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次沅

时间:2023-12-22 15:03:55编辑:资料君

刘次沅的个人简介

刘次沅,194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67年高中毕业,1968年插队下乡,1971年招工到韩城矿务局,1973年到陕西天文台专业从事天文工作至今。

1991年获国家教委,学位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双文明建设标兵"称号?2001年获4部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任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

人物简介

刘次沅,男,194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67年高中毕业,1968年插队下乡,1971年招工到韩城矿务局,1973年到陕西天文台专业从事天文工作至今。1982年1月电视大学电子技术专业大专毕业,1984年于陕西天文台获理学硕士,199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均为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专业,导师吴守贤).自1973年起,先后任观测员,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3年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临潼区政协委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刊物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编委. 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史委员会主任。

所获荣誉

1991年获国家教委,学位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双文明建设标兵"称号.2001年获4部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天文研究

前期从事天体测量,后渐转向天文学史.研究工作包括中星仪仪器误差,天文常数系统,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古代行星运动记录,大历元跨度的恒星位置计算,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与研究,陕西地方天文史志,古天文研究的计算机化,天文历史年代学等.其中应用中国古代月掩犯记录对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研究提出“时间窗”方法,使用大量从未被人注意的资料,弥补了公元2-8世纪的资料缺环,引起国外同行的重视和广泛引用。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负责“天再旦”专题,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际观测证实了这条古代记载来自日食引起的天光变化,得到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通过历史文献中各种天文历法记录并结合考古结果研究得到的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6年.这两项结果为断代工程采用,成为中国历史重要的参考。

清史修订

近日,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刘次沅研究员接受“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的邀请,作为天文学家参加该修订工程。

以“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联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1950-1970年代,在政府和最高领导人的提议和支持下,集中全国一流学者,完成了对这些重要史籍的版本整理和全文标点,出版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成为这些珍贵历史典籍的标准版本。

囿于历史的局限,该版本在体例、资料等各方面仍有不少缺陷和不足。2007年,“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启动。修订工程集中全国各地一流的史学家,制定周密的计划,参考最新的文献、考古和研究成果,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一个体例统一、标点准确、校勘全面、阅读方便的全新升级版本。

天文学在中国古代受到特别的重视,观天、颁历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因此,在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天文志、历法志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国内天文学家也应邀参加了此项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史天文志、历法志和本纪中还留存了数量巨大的实时天象记录。

这些天象记录,对于历史学、科技史,甚至现代科学研究,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天文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些天象记录的多数,都可以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加以验算,恢复出“历史的真相”。

国家授时中心刘次沅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 曾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主持和参与天再旦、武王伐纣、仲康日食、禹伐三苗和天文数据库等专题的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此次修订工作将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检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的天象记录。这项工作涉及各史天文志42卷、本纪427卷,包括天象记录约两万条。错误的记录将被标出。其中相当部分可以考出其原貌,形成一部专门的天象记录校勘记。

上一篇:李宗欣

下一篇:李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