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北大教授)

时间:2023-12-23 15:46:43编辑:资料君

李玲(北大教授)的个人简介

李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她是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专家组成员,世界银行中国医疗卫生改革专家顾问,是中国国内最早提出政府主导公共卫生医疗的学者之一,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的荣誉。

人物简介

经济学博士 美国匹兹堡大学,1994(09/90-05/94)

经济学硕士 美国匹兹堡大学,1990(09/87-09/90)

经济学硕士生 武汉大学,中国,03/85-02/87

物理学硕士生 武汉大学,中国,09/84-02/85

物理学学士 武汉大学,中国,1982(09/78-08/82)

工作经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06/2008-至今。教授课程有:卫生经济学、公共财政学、研究方法论、世界卫生体制比较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09/2003-05/2008。

美国Towson大学经济系终身职副教授,09/2000-08/2003。

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系副教授,08/2000-08/2002。教授课程有:卫生经济学,卫生服务管理,医疗计划和评估,和商学研究方法。

美国Towson大学经济系副教授,08/1994-08/2000。教授课程有:卫生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老龄经济学。

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教员,01/1989-05/1994。教授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中国武汉大学经济系讲师,09/1984-02/1987

中国武汉大学物理系讲师,09/1982-08/1984

社会兼职

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专家组成员,2007- 至今

《中国医疗前沿》编委会委员,2006- 至今

《中国卫生经济》编委,2006- 至今

《社会保障研究》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2007

中国老年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2005 u2013至今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资深会员,1990- 至今

广东省医疗卫生改革顾问,2006- 至今

中国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2005 -至今

“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专家,2006- 至今

北京市政府顾问,2004 - 至今

世界银行中国医疗卫生改革专家顾问,2003 - 至今

世界银行政策研究部医疗改革顾问,05/1997-08/1997

巴尔的摩-厦门姊妹城市委员会副主席,1998-2000

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1984-1986

获奖情况

北京大学第十二届“十佳教师”,2007

北京市优秀教师,200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

优异表现奖,美国Towson大学,1995,1996,1997,1998,1999和2000年

Mckay博士前教育奖学金,美国匹兹堡大学,1994

教学优秀资格认证,美国匹兹堡大学,1993

年度优秀奖,武汉大学,1978-1982

文章发表

1. 李玲、江宇、陈秋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医改30年”,《中国卫生经济》,2008,27(2):5-9

2. 李玲、 陈秋霖、贾瑞雪、崔玄,“中国的吸烟模式和烟草使用的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26-30

3. 李玲、葛延风,“u2018病有所医u2019和健康保障”,《展望中国2008(下)》,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中信出版社,2008:174-216。

4. 李玲,“全国视角下的中国医改――李玲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文汇报》,2007年12月23日,第6版。

5. 李玲,“跨越式发展的可能:信息技术和市场规模”,《中国与世界观察》,商务印书馆,2007(2):74-77。

6. 李玲、江宇,“2006:中国医改的转折点”《中国卫生经济》,2007,26(4):5-9。

7. 李玲、刘俊,“中国医疗卫生发展前景”,《展望中国2007》,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中信出版社,2007:167-190。

8. 李玲,“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趋势”,《红旗文稿》,2006(10):19-21。

9. 黄绍敏、李玲等,“综合医院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科学》,2006(10):120-128。

10. 李玲,“中国医疗改革的出路”,《财经文摘》,2006(6):52-53。

11. 李玲,“医改方向:政府主导下市场补充”,《中国医疗前沿》,2006(1):33-36。

12. 李玲、陈秋霖,“人口变化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曾毅、李玲、林毅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 李玲、陈秋霖,“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6):16-20。

14. 李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南方日报》,2006年12月14日。

15. 李玲,“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2日。

16. 李玲,“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下)”,《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3日。

17. 李玲,“两会”以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趋势”,《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9):31-36。

18. 李玲,“中国应实施健康强国战略”,《中国卫生经济》,2006,25(4):5-6。

19. 李玲、陈育德,“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展望中国2006》,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中信出版社,2006:190-217。

20. 李玲,“中国应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医疗体制”,《中国与世界观察》,商务印书馆,2005(1):156-162。

21. 李玲、郑功成,“社保医疗改革和发展”,《展望中国2005》,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中信出版社,2005。

22. 李玲,“国外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对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启示”,《红旗文稿》,2004(21):18-21。

23. 李玲,“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需要理清的几个问题”,《中国卫生产业》,2004(9):76-77。

24. 陈秋霖、李玲,“控制医疗费用须有相应配套机制改革”,《中国卫生产业》,2004(5):50-53。

25. 李玲、曾毅、易纲,“中国医疗、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展望中国2004》,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中信出版社,2003:83-106。

26. 李玲,“社会保障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民营企业和中国内地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7. 李玲,“扩展型家庭和养老保障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台湾经验和对大陆的启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8. 李玲、许定波,“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一个现代会计视角”,《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29. 李玲,“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中美比较和对中国的政策含义”,《中国税收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医改方案

2003年春夏之交,归国学者李玲拖着箱子走进北京大学西门。这里是她接下来十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但开端显得很冷清:无论街上还是学校里,都是空荡荡的,大白天也人影稀少,车辆严禁进入校园。

在“非典”带来的高度戒备和恐慌气氛中,这个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国家的心脏一度近乎停跳。在李玲眼中,“到处都封着,所有门都关着,所有聚会都取消,整个城市的经济几乎骤然就停下来了”。

在美国生活17年,已经取得马里兰州立大学的经济学终身教职之后,李玲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邀请回国,填补这个教研团队在医疗卫生经济学方面的空白。离开美国之前,中国发生疫情的消息已经传遍世界,但情况究竟有多严重,控制到何种程度,只能凭想象。马里兰州政府向居民发出通知,告诫每个人“不许到中国去,去了一切责任自负”。

当时在中国之外的许多人还不知道疫情流行已近尾声。而在回国不久的李玲眼里,最终留下印象的仅仅是:中国政府力量非常强大,“又是一场举国上下的严防死守”,很快就把这场危机给化解了。

危机意味着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她是后来才体会到。

因为“非典”,原医改方案“悬崖勒马”

回国后,除了担任教职,李玲开始承接学校和国家的科研任务。下基层调研时,她才发现,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国家的统计簿上,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

“问一个地方领导,特别是县委书记、县长,报起所有的经济数据来如数家珍――多少GDP,多少产值,甚至多少牛多少羊,恨不得多少鸡都能给你报出来。但是你问跟人相关的数据,比如婴儿死亡率多少,孕产妇死亡率多少,人均预期寿命多长,他们不知道。我就觉得挺纳闷的,然后一想:喔,它们跟GDP没关系,因为GDP不算人哪。”

更进一步了解基层情况之后,她意识到,在“非典”面前的中国其实曾经是很幸运的。如果疫情不是仅仅在几个体系健全、动员能力强的大城市蔓延,而是深入了乡村,情况会不堪设想,因为基层服务体系“已经完全垮掉了”。

“2003年回国时,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是一大抱怨,当时发改委已经几乎要出台一个文件,参照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留几所医院,然后其他的全部给卖掉。”

基本医疗服务并不挣钱,甚至赔钱。如果比照国企改革,医疗资源将在市场的自然配置下,大幅度向城市倾斜,基层将逐渐变成一个空壳,面对“非典”这样的公共卫生危机将不堪一击。这个过程实际上已经自发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但看到它的风险的人并不太多。在那份文件一锤定音之前,“非典”来了。

“非典”之后,医改悬崖勒马,内部争议声四起。“当时吵的,哇――”李玲回忆,“整个就开始讨论医改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更深刻地反思: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能不能照搬经济领域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来做?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和边界是什么?”

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3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随后在党的十七大写入党章,成为新的国家发展指导思想。核心就是从过去的全面集中发展经济,转变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兼顾。

“u2018非典u2019其实是推动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理念和方向的转型。我觉得,这个影响是了不得的。”李玲说。

上一篇:姜雨辰

下一篇:金珊(围棋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