示展,北京;

红门画廊“春”三人联展,北京;

2015年度三里屯太古里年轻艺术家奖,北京;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综合材料展区,石家庄;

Surge Art 艺起颐堤港展览,北京;

寺上美术馆新兴艺术家冬日展,北京;

北京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北京;

红门夏日闪电秀,北京;

广州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广州;

镜中风月――胡伟学生邀请展,北京;

花间六声――当代女艺术家邀请展,北京;

2013年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综合材料绘画特展,济南;

“画事如意”当代中国画十人邀请展,北京;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日本巡展,东京;

2011年

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综合绘画展,北京;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优秀奖,北京;

中国国家画院“全国艺术院校师生展”,北京;

纯粹空间“倪――当代水墨三人展”,北京;

2010年

上海世博会美术作品展,上海;

北京首都机场朗豪酒店画廊开幕画展,北京;

大仓库画廊CUVE 第二次拍卖展览会,北京;

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纸上作品联展,北京;

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北京;

第四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二等奖,南宁;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综合材料展区,哈尔滨;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胡伟工作室――研究生、访问学者作品展,北京;

2009年大学生年度提名展,北京;

上海圣菱空间a-1 competition 作品展,上海;

2008年

2008年青年美术家提名展,北京;

作品《贺奥运圣火抵达城市大同》入选由奥组委筹备、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u2022邮票珍藏》邮折。

艺术评论

一个人的默剧

文/刘爱婧

有一种戏剧形式叫默剧。u2018默u2019意思是沉默、默契,所以默剧不是哑剧,不是不能说话,而是不想说话。在某个时间,我们会不想说话,抛弃外界的喧嚣,逃离生活的剧本,好像在独自演了一出u2018默剧u2019。据说那是一种风行于十八世纪英国的戏剧形式。我无缘得见,只能想像演出的盛况。演员们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构成情节,演绎着一种“非语言性”的意境。而谁是我们的导演呢。我们的剧本是谁创作,由谁改编,还有谁会参演?

我应该是天生就会自娱自乐的人,喜欢呆在角落里观察周围的人和物,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杜撰着他们的故事,想象自己参与其中充当角色。但我其实是个局外人,在我的剧里,我只有一点点微弱的存在感,我想当一个看客。

《惊梦》是我给那些老建筑物编造的幻景。当我看到泛黄的老照片时,勾起了些许感慨。远去的历史烟云,浸没其中的渺小人物,浓缩成了这么一张张小小的影象。曾经金壁辉煌的故宫在某个年代竟是断壁残垣,可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雕梁画壁都难以幸免,何况人世无常。

照相术的发明给“存在”留下了一种可能的见证,那是时间的“影子”。“影子”却只是“影子”,时间可能带走一切,他们咆哮着,叫嚣着,从此掠过。记忆亦真亦幻,如痴如梦。在这些建筑物里发生的故事,好像《牡丹亭》的爱情一样是一场梦,最可喜梦中之景醒时已成真,最可悲梦里繁华醒来惨淡悲切。或喜或悲,唯一个“惊”字了得。

《旁白》是一个独幕剧,描写了一个在镜中穿行的女孩。在镜子的反射下,空间变得多元化,女孩与镜中的影混淆难辨,自己也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她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渴望什么,更难以面对真实的自己,情愿接受镜子修饰后的我,让自己迷失在自己的影子里,等待着旁白将她说明白。我喜欢这种意境,没有声音却充满了矛盾。我有意识的忘记绘画的界限,像导演一出剧一样经营画面,这一幕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也无起因、结果,只有经过。或者说这是一出由观众想象时间、地点、起因、结果的独幕剧。

《金苹果园》中一个女孩守护着希腊传说中盛产金苹果的园子,在那里,金苹果到处都是,无需与美神争夺。时间在园中停滞,苹果散落了一地,背影与形体分离。她幽幽地看过来,压抑的欲望像展翅的鸟,俯身的马。

《宝贝》系列画于2012年,每一张都是一个可爱的孩子,都有他们神奇的地方,或许背上长着翅膀,头上长着犄角,身后拖着尾巴,他们是小恶魔、小天使、小魔女、小龙人……他们有着光怪陆离的想法,奇妙美好的童话,不可思议的潜能,还有很多的不可告人的秘密。画这组画时我即将毕业,面对不知如何的未来,我期待又害怕,迷恋当下又憧憬未来。这些孩子也会一天天的长大吧,是否会变得现实,是否还能怀揣梦想,期待奇迹,他们的眼睛里会写进点点忧伤,却依旧闪动着天真,我们还是会相信童话吧,还是在向着梦想努力吧!

《空城》是最近的作品,画如其名,我想营造一个寂静的风景,有简单的房子、静静流淌的河流、暮然矗立的大树……一个理想中的环境中有意无意的出现小孩子折的纸,提醒人们这也许是个梦里的城市。

幸好我可以画画,可以用画笔表达发泄,寻找出口,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旁观,有时也参与到自己的剧本里。在这里我可以忘掉现实,也不需要思考如何与其他人打交道。我可以单单纯纯的无目的游荡。

心印自然――读爱婧的水墨画

文/美术报――李楠

在我所知道同龄人的水墨画家中,爱婧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是颇深的,也许是因为同为画者,在经验上的相会,又或许是她画面里的经常出现物象,东方的建筑,小镇,老树,古城让我觉得我也曾到过他的画面里这里或那里的某个地方,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同身受,如果说一个艺术家他的心灵决定了他所能看到的世界,那么在我眼里爱静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女孩。她的作品洋溢着一种大气、冷静、醇厚、简单的气质和挥之不去的历史感。那是一种与时间同在的风景。

纵观爱婧的整个作品脉络,可见她勤于尝试,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惊梦》系列。通常意义上说艺术家都是造梦者,她的一幅幅画面仿佛电影里的分镜,一格一格漫过。一时断壁残桓,一时亭台楼榭,一时晨光冷寂,一时又落日黄昏,在适当的情节下,画面会有一种悱恻的低语,她为我们安排拉开的幕布,而我仿佛听到有人唱起《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当下水墨有各种各样的面貌 ,但是我觉得无论形式怎么变幻,应该保留国画里精神性的东西。爱婧有学院里练就的扎实的功夫,和对国画材料的多年实践的敏悟。他的作品里意境感是非常强的。我记得我的老师说过,画当代的题材但能营造出意境来有难度的。意境是艺术表现里情与景的交渗,因而挖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含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从爱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她的情感。东方式建筑 深邃的风景,室内瓶花的边角之景。都体现了对东方美学的热爱和古典审美意趣。

心灵的质地会营造画面的气象,她自然的心性才有这般作品的空灵诗意。南唐董源说:“写江南山,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之则景物粲之。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艺术家凭借他深静的心襟,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所以意境的显现不是客观机械的描摹自然。而是以心匠自为高。也是国画家常说的:“丘壑成于胸,发之于笔墨”。

心印自然,自然中的万千气象给我们以滋养,而爱婧得到了这种滋养,于是她可以用相应的笔墨形象去表现它,他找到了和自己心性和精神气质相和的物象,所以可以此发声,借自然之物抒发心中之物。从而自然的空间也成了她的心幽游的空间,自然之道也成了她的绘画之道。

一座城的记忆

文/刘爱婧

记得我小时候,姥姥的床边贴着一张颐和园的夏日美景:远远的青山上立着一座高塔,华丽气派的龙舟泛于湖上,近处杨柳扶风湖光点点……。那是一幅意境美好的图画,睡在画前,仿佛置身碧水微波,在清风拂来的丝丝凉意中甜甜入梦。我家的附近也有一个公园,我小时候常在其中玩耍,抱着门口的石狮子合影,在湖面上泛舟游览,在亭台假山攀爬,心想那颐和园的风景会不会也不过如此。后来到北京读书,有机会去颐和园看看,去了就有些失落了――只是比我去过的公园大些。想来营造园林的目的是浓缩自然精华,并把它们置于自家后院,归己所有。有权势、地位、财力的人就会霸道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园子;余者只能尽力追随,造些小巧精致的景。所以皇家园林除了景色怡人,还处处显示着皇权的气魄,而其他的造园者倾慕皇家园林,当然也包含着他们对权利财富的渴望。

北京是一个符号化的城市。连续剧里的故宫充斥着:围绕着权势的明争暗斗;王朝建立与倾覆,朝代更迭;美人们面目狰狞,心怀叵测……。这座城笼罩在浓浓的历史烟云里,这座城埋葬过多少人的贪念与欲望。而今天,我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参观过故宫,爬过长城,游过颐和园…。天安门前鲜花环绕,红旗招展,那些与电线、警示牌、麦当劳…同在的古迹打开大门迎接着四面八方的人潮。

这座城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我脚下真真实实的存在。我们心怀梦想从不同地方蜂拥而至。在这座城市挥洒汗水,在这里埋葬我们的青春、爱情、理想和记忆。

这里却是他乡,我们漂浮游弋,寻找自己的存在与归属。这没有风花雪月,在人潮涌动的地铁,人人都行色匆匆,没有人会有时间停下来看看路上的风景,那些园林建筑淹没在了高楼大厦中。一座城市的面貌在变,城市中的欲望也在变。我们这个时代的欲望或许就生长在这些钢筋水泥的大厦里吧。谁让我们是肉体凡胎的俗人呢。是人就难以摆脱欲望的支配,就像会相拥御寒的刺猬,明知会被扎伤,仍义无反顾。

回头看看那些已经变成景点的建筑,它们此刻悠闲安逸,仿佛漫不经心的诉说着过往,提醒我们岁月静好。

作品欣赏

上一篇:李箴言

下一篇:坎延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