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的个人简介
乐毅,战国时燕将。灵寿(属今河北灵寿)人。魏将乐羊后裔。燕昭王时任亚卿。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因功封昌国君。乐毅 - 简介
乐毅,魏国名将乐羊后代。乐羊葬于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省保定市),后中山为赵所灭。乐毅有贤才,好兵法,甚为赵人器重。赵武灵王时期的沙丘之乱以后,乐毅离赵而至燕,被任命为亚卿。建议燕昭王联络赵、楚、魏等国共同对付强齐,遂被派往诸国行合纵之事。前284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西。此后,乐毅与韩、秦两国之兵回国,魏入略宋地,赵得河北地,乐毅独率燕国军队追逐败逃的齐军,直至齐都临淄。攻占临淄之后,尽取齐国宝物、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至济上劳军,乐毅被封为昌国君。乐毅留居齐地5年,接连攻下齐国70余城,皆改为燕国郡县,独莒、即墨两城未下。燕惠王立,田单施反间计,使燕以骑劫代乐毅。乐毅畏诛,以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遂亡入赵,被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燕在齐之军队败北之后,燕惠王复召乐毅,表示不忘其功,乐毅回应以《报遗燕惠王书》:“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燕惠王封其子乐间为昌国君。乐毅遂沟通燕赵两国联系,被燕、赵任命为客卿,再无作为。卒于赵。乐毅子乐间、宗人乐乘(封武襄君)均为赵将。孙乐卿号华成君,后人有乐瑕公、乐臣公等。
乐毅 - 生平
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燕将。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五国合纵伐齐,他为上将军,连下七十余城,攻占临淄(属今山东),因功封昌国君。燕惠王即位,误中齐田单反间计,被迫出奔赵国。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官)。
当是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愍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p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愍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乐毅 - 史记本传
原文附注释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①,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②,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③,力不能制④,于是屈身下士⑤,先礼郭隗以招贤者⑥。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⑦,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①沙丘之乱:指前295年,主父武灵王与少子惠文王同游沙丘,长子章乘机作乱,欲杀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发兵平乱,章败,逃入武灵王行宫,公子成率兵围困,杀章,武灵王被饿死。②子之之乱:指前315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政三年燕大乱。前314年齐宣王袭燕,杀燕王哙及子之。③辟:同“僻”。偏僻。④制:制胜。⑤屈身:降抑身分。⑥先礼郭隗:指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先礼尊郭隗自己,为其筑宫,拜其为师以招揽天下贤士。⑦委质: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献礼物,表示献身称“委质”。质,通“贽”。
当是时,齐⊥跚浚习艹嗵票t于重丘①,西摧三晋于观津②,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③,已而复归之④。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踝择姊荩傩崭タ阿蕖S谑茄嗾淹跷史テ胫隆@忠愣栽唬骸捌耄怨嘁狄并撸卮笕酥冢匆锥拦ヒ病M醣赜ブ缬胝约俺⑽孩唷!庇谑鞘估忠阍颊曰菸耐酰鹗沽⑽海钫扎炙登匾苑テ胫帷V詈詈ζ⊥踔颈猓哉洗佑胙喾テ擘恪@忠慊贡ǎ嗾淹跸て鸨估忠阄辖曰菸耐跻韵喙∈诶忠恪@忠阌谑遣⒒ふ浴⒊⒑⑽骸⒀嘀苑テ耄浦梦鳌V詈畋展棰眩嗑忠愣雷罚劣诹偾F⊥踔芗梦鳎鲎弑S谲臁@忠愣懒翎咂擘遥虢猿鞘丌印@忠愎ト肓偾∪∑氡Σ莆锛榔魇渲唷Q嗾淹醮笏耽裕字良蒙侠途猩枉鲜竣眨饫忠阌诓盼S谑茄嗾淹跏掌肼被褚怨棰郑估忠愀匆员狡氤侵幌抡摺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⒆,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⒇,欲连兵且留齐(21),南面而王齐(22)。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①楚相:梁玉绳《史记志疑》:“‘楚相’乃‘楚将’之误。”当是。②三晋:指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各立为国,故称“三晋”。这里指魏、赵两国。③争重为帝:争取尊为帝号。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跷邸"芤讯垂橹褐钙⊥踅邮芩沾娜八担频酆罅礁鲈录醋孕腥∠酆牛跃沙仆酢"葑择妫鹤宰鹱源蟆"蘅埃喝淌堋"哂嘁担合热艘畔碌墓σ怠"嘤耄航峤唬稀"狷郑ǎ洙ぃ睿阂岳嬉杖恕"夂Γ阂晕龊Α"愫洗樱旱笔敝詈罟谕饨坏囊恢植呗裕础昂现谌跻怨ヒ磺俊薄4樱白荨薄"洳⒒ぃ和骋恢富印"寻展椋和V构セ鳎坊乇竟"裔撸捍残姓剂斓牡胤健"映鞘兀壕莩枪淌亍"运担和霸谩薄"征希河镁剖痴写恕"致被瘢憾崛〗苫竦恼嚼贰B保ā奥啊保佣帷"鬃荩菏┓拧7醇洌菏沟腥思涞宜茫蛴眉剖沟腥四诓坎煌沤帷(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21)连兵:断断续续用兵。(22)王齐:在齐称王。(23)不善:不怀好意。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①,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②,入于临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以伐燕③。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④,且谢之曰⑤:“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⑥,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⑦,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⑧,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⑨,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⑩。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①设诈诳燕军:指田单先以请降示弱麻痹燕军,再以“火牛阵”奇袭燕军。诈:欺骗;诳:迷惑。②迎襄王于莒:齐⊥醣鼙架欤氤壮菟保筌烊肆⊥踝游酰聪逋酢"郏浩@А"苋茫涸鸨浮"菪唬旱狼浮"搛牛撼鸷蕖"咂撼迹号紫铝巳撼迹撬廊サ奈袼捣ā"啾ǎ皎矗伲┞叮郝短焓乘蕖V刚降厣畹男量唷"峁何筇"饩瑁浩"阋牛焊琛
臣不佞①,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②,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③,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④,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⑤,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⑥。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⑦,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⑧,故假节于魏⑨,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⑩,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⒀,可幸无罪⒁,故受令而不辞。
①不佞:没有才能。是自谦的说法。②数:列举罪状,指责、数落。③侍御者:君主的侍从。这里实指燕惠王。畜:收留。幸:宠信。④白:明白。⑤禄:爵禄。私:偏私。⑥能当者:指才能胜任官职的人。处:安排,任用。⑦论:衡量。行:品行。⑧高:超出。世主:一般的君主。⑨假:借。节:符节。古代君王传布命令或征调兵将的凭证。这里是出使的意思。⑩过举:过分地抬举。厕:置身于。父兄:这里指宗室大臣。⒀承教:接受教导。⒁幸:侥幸。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①,而欲以齐为事②。”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③。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④。顾反命⑤,起兵击齐。以天之道⑥,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⑦。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循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⑧,大吕陈于元英⑨,故鼎反乎室⑩,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⒀,故裂地而封之⒁,使得比小国诸侯⒂。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①轻弱:指燕国国力薄弱。②以齐为事:把向齐国复仇作为自己的职分。③最胜:多次取胜。最:积聚。《战国策》,“最”作“骤”。④具:准备。⑤顾:回顾,回头。形容时间之速。反命:即“返命”,复命。⑥道:同“导”,引导。⑦河北之地:指黄河以北的赵、魏地区。举:全部。之:到。⑧宁台:燕国台名。⑨大吕:齐国钟名。元英:燕国宫殿名,在宁台之下。⑩故鼎:指曾被齐掠走的燕国宝鼎。室:燕国宫殿名,在宁台之下。汶篁: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五伯:又作“五霸”。春秋时称霸一时的五个诸侯盟主。其说不一,通行的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⒀慊(qiè,窃):满足。⒁裂地:割地以封。⒂比:比同,并列。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①;蚤知之士②,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③,收八百岁之蓄积④,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⑤,执政任事之臣,法令⑥,慎庶孽⑦,施及乎萌隶⑧,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⑨,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⑩,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⒀;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⒁,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①《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是儒家经典之一。这里泛指史书。②蚤知:先知,有预见。蚤,通“早”。③夷:平定。万乘:万辆兵车。古代一车四马叫“乘”。④八百岁之积蓄:指齐自开国至燕昭王破齐约八百年间积存的珍宝财物。⑤余教:留下的政令、训示。⑥:通“修”。⑦慎庶孽:慎重地对待妾生子弟。⑧施(yì,义):推及。萌隶:百姓。⑨作:创作,开孔。⑩说:主张。听:听从,接受。鸱夷:马革做的囊袋,形似鸱鸟,用以收敛骸骨。寤:通“悟”。明白。先论:指伍子胥早先的建议,即拒绝越王请降,停止对齐用兵。⒀沈:同“沉”。⒁不同量:有不同的气量、抱负。入江而不化:《索隐》云:“言子胥怀恨,故虽投江而神不化,故虽投江而神不化,犹为波涛之神也。”
夫免身立功①,以明先王之迹②,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③,堕先王之名④,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⑤,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⑥;忠臣去国,不e其名⑦。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⑧。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⑨,故敢献书以闻⑩,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
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①免身:免遭自身灾祸。②迹:事迹,功绩。③离:通“罹”。遭遇。④堕:同“隳”。毁坏。⑤以幸为利: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指为赵害燕以谋取个人名利。⑥不出恶声,不说他人坏话。⑦不e其名:不洗雪自己的罪名或冤屈。e,同“洁”。⑧数:多次。⑨疏远:指被疏远的人。行:行为。⑩闻:使听到。通:交好。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①,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z,禽栗腹、乐乘②。乐乘者,乐间之宗也③。于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④,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⑤,以冀其听;商容不达⑥,身o辱焉⑦,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⑧,狱囚自出⑨,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⑩,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①四战之国:指赵国多次与四方之敌作战。②禽:同“擒”。③宗:同祖称“宗”。④重:多。⑤犯:冒犯。⑥商容不达:指殷纣时商容因谏被贬。达,显达。⑦o(zhǐ,纸):同“只”。⑧民志不入:民心涣散。⑨狱囚自出:狱中囚犯逃出。喻政局混乱,法令废弃。⑩负:担负。桀:凶暴。以上三句的意思是说:家庭内部有纷争不尽述己意却把它告诉邻里。喻指乐间未能尽陈伐赵之害却出奔赵国。二者:指乐间未能犯颜直谏和背燕奔赵这两种做法。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①,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②。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③,显闻于齐,称贤师。
①乐臣公:《索隐》:“本亦作‘巨公’也。”②亡:逃亡。③黄帝、老子之言:即“黄老之学”。战国、汉初道家以传说中的黄帝同老子相配,并同尊为道家创始人,形成黄老学派。言:学说。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①。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②,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①废:放下。②本师:宗师。
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当时,齐⊥鹾芮看螅媳咴谥厍鹫桨芰顺紫嗵票t,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踝宰鹱源蠛苁墙竞幔傩找巡荒苋淌芩谋┱恕Q嗾淹跞衔ゴ蚱牍幕崂戳耍拖蚶忠阊视泄毓ゴ蚱牍氖虑椤@忠慊卮鹚担骸捌牍淳褪前怨缃袢粤糇虐怨幕担恋毓憷丝谥诙啵刹荒芮嵋椎氐ザ拦ゴ蛩4笸跞粢欢ㄒゴ蛩蝗缌险怨约俺⑽汗黄鸸セ魉!庇谑钦淹跖衫忠闳ビ胝曰菸耐踅崦肆⒃迹砼杀鹑巳チ铣⑽汗秩谜怨怨ゴ蚱牍暮么θビ杖扒毓S捎谥詈蠲侨衔⊥踅竞岜┡岸愿鞴彩歉龌龊Γ颊鸥喙瞎餐址テ牍@忠慊乩椿惚顺鍪骨榭觯嗾淹醵绷巳谋Γ衫忠愕H紊辖曰菸耐醢严喙笥∈诟死忠恪@忠阌谑峭骋恢富幼耪浴⒊⒑⑽骸⒀辔骞木尤スゴ蚱牍诩盟鞅叽蟀芷牍印U馐备髀分詈畹木佣纪V沽斯セ鳎坊乇竟喙釉诶忠阒富酉碌ザ雷坊靼芴又校恢弊返狡牍汲橇僮汀F⊥踉诩盟鞅弑淮虬芎螅吞优艿杰煲夭⒕莩枪淌亍@忠愕ザ懒粝吕创残姓剂斓牡胤剑牍鞒且囟季莩羌崾夭豢贤督怠@忠慵辛α抗セ髁僮停孟铝僮秃螅哑牍恼浔Σ莆镆约白诿砑漓氲钠魑锶慷崛」床阉窃说窖喙ァQ嗾淹醮笙玻鬃愿系郊盟渡衔坷途樱鄙筒⒂镁迫怅途咏浚巡飧忠悖夂沤胁5笔茄嗾淹醢言谄牍崛〗苫竦恼嚼反亓搜喙美忠慵绦セ姑荒孟吕吹钠牍且亍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
臣下没有才干,不能恭奉您的命令,来顺从您左右那些人的意愿,我恐怕回国有不测之事因而有损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义,所以逃到赵国。现在您派人来指责我的罪过,我怕先王的侍从不能体察先王收留、宠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用来奉事先王的诚心,所以冒昧地用信来回答。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不拿爵禄偏赏给亲近的人,功劳多的就奖赏他,能力胜任的就举用他。所以考察才能然后授给官职的,是能成就功业的君主。衡量品行然后交往的,是能树立声誉的贤士。我暗中观察先王的举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借为魏国出使之机,到燕国献身接受考察。先王格外抬举我,先把我列入宾客之中,又把我选拔出来高居群臣之上,不同父兄宗亲大臣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自认为只要执行命令接受教导,就能侥幸免于犯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推辞。
先王指示我说:“我跟齐国有积久的怨仇,深深恼恨齐国,不去估量燕国的弱小,也要把向齐国复仇作为我在位的职分。”我说:“那个齐国,至今保留着霸国的基业,而又有多次作战取胜的经验。士兵训练有素,谙熟攻战方略。大王若要攻打它,必须与天下诸侯联合共同图谋它。若要与天下诸侯图谋它,不如先与赵国结盟。而且淮北,原属宋国的地区是楚、魏两都想得到的地方,赵国如果答应结盟就约好四国联合攻打它,这样齐国就可以被彻底打败。”先王认为我的主张对,就准备了符节派我南去赵国。很快我就归国复命,随即发兵攻打齐国。靠着上天的引导,先王的神威,黄河以北地区的赵、魏两国军队随着先王全部到达济水岸上。济水岸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把齐国人打得大败。我们的轻快精锐部队,长驱直入直抵齐国国都。齐王只身逃跑奔向莒邑,仅他一人免于身亡;珠玉财宝战车盔甲以及珍贵的祭祀器物全部缴获送回燕国。齐国的祭器摆设在宁台,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被齐国掠去的原燕国宝鼎又从齐国取来放回室,蓟丘的植物中种植着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自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上先王的。先王认为自己的志向得到满足,所以划出一块地方赏赐给我,使我能比同小国的诸侯。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功业建立而不废驰,所以能写在《春秋》一类的史书上;有预见的贤士,名声取得而不毁弃,所以能被后人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平定了具有万辆兵车的强大国家,缴获了齐国八百多年所积存的珍贵宝物,等到先王辞世之日,还留下政令训示,指示执政掌权的臣属,修整法令,慎重地对待庶出子弟,把恩泽推及到百姓身上,这些都可以用来教导后代。
我听过这种说法,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
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我恐怕先王侍从听信左右近臣的谗言,不体察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献上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诉您。希望君王留意吧。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
乐间住在燕国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计策,打算攻打赵国,便询问昌国君乐间。乐间说:“赵国,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它的百姓熟悉军事,攻打它是不行的。”燕王喜不听,于是攻打赵国。赵国廉颇还击燕军,在z(hào,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擒获了栗腹、乐乘。乐乘,与乐间是同祖。于是乐间逃到赵国,赵国于是攻燕国。燕国割让了许多土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王悔恨没听用乐间的建议,乐间已经在赵国,就给乐间写了一封信说:“殷纣王时,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纣王听信;商容因劝谏纣王而被贬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纣王改弦更张。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不可救药,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因此纣王背上了凶暴的恶名,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这是为什么呢?他竭尽了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现在我虽然愚钝,但还不像殷纣那么凶暴;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乐间、乐乘怨恨燕王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两个人终于留在赵国。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
第二年,乐乘、廉颇为赵国围困燕国,燕国用厚礼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五年之后,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派乐乘代替廉颇的官职。廉颇攻打乐乘,乐乘逃奔,廉颇也逃到魏国。此后十六年秦国灭掉赵国。
二十年之后,汉高帝经过原来赵国属地,问那里的人说:“乐毅有后代吗?”回答说:“有个乐叔。”汉高帝把乐卿封赐给他,封号称华成君。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乐氏家族还有乐瑕公、乐臣公,他们是在赵国将要被秦国灭掉时逃到齐国高密的。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
太史公说:“当初齐人蒯通和主父偃读乐毅给燕王的那封信时,都曾不禁放下书信掉下眼泪来。乐臣公钻研黄帝、老子的学说,他的宗师叫做河上丈人,现在还不清楚河上丈人是那里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教盖公。盖公在齐地高密、胶西一带执教,是曹相国的老师。
乐毅 - 主要著作
《报燕惠王书》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其田单诈骑劫,卒拜燕军,复收七十馀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生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馀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故反命,起兵而随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jǔ),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抱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chī)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翻译
臣不才,不能秉承先王的教导,来顺从您的心意,恐怕触犯死罪,来伤害先王知人的明察,又损害您的正义,所以逃奔到赵国。自己背着不肖的罪名,所以不敢作解释。现在大王派使人来数说自己的罪行,我怕您不能体察先王之所以养畜亲爱臣的道理,又不明白臣怎样为先王办事的用心,所以敢于用书信来对答。
我听说贤b的君主,不用俸禄偏爱他的亲人,而是给与才能相当的人。所以考察才能来给与官位的,是成功的君主;评论操行来结交的,是建立名誉的士子。臣拿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举动处置,有高出世俗的想法,所以借着魏昭王的使节,亲自到燕国来考察。先王过分推举,把我从宾客中选拔出来,位置提升到群臣之上,不跟父辈同辈商量,却命我作为次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徼幸无罪了,所以接受命令不辞让。
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久已有深仇大恨,不考虑燕国的弱小,而打算对齐国报复。”臣答道:“齐秉承霸国的一些教导,留有屡次战胜的遗迹,熟悉兵事,熟习战争。大王倘要攻击它,那一定要发动天下来算计它,那就没有快于联结赵国了。况且准北和宋国地方,楚国和魏国都愿意得到的。赵国倘使赞同,约楚国和魏国尽力帮助,合四国力量来攻打它,齐国可以彻底打败的。”先王说:“好。”臣才接受命令,准备了使人的符节,使臣向南出使到赵国。很快回来覆命,起兵跟着去攻打齐国。靠着合乎天道和先王的英明,齐国黄河北面的土地,随着先王进兵到济水上都占有了。在济水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大破齐军。拿着精锐武器的轻装大军,长驱直达齐国都城。齐王逃奔到莒,幸免一死。珠玉财宝,车子、盔甲、宝器,全都被缴获运回燕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燕国的旧鼎运回到历室殿,齐国的宝器陈设在宁台。燕国蓟丘竖立的旗帜插在齐国汶水上的竹田里。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及到先王的。先王认为满足了他的志愿,认为臣不废他的命令,所以分地来封臣,使臣得跟小国诸侯相比。臣不才,自认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徼幸地无罪了,所以接受封爵的命令没有推辞。
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了不会废掉,所以记载在《春秋》里;有先知的士子,声名确立了不会毁坏,所以被后世所称赞。系先王的报怨雪耻,平定万乘强国,收缴齐国八百年的积蓄,到了抛弃群臣的日子,留下诏告后嗣的遗嘱,执政任事的臣子秉承遗教,所以能够安抚庶孽,推及百姓徒隶,都可以传教到后代。臣听说善于创作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善于开始的不一定善于终结。从前伍子胥的话得到阖闾的听信,所以吴王的足迹远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听不进子胥的话,赐给他革囊,让它的尸体在江里飘浮。吴王夫差不觉悟先见的可以立功,所以把子胥沉在江里而不后悔。子胥不先见君主的气度不同,所以被投入江内仍不改变他的怨愤。使自身免于祸患,保全功名,来表扬先王的行事的,这是臣的上策。遭受毁辱的错误处置,毁坏先王的声名的,这是臣子所非常担心的。面临不测之罪,以徼幸不死为利的,是按照义来行事的人不敢做的。
臣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也不发生恶毒的声音;忠臣的出走,不想勉强保全他的好名声。臣虽不才,已多次受到君子的教导了。怕您轻信旁边人的话,不考察疏远的臣的行为,所以敢于用书信来回报,只望您的留意。
乐毅 - 主要功绩
统帅燕、韩、秦、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大获全胜。这场战争,史称五国代齐之役。乐毅的卓越军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其最大的特色是,总揽全局,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综合分析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制定适宜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指导方针,并根据战场情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当时,齐国大事扩张,穷兵黩武,在军事上虽暂时取得灭宋的胜利,但却激化了齐国的内部矛盾,同时也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戒惧。齐国的败象已显露端倪。乐毅针对这一情况,及时向燕昭王分析了齐燕双方的战略态势,提出了变弱为强,进而战胜齐国的策略方针,即争取与国,联合诸侯共同进兵,“举天下而图之”。燕昭王采纳其议,积极开展“伐交”活动,并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联合攻齐的格局。不仅赵、韩、魏答应出兵,连秦国也抱着弱齐图霸的目的参与进来。这样,齐国不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军事上也完全处于劣势地位。
乐毅见伐齐时机基本成熟,就在获得燕昭王授权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发起攻齐之役。公元前284年,乐毅与赵、秦、魏、韩等国约期会师。他以燕上将军职,佩赵国相印,统帅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向齐地挺进。乐毅深知夺取初战胜利对于主宰战争全局的意义,立足于先发制人,予敌以出其不意的打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乐毅指挥五国联军及时发起济西之战,在济水之西一举击破齐将触子率领的齐军主力。济西之战胜利后,乐毅鉴于当时齐军主力已被消灭,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的实际情况,果断遣返秦、韩两国的军队,并让魏军去攻取宋国的故地,让赵军去攻占河间,免得诸国继续分享伐齐的胜利果实。尔后,他针对齐国兵力空虚,主力被歼后的恐惧心理,指挥燕军主力长驱直入,直捣齐国国都临淄,再次体现了审时度势、应变如神的军事才能。
乐毅的这一战略部署,曾遭到谋士剧辛的反对。剧辛认为,齐国大,燕国小,燕军应该乘势攻取齐国边邑以壮大发展自己,作长久之计,而不宜举兵深入,进行冒险。乐毅则认为,燕军必须乘胜前进,攻占齐都,否则便会贻误战机,葬送胜利。于是他拒绝了剧辛的意见。指挥燕军实施战略追击,攻克临淄。从而摧毁了齐军的指挥中枢。 攻克临淄后,乐毅根据战局的发展,进一步制定了征服齐国的作战计划。具体措施是,及时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个齐地。其中左军东渡胶水,克胶东、东莱;右军沿黄河和济水,向西克阿城、鄄城;前军沿泰山东麓直到黄海,取琅*;后军沿着临淄东北的海岸,占领千乘;中军则镇守齐都临淄,策应各路。五路大军的行动进展顺利,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连下齐国7O余城,使齐国几乎濒临于亡国的边缘。至此,燕军的战略目标基本上得以达到,乐毅作为一代名将亦名闻遐迩、威震敌胆了。
乐毅 - 历史评价
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乐毅先后仕赵、仕魏和仕燕,这段丰富的政治生活经历,对于他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最终叱咤风云、匡建功勋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机遇的出现固然与当时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有关,因为当时出国游历,无需持有护照,不必办理签证;但他出仕燕国,同多年来齐燕矛盾激化的形势更息息相关。换句话说,燕国求贤、图强,是乐毅成为一代军事奇才的历史契机。 燕王哈三年(前318年),燕国发生了因燕王啥“禅让”事件而引起的内乱;齐国乘机出兵燕国,很快攻下了燕都蓟城,控制了整个燕国。然而齐军在当地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终于激起燕国民众的强烈反抗,其他诸侯国也纷纷向齐国施加压力,齐军无可奈何,不得不撤离燕国。但此事毕竟埋下了两国间仇恨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矛盾势必激化。 燕昭王即位后,表面上维持同齐国的关系,暗中却积极备战,发愤图强,准备伺机攻打齐国,报仇雪恨。为改变燕国积弱的局面创造克齐的机会,他特地建造一座“黄金台”网罗天下文武奇才。燕昭王对乐毅的才名素有所闻,所以当他出使燕国时,燕昭王对他优礼备至。燕昭王的器重,使乐毅很受感动,而燕国欣欣向荣的气象,又使乐毅倍受鼓舞。他认定燕国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建功立业场所,于是主动请求留燕效力。从此,乐毅一面训练燕军,一面辅佐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经过20余年的努力,燕国民众殷富,国库充盈,士卒乐战,为进攻齐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乐毅本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际会风云,成为一颗脱颖而出的璀灿将星。
乐毅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能够充分意识到人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善于妥善处理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心的相互关系,做到双管齐下,事半功倍。在伐齐之战中,乐毅在坚决实施军事进攻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争取人心的工作。如攻克齐都临淄之后,乐毅即注意约束将士,严明军纪,禁止军士掳掠;尊重当地的习俗,废除*暴政,减轻百姓民众的赋税负担。同时他还用官爵和封地宠络齐国当地有影啊的人物,从而争取了相当一部分齐国的地主、贵族和名十的拥护支持,并亲自到临淄城郊的齐桓公、管仲庙去祭把,博得众多齐人的好感。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活动的顺利进展,充分显示了乐毅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大将风范。当然,任何名将的军事天才的施展,是受种种条件所限制的,在这方面乐毅也不例外。他在伐齐之战的最后阶段就遇上了很大的困难。他在齐地戎马倥偬,前后征战五年。基本上平定了齐地,然而唯独有宫和即墨两城殊死坚守,久攻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乐毅不得已放弃强攻坚城的做法,改由政治“攻心”为主,以军事围困为辅。为此,他把围城部队后撤到距两城9里的地方构筑营垒,规定燕军不抓捕从城中出逃的齐民,齐民难以维持生计,则予以赈济,希望通过这些行动,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争取莒、即墨两城守军放下武器,自行出降。应该说乐毅这一方针,在当时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就在战局处于最微妙的关头,燕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贯信任支持乐毅的燕昭王在此时遽然去世,其子燕惠王继位。这位新国君,在当年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这时见乐毅久攻宫和即墨两城不下,便对乐毅产生深深的怀疑。齐将田单掌握这些情况后便巧妙加以利用,派遣间谍到燕国散布谣言,低毁乐毅,行使反间之计。昏庸的燕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到前线替代乐毅,乐毅被迫交出兵权,出走赵国。田单抓住时机;大摆火牛阵,击破燕军主力,收复70余座齐城。就这样乐毅灭齐兴燕的大业不幸功亏一篑! 乐毅的晚年是在赵国度过的。在那里他受到赵惠王的优厚礼遇,并曾于公元前282年统率赵军攻伐魏国,攻取伯阳。后来燕惠王也对自己当时的错误决策有所后悔,致书乐毅邀请他返回燕国,但为乐毅所婉言谢绝。无情的岁月流逝,将一代名将的双鬓染白如霜,乐毅终于垂垂老矣,怀着事业未竟的隐痛和惆怅,寂寞地走到了自己人生之旅的尽头。
乐毅 - 相关传说
乐毅树战国时期,燕大将乐毅伐齐,兵囤乐陵境内,发现此地的枣与众不同,特别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从燕国移来千余棵枣树,栽种于此。历经战乱洗劫,所存无几,唯此树仍枝繁叶茂,据传,它正是当年大将军乐毅所栽,故称此树为“乐毅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