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勤的个人简介
姜伯勤,男,1938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简介
姜伯勤,男,1938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敦煌 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8年至今先后任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副召集人。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学、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涉猎艺术史研究。
奖项
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这些著作均以认真的学风、丰富的资料和敏锐的思想而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多篇论文曾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或被重要学术刊物转载。其专著《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1995获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专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1998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同年获广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2000年获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研究
从1961年起研究敦煌学。1972~1982年间完成的专著《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于1987年出版。该书“不仅使敦煌寺院经济研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将会对敦煌学其他分支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1984~198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两年,完成4万字论文《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并于1986年在日本发表,获得好评。1987年在香港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列宁格勒藏本乘恩帖考证》,引起日本学术界的重视。1992年起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敦煌学术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人。
荣誉
在教学工作中,姜伯勤教授注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敬业、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89年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1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3被授予“南粤杰出教师”荣誉称号。
专著
专著有《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7年)、《敦煌社会文书导论》(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1992年)、《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学林出版社,1999年,该书2005年获澳门第一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参与撰写《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朱寰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论文
重要论文又有《隋末奴军起义试探》(《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中国田客制、部曲制与英国维兰制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从判文看唐代市籍制的终结》(《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从学术源流论饶宗颐先生的治学特色》(原载《学术研究》1992年第4期,后收入《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介休祆神楼与宋元明时期山西祆教》(《东洋学报》80卷4号,1999年3月,日本东京)、《岑仲勉学记》(岑仲勉《岑仲勉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论敦煌“守庄农作”型外庄与“合种”制经营》(《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新世纪著作的先声――读选堂先生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见香港《明报月刊》2007年第1期),2007年在兰州、敦煌作《线的艺术:中华文化之光――论段文杰先生对敦煌文化史中线的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学术报告,现为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主办《艺术史研究》的常年撰稿人。
学记
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学记
身处岭南这样一个悠久、古老商贾历史传统的地方,对于像“艺术史”之类精致、“务虚”的学术研究工作,是一个考验。我们浸润着商品社会的气息,即使想学老和尚坐禅,坐冷板凳,四十年苦炼,以成大彻大悟之果,也难免不时时心旌摇动,身不由己;如今更遭逢“学术大跃进”的激流,且不说“艺术史”这条冷板凳,就是设计之类的“热板凳”,又何尝不犹如迷途的羔羊?
所以,当读到姜伯勤先生的新著《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4月一版)之后,自然是感到目悦心赏,浴风咏归,心仪敬仰,而身受向学之激励。
这个研究题目――中国祆教艺术史,早曾亲聆过姜先生的教诲。此前在《艺术史研究》上,曾学习过他的几篇大作,也有幸见识过书稿,如今终于系统地整理出版了。是书由蔡鸿生先生著序,巨笔如椽,与本文一道交相辉映;书末有著者的“跋”,读之声情并茂,琅琅上口。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题“萨宝体制下中国祆教画像石的西胡风格及其中国化”,以下分作十章,分别是:(一)引论;(二)缘起:新疆塞人祆神祭器与早期祆教艺术;(三)中国祆教画像石的“语境”;(四)安阳北齐石棺床画像石与入华粟特人的祆教美术;(五)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祆教图像的象征意义;(六)入华粟特人祆教艺术与中华礼制艺术的互动;(七)西安北周萨宝安伽墓图像研究;(八上)隋检校萨宝虞弘墓石棺画像石图像程序试探;(八下)隋检校萨宝虞弘墓祆教画像的再探讨;(九)隋天水“酒如绳”祆祭画像石图像研究。下编题“丝绸之路上祆教艺术与新疆及河西等地区艺术的互动”,分为十三章,分别论:(十)河西陇右祆教与祆教图像的流传;(十一)新疆等地所出纳骨瓮图像与粟特纳骨瓮图像的比较研究;(十二)于阗木版画所见粟特祆教美术的影响;(十三)敦煌285窟所见哒人的密特拉神崇拜;(十四)莫高窟322窟持动物畏兽图像;(十五)唐安菩墓三彩骆驼所见“盛于皮袋”的祆神;(十六上)敦煌白画中的粟特神祗;(十六下)敦煌白画中粟特神祗图像的再考察;(十七上)论宋元明时期山西介休的祆神楼;(十七下)山西介休祆神楼古建筑装饰的图像学考察;(十八)中国祆教图像中的祆教万神殿与天宫建制;(十九)中国祆教画像石所见胡乐图像;(二十)中国祆教艺术在艺术史上的意义,诸问题。文字之侧附录了著者耗费几十年心血积累的大量的图像资料,在史、论、资料三方面,都有精辟、深刻的涉及,是关于艺术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诸领域学术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