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望的个人简介
李周望(1668年―1730年),字渭湄,号南屏,清直隶蔚州(今张家口蔚县大蔡庄)人。李周望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李云华,祖父李振藻名振朝野。父亲李旭升官至吏部侍郎,加尚书衔致仕。李周望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先是受学于浙江名师朱远承,后又跟随著名理学家官至刑部尚书的魏象枢学习明体达用之学。
个人履历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周望中进士,入选翰林院,之后就长期担任教育方面的官员,先后任会试同考官、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湖广学政。在任湖广学政时,独具慧眼,对当时不被人认同、终生与清朝不合作的思想家王夫之予以高度评价,盛赞王夫之“于学无所不窥”,“固合马、郑、伏、刘、何、杜、匡、辕、涑水、紫阳、王弼、向秀、王逸诸子之学,萃于一身,其才高而学赡为何如也”。作出这种评价在当时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周望迁国子监祭酒,成了最高学府的校长,不久,又升任詹事府詹事,仍兼祭酒,他一上任就捐出自己的工资,为国子监修了教室,东面的起名“崇实”,西面的叫“振雅”,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教育主张。
人物生平
李周望十分崇尚孔子等圣贤关于礼乐教育的思想。并决心编一部“礼乐录”,让学子们都能系统地学到礼乐知识,这项工作到雍正三年(1725年)宣告完成,就是《国学礼乐录》。这年,李周望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兴致勃勃地为书作序,并讲了学习礼乐的重要性:“国学重地,人才渊薮,士列桥门之下,而不辨礼仪乐器之详,典祀损益之故,又何以自立于儒雅之林,备庙堂之选乎?”《国学礼乐录》对清代的礼制乐舞制度作了全面总结,并由朝廷颁布全国所有学校执行。这部集大成的礼乐学著作,在清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周望是有成就的礼乐学家,更是一位恪尽职守的政治家,他奉命考取教习,严禁行贿说情,锁门严试。当时两淮盐官重利盘剥,贪污受贿,商人借机偷税,致使盐业混乱,李周望前往查办,不徇私情,秉公执法,使受贿官员将贿银纳入江南藩库,商人补交了税金,徇私枉法的官员受到了制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朝廷出兵西征。李周望受令督办军粮,日夜餐风卧雪,行程3万余里,保证了军需,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雍正六年(1728年),李周望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制,谢政后,虽贵列上卿,从无矫激之行,他传承了前辈的乐善好施,对公众事务依然热心关注,为教化乡民,他捐出大量米谷,修建学舍。雍正八年(1730年),李周望病故,终年61岁,雍正皇帝听说后,随即派宣化知府前往谕祭,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历阶宗伯,素著勤劳”。李周望有《太学进士题名碑录》和诗文集《六槐堂集》行世。贡献:礼乐学家。
为了应试,李周望还躲到离家较远的玉泉寺苦学,并在那里留下了他的诗作《玉泉寺》:
山寺近山阿,追寻缓辔过。
地幽人迹少,树密鸟声多。
石洞藏青霭,空庭复绿萝。
生平丘壑意,到此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