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泽

时间:2023-12-22 22:37:48编辑:资料君

李孝泽的个人简介

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靖远人,博士,研究员。

人物简历

1985年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学士毕业。后在甘肃地矿局区调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两年。

1990年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硕士毕业。

1992年任助理研究员。1998年任副研究员。

2000年任创新副研究员。

2002年任创新研究员。

2003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学博士毕业。先后参加过国家“八?五”攻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院重大、院重点等项目课题工作,并承担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科研项目

主要从事沙漠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致力于地质历史时期中国沙漠沉积记录及其干旱环境形成演化过程特别是古气候、古环流重建及相关问题研究。

对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 腾格里、巴丹吉林、 敦煌、 塔克拉玛干、柴达木、 共和、普若岗日等地的沙漠或沙地的风沙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问题,以及中国北方和南方若干地点前第四纪风成岩及其干旱环境形成演化问题进行过考察与研究。

主要著作

1、李孝泽,董光荣,靳鹤龄,苏志珠,王远平,额尔多斯白垩系沙岩的发现,科学通报,1999,44(8):874~877
2、 LI Xiaoze,DONG Guangrong,CHEN Huizhong, et al., Uplift processes fo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omparative study of Yecheng section and Sivalik Group,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6,Supp.December 2001,108~113
3、Li Xiaoze, Dong Guangrong, and Wang Tao, 199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Otindag Desert, Chines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Vol.11, No.4, 285~291
4、李孝泽,姚檀栋,屈建军,张伟民. 2002. 从冰前风沙地貌初看普若岗日冰原的演变,冰川冻土,24(1):63~67。
5、李孝泽,姚檀栋,屈建军,张伟民,董光荣,2003,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前风沙地貌的形成与中国冰川型沙漠的发现,中国沙漠,23(6):703~708

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干旱环境的起源可上溯到1.6亿年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对干旱环境沉积记录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起源可上溯到晚侏罗世初期,1.6亿年前。

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是中国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探讨中国西北部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与成因,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孝泽等人在最近10多年里,对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陕甘宁等盆地近2亿年来的中、新生界干旱沉积的时空分布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此前,地质学界对中国西北干旱环境形成的时代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大多认为是在约0.24亿年以来的新近纪形成的。但李孝泽等人的最近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可上溯到晚侏罗世初期。

李孝泽介绍,在2.1亿年-1.9亿年前的早侏罗世,西北各盆地相应地层中,干旱沉积很少见到,主要是灰色煤系地层,说明当时西北气候普遍相当湿润。但在之后的1.9亿年-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各盆地在其早期含煤地层还分布广泛,但到晚期已开始出现干旱沉积,并呈现逐渐增多趋势,这表明当时西北气候正由湿润向干旱转变。到了1.6亿年-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各盆地相应地层中,以内陆红层为代表的干旱沉积大量出现,并占据主要地位,表明该期西北地区已普遍处于亚热带干旱环境中。

李孝泽的研究还表明,在晚侏罗世以来的近1.6亿年里,西北内陆各大盆地基本处于干旱环境中,只是干旱程度和类型有所变化。其中,在1.6亿年-0.2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至古近纪时期,主要为发育红色沙漠沉积的亚热带干旱环境;在约0.24亿年来的新近纪期间,西北干旱环境从亚热带干旱环境逐渐过渡到温带内陆干旱环境,干旱沉积的颜色也从以红色为主逐渐过渡到了以灰、黄色为主,现代黄色沙漠景观也在此时期逐渐发育形成。

李孝泽还介绍,晚侏罗世亚热带干旱环境开始在我国西北大范围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全球气温逐渐回升,亚热带北界向北扩展。约1亿年前开始的白垩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气温波动式递减,亚热带北界又摆动式向南撤退。特别是新近纪以来,中国西北本应向温带较湿润环境转化,但主要由于青藏高原及西北各盆地周围山脉的强烈隆升,致使盆地的干旱效应加强,因而一反常态地转化为温带干旱环境。

上一篇:卡尔·邓尼茨

下一篇:李圭燮(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