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霖的个人简介
李积霖:字常然,号雨荷。1974年生于青海省乐都县。 l997年毕业于青海省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立辰先生。
现为青海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海东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乐都县美术家协会主席。
艺术简介
其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及全国展览,并多次获奖,个人艺术成就在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
妙悟者不再多言
文/著名国画家雷甲寿
初识积霖,是他考入张立辰先生研修班后,一次偶然在我工作室聊天中,发现他在古陶瓷、古书画、古玉器等方面有相当的鉴赏能力,方知他研究古物鉴定近二十年了。在北京这个繁芜复杂又浮躁的城市,据说飘着数以百万计的标榜“书法家”、“画家”、抑或是“艺术家”的人。清高、博学、有境界是普通老百姓对艺术家的认识,而很多标榜艺术家的人在不断的打破和再打破着人们对艺术家的期许,尤其是在社会空前浮躁,艺术又过分燥热的今天。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个细节我到现 在仍然记忆深刻:项羽学术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面对项梁的斥责,他的回答很豪放:书是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引用这个事件是想说:很多书画家就象项羽一般,不肯竟学。刚略知其一二就离开,去大肆宣传自己,去背着画桶犹如小商贩般的走街串巷。中国书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艺术门类,舍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就如缘木求鱼。然而正当一些人拼命折腾的时候,积霖却在家里一遍又一遍的圈点着古书,安静的浸淫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积霖喜欢读汉史、明史、喜欢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更喜欢系统研究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红山文化的古玉,喜欢追寻魏晋南北朝原始青瓷产生的源流,喜欢宋元青花瓷产生到明清五彩、斗彩、粉彩之冠的研究。旁杂广博的修炼,塑造了今天很有绘画潜力的李积霖。
积霖在张立辰先生门下系统研习传统,又加以自己对写意画的体悟,以墨法和空白巧妙的经营,逐步的摸索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花鸟画用笔厚重、凝炼、高古清雅之致益彰,别具一番情趣。从整体画面来看,他较好地掌握了传统笔墨技巧,而且在尽力展示自己的笔墨特征,用笔沉稳中见灵动,轻重疾徐运用恰到好处,用笔用墨到位,而且不死板,在章法布局上十分注重线、形及黑白的平面构成,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并给人以现代感。积霖把写意花鸟画的精华部分巧妙移置到他所偏执般热爱的写意人物画当中,在他所表现的圣洁、肃穆、有古老神秘灵秀深厚的净土中的藏族人物形象中完美的得到了运用。积霖的人物画笔墨语言冷静而沉着,有着写实画家特有的理性,运用皴擦与积墨相结合的方式,干涩毛糙的肌理在大面积的墨块中晕染开来,获得一种光色迷离闪烁的效果。在人物面部刻画上,他则利用层层积染的积墨表现出了藏民们肃穆、冷峻、善良、朴实或幸福的表情。其作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背后,是积霖内心深处保持着对真实、善良、美好理想的不倦诉求,并且始终追求在作品中发散出细腻深远的诗意。
积霖非常珍惜自己现有的努力成果,尤其他的每张作品正如他所言,每张作品都是我的孩子,我无须去再次干涉已经有了生命的作品,我不能望子成龙。所以我愿潜心踏地的去修炼,漫漫的去妙悟其中的真谛。可以说,艺术水平的高低,水涨船高,积霖还很年青,有这份虔诚追求非常难得,脚下的路还很宽很高,希望他永远保持现有的这种心态,不谋那种名气很大,画却很一般的人。所以古人云:“画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道;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前贤几句话写在此文之后,与积霖共勉。
丰富、充沛的心眼与画风
――李积霖画作小识
文/评论家马俊先生
先是看了李积霖的画展,接着又在电脑上反复看他传来的图片,算是咂摸出了一些感觉。在画展现场,虽说可以眼见真迹,但乱哄哄的现场是很难让人对自己的诸般感应来一番剥茧抽丝。赏艺之道,我崇尚密会、幽会,而且要慢慢悠悠,既上心又不能太上心,像半睡半醒的猫犬,一旦有什么动静,立马警觉得焕发起能够遥感的耳鼻。
我看着看着,忽然间大脑的中枢神经传感出的一个信息是:李积霖真正的作品尚在化育之中。在他具有成熟的和风格相对稳定的作品诞生之前,目 前的这些作品,都可以笼而统之地视为他书画创作的胚胎期。
我所说的“胚胎期”,绝对不是一种基于价值判断的描述―――倘如此,这种说法就会被“直译”为具有贬义指向的幼稚这层语义,我发明的术语意在对李积霖创作前期的书画状态、性质、特点进行一种描述,正像生理学上说“雏体”,决不包含对胎儿的贬抑。
明白了这层意思,我便可以顺畅地从李积霖绘画的“胚胎期”,观察、分析出若干创作脉络。
从题材上,李积霖目 前的绘画创作有这么一些样式:一类是摹拟前贤在笔墨上的技法,像摹拟八大山人笔下的兰花、怪石、游鱼;一类是着意传统民间题材,喜欢以粗拙的笔法描绘钟馗、和合二仙;一类是着眼于类属胞衣之地的北土画意、画境,多表现雪域的藏族或青海的乡土汉子;一类是南方的画意、画境,烟水缭绕,一派迷迷蒙蒙中自在自为的南国雨荷、水禽;还有一类是他“戏写”的绘画小品,偏重于旧式文人画的路线,注重即兴、随意、恣纵的笔趣、墨意。
仅就以上如此简略梳理出来的几个类型来看,我触感到了李积霖心眼与画风的丰富、充沛,其间必以他的漾荡不住的才情为支撑,尽管那才情尚未舒卷自如。
一句话,他没有过早地规范自己,他想多尝试一些题材、风格,这些多样的类型,表面看起来有些繁杂,没有明晰的主攻方向,但细细考量,作为一位青年画家,一上手不是只种一种艺果,而是来了一番“间作套种”,暗自揣摩,其中必然隐伏着画家意在厚积薄发的长远谋划。因为意在多方摄取、多方摸索着走一些路子,为此李积霖的艺术面貌便因为多面而疏离了单纯与清晰,因为艺术表现的不确定性,而给人预留下对他来日的推测与期待。
以我个人的偏好、趣味,像《秋实》这样的小品,藤蔓纯以草书笔法飘逸缠绕,寥寥数笔,就已综合了瘦笔、破笔、断笔来释放视觉美感,笔断意连的空间韵致,已经近乎上佳。但我喜爱的,不是他画的内容,而是如徐青藤水墨笔法一般的那股子疾劲爽利的力道。
我个人更看好像《奶茶飘香》、《月夜》这样的作品,它们既有着轻盈、雅致的水墨韵味,更有着高原人固有的生命肌理、衣饰、姿态、表情还有与此地相感应的思恋、企慕、超然的宗教情怀。李积霖倘或要臻达未来的艺术大境界,是不能偏离他在这方面的悟性的,不仅不能偏离,还要强化、拓展这一方面的运思与营构。若是将此路作品再做铺展、延伸,形成系列性的观照,李积霖的水墨画必会别开生面。
好在李积霖极为清楚水墨画的大势与弱势所在,知道面对今天新的人文环境,传统的水墨意识与今人的感觉、意趣融合后,必能开启新的人物画表现语言。他对中国美术史极有见地的揣摩,已让他窥出今人必在水墨人物画上大有用武之地。需要补充一句,西部艺术里,从民间的鞋垫、衣领袖口、挂饰佩链,到宗教艺术里的唐卡、堆绣、酥油花,无不弥漫着响亮炫目的色彩,将这一元素堂堂皇皇地移植于水墨画,绝对是传递西部神韵所绕避不得的真实所在。期待李积霖在对墨彩的体悟、实践上,多一些切近高原的大胆探索。
艺术悟性有了,就得用一幅幅画作实践自己的艺术眼光和艺术抱负。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喜用淡宿墨,以水墨的墨性、墨意表现大透大厚。从他的艺术履历里,我不仅感到了他对吴越画家的倾慕,还看到了他在吴越之地缱绻的屐履印痕。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里的“积霖”二字,就已渴慕着久下不停的雨。铺开宣纸,淋漓渲染的,仍是满塘的雨荷,奇绝的游鱼。他本不属于烟水之乡,但水墨的无边妙趣,早已弥合了山地与水地的地理间隔。美的创造力这一回已经穿越时空,遥接宋人梁楷的泼墨,一路泅染,一路擦抹而下。这是我欣悦于李积霖画艺的大端。
但要提醒他的一点是,一时兴起的激情还需要一点把控,太过于任情任性,画面、笔触、细微处皆会浮泛燥气,妨碍画作的整体性之美。
李积霖目 前是放,是渔人极尽最大限度撒开的网。在我静静等待他收网的时候,我不意之中见到报端刊发的几幅美术作品,细辨出那画上的题跋很有些令人寻味的地方,录在文末,与李积霖一同玩味……
“今人作书笔致乖张,气象萎缩,画亦如之,真唐突大雅也。”
“元明人简古朴厚,为后来学者所不及也。”