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威

时间:2023-12-23 02:11:27编辑:资料君

李德威的个人简介

李德威,男,湖北省麻城市人,1962年6月1日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德威从事青藏高原研究近30年(截至2013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学术专著3部,负责国家科研课题30多项。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2011年至2012年,李德威两次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参加香山科技会议,先后获得“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诸多荣誉。李德威所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学习经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 武汉地质学院大学本科, 地质学方向1982年9月-1985年7月 武汉地质学院 硕士研究生,断裂构造方向;

1995年9月-1999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深部构造方向;

1997年12月-1998年12月, 美国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高级访问学者。

任职情况

1992年11月-1994年11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 副教授;

1994年11月-现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教授;

1994年12月-1997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教研室主任。

个人荣誉

1993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一名);

1993年,湖北省青年地质科技一等奖;

199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大杰出青年;

1995年, 中国地质大学首批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教学课程

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3人,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2人,指导大学本科生、函授生毕业论文若干。

面向本科生、函授生讲授《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基础理论》《大陆动力学》等课程。

面向研究生讲授《高级构造地质学》《构造分析》《岩石圈流变学》《大陆动力学》《固体地球科学前沿》《应用构造学》等课程。

科研项目

地矿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基金:中、新生代青藏特提斯构造构造演化的综合研究(1994-1996),负责人。

国家计委专项基金:滇中地区多金属矿床找矿预测研究(1995-1997),专题负责人。

地矿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开放实验室基金:滇中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研究,(1996),负责人。

新星石油总公司中南石油地质局:西藏羌塘特提斯构造演化及中代含气油盆地研究,(1996-1999),负责人。

" 九五”地矿部重大基础性研究:冈底斯带晚白垩世以来构造-岩浆作用、深部过程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的研究(1996-2000),参加。

国家专家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美合作项目《青藏高原与美国西部造山带隆升作用对比研究》(1998-1999年),负责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拉孜幅、定结幅1:25万联测区域地质调查》(2000-2003年)。

主要作品

出版专著教材

1.傅昭仁、李德威、李先福、王显达,1992,变质核杂岩及剥离断层的控矿构造解析,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李德威、李先福,1993,四维动态成矿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以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代表性论文 (1992年以来第一作者)

1.李德威,1992,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不对称演化, 地球科学,17(5):539-545。   2.李德威,1992,藏南岩石圈多层韧性剪切系统,地球科学进展(杨巍然主编),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31。   3.LiDewei,1992,Detachment faults and stratiform ore deposits of upper PalaeozoicErathem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China(abstract),ISDSEMR.   4.李德威,1992,含金剪切带特征综述,黄金地质科技,(3):9-14。   5.李德威,1993,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成矿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7(3):211-220。   6.李德威,1993,成矿动力学刍议,地球科学,18(4):407-413。   7.李德威,1993,含金剪切带的类型划分及成矿机理, 矿床地质,12(2):148-155。   8.李德威,1993,大陆构造样式及大陆动力学模式初探, 地球科学进展,8(5):88-93。   9.李德威,1993,控矿成矿构造的研究动向,地质科技情报,12(2):9-14   10.李德威,1993,我国矿田构造研究的问题、方向和趋势,中国地质,(3):27-29。   11.李德威,1993,构造成矿的一些基本规律,矿产与地质,7(4):267-272。   12.李德威,1993,安徽月山剥离断层及其对矿化的控制作用,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2(5):271-276。   13.李德威,1993,剪切带型金矿床的动力成矿机理,黄金,14(10):1-5。   14.李德威,1993,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的橄榄石的位错构造及上地幔流变状态,现代地质,7(4)428-434。   15.李德威,1993,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构造特征及变形分带,地学探索,(8) 25-30。   16.李德威,1994,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幔型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其意义,地球科学,19(4):454-460。   17.李德威,1994,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床的剥离断层控矿成矿分析,伸展构造研究(钱祥麟主编), 地质出版社,134-142。   18.李德威,1994,西藏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规律及动力成矿模式,地质找矿论丛,9(2):41-51。   19.李德威,1994,藏南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分析,桂林治金地质学院报,14(2):131-138。   20.李德威,1994,构造动力成矿研究的新进展, 地学前缘,1(4):184-190。   21.李德威,1994,扬子地块东南缘板岩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贵金属地质,3(2):90-95。   22.李德威,1994,大陆构造研究中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中国地质,(9):22-24。   23.LiDewei,The Outlineof Evolution for the Qinghai-Tibet Tethyan Domain,Since Late Palaeozoic,Seismolgical press,163-169。   24.李德威,1994,古生代末期以来青藏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轮廓,地矿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放研究实验1994年年报, 地震出版社,160-162。   25.李德威,1995,关于大陆构造的思考,地球科学,20(1);10-18。   26.李德威,1996,大陆构造,中国改革经纬录(张锲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203-206。   27.李德威,1995,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地球科学,20(1):19-26   28.李德威,1995,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重要方向,地学前缘,2(2):141-146。   29.李德威,1995,西藏罗布莎蛇绿岩中透镜网络的特征及成因,中国区域地质,(1):50-56。   30.李德威,1995,西藏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成矿演化的构造过程,现代地质,9(4):450-458。   31.李德威,1995,构造流变学,地球科学新学、新概念集成(刘全根等主编), 科学出版社,162-165。   32.李德威,1996,从30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大陆构造研究动向, 地质科技情报,15(4):88。   33.LiDewei, 1996, Continental Dynamic Model for Qinghai-Tibet Plateau(abstract). 30 th IGC,Beijing,Oral.   34.Li Dewei,1996, Mantle Shear Metallogenesis of Podiform Chromites inLuobusha, Tibet, China(abstract),30 th IGC, Beijing, Oral.   35.李德威,1997,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的地幔剪切动力成矿作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1-5.   36.李德威,1997,大陆动力学的哲学探索, 大自然探索,16(2):107-110.   37.李德威等,1998,滇中多尺度地质异常的构造背景场,地球科学,23(2): 137-140.   38.Dewei Li et al,1998, Crustal structure of Qiangtang terrane in the centralTibetan Plateau,EOS,79(F795)   39.李德威、纪云龙,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地震地质(待刊)。   40.李德威、王家映,大陆下地壳的某些地球物理特征,地质科技情报 of a mantle ductile shearzone in Luobusha ophiolite, southern Tibet. Tectonophysics(in review)

上一篇:李簧

下一篇:金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