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泉的个人简介
李春泉,字少游,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国画院特聘画师,江阴市文联委员,江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先后参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参展作品,全军两用人才书画大赛二等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军书画大赛硬笔书法一等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法展等。30余幅作品入编国内外书法作品集、大型辞典,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及日本、新加坡等收藏馆收藏。
人物资料
李春泉当过兵,从安徽阜南农村入伍后,由于在文艺方面有较高天赋,部队领导决定调他到政治部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从此他便在艺术的天地里尽情地翱翔。在临摹碑帖时,他注重吸收碑帖中的灵性、内涵与精神。《兰亭序》的清雅超脱,《麻姑仙坛》的筋骨,《祭侄文稿》的激情随意,《沼溪诗卷》的飘逸灵动,他都心慕手追,几近“痴迷”的境地。 26岁时,李春泉就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当时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会员之一。 中国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被称为最高艺术,不仅因为其高度抽象的特性,更因为其极其丰富的内涵。一幅好的草书作品,不仅需要书家有扎实的用笔功底,更需要有自然的情性,深刻的哲理,丰富的知识,宽大的胸怀。李春泉在注重传统书法功力锤炼和临习的同时,还重视尝试体现现代书法的个性化,曾得到启功、沈鹏、夏湘平等书坛大家的指点。多年来,他在历代名碑、名帖间畅游,在唐宋元明清的书法珍品前感悟,系统揣摸书法理论,在现代书法艺术和时代审美情趣上苦思、借鉴、尝试、比较,从而使他的理论功底和鉴赏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书法是典型的写意艺术,它与诗词曲赋、音乐舞蹈、绘画等等血脉贯通。李春泉的爱好是广泛的,书法创作之余,对诗、画、印、摄影等也有涉猎,他在这些综合的门类中寻求艺术的“通感”,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这尤为可贵。
个人爱好
1999年,李春泉从部队转业。他在努力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仍坚持每天临习书法,直到有一天,偶然一次巧遇,他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兰花有着它独有的文化渊源,从春秋时代开始,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爱兰花。孔子、屈原、郑板桥等历代文人士大夫,写下了大量咏兰、颂兰的诗词曲赋,为兰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做出贡献。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宋朝词人姚述尧的一首《点绛唇·兰花》,写尽了兰花的悠然姿态。近年来,李春泉在家中养了近200盆兰花,有80多个品种,每当他为这些兰花浇水、施肥时,总会想起这首词。 说起养兰的经历,李春泉笑称:“这大概就叫缘份吧。”有一年,李春泉去文庙,在门口他看到一位老人挑了一担兰花,舒展的枝叶,清丽且脱俗,优美的线条宛若书法,李春泉一下子便喜欢上了兰花。 为了学习养兰的经验,收集好的兰花品种,李春泉结识了国内一些有名望的艺兰专家,著名书画家许晋初、收藏家殷继山……他们都和李春泉一样对兰花痴迷,与这些艺兰家交流,李春泉都用传统的书信方式,每封信他都是恭恭敬敬地用毛笔写。在这个电话、网络横行的年代,他的这份真诚打动了这些老艺人,他们与李春泉交流养兰心得,畅叙兰花文化,还给他提供了不少好的兰花品种。 谈起养兰经,李春泉告诉记者一句话“养到兰方知难”,“养兰3年功”。他曾有一盆镇宅之宝就是因浇水不当而枯萎的。这盆兰花来自一位民间收藏家,那时正值梅雨季节,浇水时没有考虑到天气原因,兰花因细菌感染,一夜间便死了。现在,李春泉每天早上5多钟就要起床,侍弄家中的兰花,每天中午还要回家巡视一遍,还要定期为兰花消毒。有一天,李春泉精心培育的一盆兰花开了,他兴奋地把它放在床头,看他如此珍爱兰花,爱人笑着问他:“要不然它上来,我下去?” “心平气和养兰蕙,修身立德学做人”。李春泉身上显然有这种气定神闲的气质。培养一株兰花,就像培养子女一样的细心,从育苗到开花组盆,最少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你急不得,你躁不得。就这样看着它,慢慢地由嫩绿变成墨绿变成深绿,慢慢地抽出花苞、释放花朵、发出香气,柔柔和和,安安静静,时间就这样过去,它的幽香仿佛就浸润到你的骨子里……”轻轻抚着兰花细嫩的叶片,李春泉又沉醉到兰花的天地里去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