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衡(历史人物)

时间:2023-12-18 05:41:29编辑:资料君

李秉衡(历史人物)的个人简介

李秉衡(1830年-1900年),字鉴堂,奉天海城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1884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另有现代作曲家与之同名。

清朝官员

原任知县。光绪五年(1879年),当冀州知州。再二年升为永平知府。十年后(1884年)担任任广西按察使。中法战争时,李秉衡主持龙州西运局。隔年和冯子材获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光绪20年5月担任安徽巡抚。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调李秉衡为山东巡抚。

当时吏部文选司郎中延熙、李绍芬等,奏称当时能战的将领为刘永福等人。能战的主帅为张之洞、李秉衡、唐景嵩,都义切同仇、声威素着。建议满清朝廷信任他们,必能奏效且有功绩。倘若有退败不前者,立刻于军队之前就地正法。不要让其有机会巡回各部议论,侥幸存活。光绪21年(1895年)四月初八(5月2日),河南举人步翔藻奏称:淮军将领克扣兵饷、听闻日军就先自行逃亡溃散。其败是为非战之罪。宋庆的军队,以数千之兵支持半年,能守也能战,其未能获胜,是因为孤军无援助。李秉衡、刘永福也有死战之心,所以其防守的地方,虽日军侵扰,始终无法得逞。。但实际上李秉衡在山东用兵颇有缺失,“日军浮三舰窥登州,秉衡尽萃精兵于西北,而荣成以戎备寡,为日军所诱而获”,因而遭受时人非议。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因巨野教案而派兵强行进入胶州湾,李秉衡认为“土地不可自我而失”,派兵与其相争,因此被罢黜,担任四川总督,但未到任便因德国压力而被罢免。光绪26年(1900年)担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一度列名张之洞、刘坤一两总督倡议的东南互保,但随后力请募兵入卫京师,并在慈禧太后召见时极力主战;于是领四军出战,在杨村(今武清县)兵溃,退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服毒自尽。初谥忠节,随后联军将李秉衡列入事变祸首,要求严惩,清政府以秉衡先死而不予治罪,但下令追夺一切官职并撤销恤典。

评价

学者对其语多肯定,称其一生清政廉明、忠君体国、勤政爱民。部份后代居住于今大连市,且正在筹建纪念馆。据考证,慈禧太后为了讨好洋人,对李秉衡“革职”、“撤恤”,进行政治迫害,致使在历史上湮没无闻。现代史学界也少人研究。

光绪朝辛丑条约灭洋死难获咎诸臣

流放新疆 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

赐令自尽 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

即行正法 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

追夺原职 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

革职查办 甘肃提督董福祥

历史评论

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李秉衡处理巨野教案被黜,徒督四川,未到任。光绪二十六年(―九OO年)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六日,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现代音乐家

个人简介

李秉衡,1939年4月出生,辽宁省辽中县人。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从1950年至今,先后创作了管弦乐曲《山西民歌主题四首》、交响音诗《壶口瀑布》、交响序曲《刘胡兰》、民族管弦乐曲《宫调》、民歌主题交响诗《黄崖洞烽火》、音诗《龙城颂》;与人合作的作品有琵琶与乐队《云岗印象》、二胡独奏曲《开花调主题变奏曲》、《叙事曲》、大型歌舞剧音乐《哑姑泉》、大型舞蹈音乐《黄河一方土》以及大量声乐器乐作品。

成就及荣誉

李秉衡的《山西民歌主题四首》,50年代被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演奏就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之后,他的作品先后被中央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中国音乐学院原红领巾乐团、台湾高雄乐团、香港中乐团演奏。2001年2月12日,2002年11月10日,成功的举办过个人交响乐作品、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

上一篇:李奖

下一篇:刘东东(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