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群

时间:2023-12-19 12:21:19编辑:资料君

李智群的个人简介

李智群,男,汉族,现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IC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超高速集成电路。主要教授课程为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以及电子电路基础。

基本内容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C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1978年7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79年2月由中国教育部公派法国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部派出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并于1983年6月获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无线电、电机、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学位;1983年7月至1993年3月在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任教,并于1989年6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学位;1993年3月作为中国科学院公派访问学者去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微电子研究所(Laboratory Microelectronic)从事射频芯片与无线通信系统研究工作,并于1996年6月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并在法国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6月回国,在合肥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任总工程师;2002年9月人才引进至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译著一部“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Phillip E. Allen等著); 编著有《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李智群、王志功,科学出版社)。

讲授课程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和IC学院研究生课程“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

研究领域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超高速集成电路

科研工作

“十五”期间主持和参与6项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15-30Gb/s高速并行光接收模块”(第一负责人),“RF电路关键设计技术及应用开发”( 第二负责人),“12Gb/s 硅基CMOS单片集成并行传输光接收机芯片研制” ( 第二负责人),“InP基长波长光发射OEIC技术”( 第二负责人),“射频及超高速芯片多项目圆片(MPW)服务”(第一负责人),“高速率并行光发射模块研制”( 第二负责人),负责多项企业合作项目:WLAN802.11a Transceiver芯片,DVB-T射频芯片,宽带LNA芯片,集群通信系统射频芯片,卫星通信系统功率放大器芯片,WCDMA室内覆盖系统等设计。

“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40Gb/s准单片集成高速并行光接收器件”,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高速率并行光发射模块研制”,负责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类项目“无线传感网节点嵌入式SoC芯片和射频收发芯片设计”中的射频收发芯片设计。

发表论文

2. 张超,李智群,冯军,“5GHz WLAN CMOS正交下变频电路设计”,电子工程专辑,2004年10月16日-31日,pp.79-82。(注:第一作者是硕士研究生)

3. 李智群,王志功,“零中频射频接收机技术”,《电子产品世界》2004.7上半月,pp. 69-72.

4. 李智群,王志功,张立国,徐勇,章丽,熊明珍,“0.18μm CMOS工艺全集成LC谐振压控振荡器的优化设计”,中国集成电路, 2004年1月,总第56期。

5. Zhiqun Li, Zhigong Wang, Yan Hu, Jun Feng, Jie Jin, “30 Gb/s Parallel Optic-Fiber Receiver ICs Design”, Third Joint Symposium on Opto- and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s, Proceedings, SODC2004国际会议,武汉,2004年3月。

6. Li Zhiqun, Wang Zhigong, Zhang Liguo, Xu Yong, “Low Phase Noise LC VCO Design in CMOS Technology”,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Vol. 20, No. 1 Mar. 2004, pp. 6-9.

7. 王志功, 冯军,朱恩, 宋其丰, 孟桥, 陈志恒, 李文渊, 李智群, 陈莹梅,刘丽, 王欢,章丽, 熊明珍, 潘弘瑶, 夏春晓, 黄F, 胡艳, 李连鸣,“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2003中国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发展讨论会论文集,pp.33-38

8. 王志功, 李智群, 冯军, 朱恩, 陈志恒, 宋其丰, 孟桥, 李文渊, 黄F, 章丽, 熊明珍,王欢,夏春晓, “光纤通信与射频通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 《中国集成电路》2003年第8期,pp. 13-20.

9. 李智群,王志功,“SOI―21世纪VLSI 的高端技术”,China Integrated Circuit,Dec. 2002, pp. 61―64.

10. Jean-Baptiste Begueret, Mohammed Reda Benbrahim, Zhiqun Li, Francis Rodes, and Jean-Paul Dom, "Converters Dedicated to Long-Term Monitoring of Strain Gauge Transducer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32,No.3, March 1997

11. Zhiqun Li, J.B. Begueret, F. Rodes, R. Benbrahim, H. Henry, P. Nouel, "An Auto Tuning R.F. Receiver For Intracorporal Telemetry Applications", 10th Conference of the ESB, 1996.

12. F. Rodes, G. Cazorla, Zhiqun Li, J.B. Begueret, R. Benbrahim, H. Henry, "Telemetry System for Monitoring the Heart Rate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of 16 Athletes",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telemetry, March 26-31, 1995.

13. F. Rodes, J.B. Begueret, R. Benbrahim, Zhiqun Li, H. Henry, P. Nouel, "An Intracorporal Strain Gage Bridge to P.P.M. Converter for Long Term Monitoring of Orthopaedic Implants",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telemetry, March 26-31, 1995.

14. J.B. Begueret, R. Benbrahim, Zhiqun Li, F. Rodes, J.P. Dom, " An Intracorporal Telemetry For Strain Gage Transducer",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96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 May 5-8, 1996.

15. R.Benbrahim, J.B Begueret, Zhiqun Li, F. Rodes“Conception de telemetries intracorporelles pour surveillance de fractures osseuses”, Proceedings Intern. AMSE Confer. Communications, Signals & Systems, Rabat(Morocco), October 9-11, 1995, Vol.2, pp. 805-812.16. G. CAZORLA, F. RODES, Zhiqun LI, “Conception et mise au point du prototype du2019un appareillage de telemetrie multipiste couple a une unite video: Le kinephysioscope”. Colloque GDR Sport 1094, Recherche et sport, 14-16 Fevrier 1996, Nantes, France.

上一篇:坎波斯·萨雷斯

下一篇:刘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